人物形象的鲜活是对作者的最高奖励

人物形象的鲜活是对作者的最高奖励

轻暑单衣四月天游记续十八

绍兴历代人才辈出,毛泽东曾赋七绝赞叹“鉴湖越台名士乡”。这当然不仅是指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谓“士比鲫鱼多”,而是指忧忡为国、剑南歌吟秋风,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力的人杰。从旅游的角度看,在众多的名士中,对绍兴影响最大的当推鲁迅先生。因为作为鲁迅故里,绍兴的风情因鲁迅而彰显。

到绍兴旅游,最好找的地方就是鲁迅故居。离周恩来祖居不远,步行十几分钟就可以找到鲁迅纪念馆。实际上,还没有找到鲁迅纪念馆,鲁迅笔下的故乡风情在街面上已经扑面而来:咸亨酒店、土谷祠、恒济当铺、塔子桥亭、静修庵等文化遗存分列坊里;街巷、小河、老树、古井、石板路、石梁桥、乌篷船等多处可见,都会唤起阅读鲁迅作品留下的印记。

重建于周家新老台门之间的鲁迅纪念馆朴素庄重,风格协调。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古色古香,亦真亦幻。与之毗邻的寿家台门、朱家台门、邹家花园等古老宅第修茸一新,粉墙黛瓦,庭院规整,池台掩映,亭榭错落,皆具江南民居与园林情趣之胜。把一整套场景参观下来,已经比较疲惫。从鲁迅故居这条街穿越中兴路往东不出二百米,有一个颇具盛名的沈氏园。这个宋代著名园林因陆游《钗头凤》成名,现在成为国家5A景区。可在鲁迅的笔下,却鲜见提到它。

绍兴古名于越,秦汉时称会稽,绍兴之名则迟至南宋才有。1131年,昏庸无能的宋高宗赵构改年号为“绍兴”,并把越州改名为绍兴,越州一度成为偷安一隅的南宋小王朝的临时首都,只不过“绍祚中兴”的寓意徒具形式。相对于同样发生在绍兴的大禹治水和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等故事的大家耳熟能详,南宋的这段历史很少有人提及。

毫无疑问,绍兴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鲁迅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创作源泉与真实素材。在鲁迅先生的25篇小说中,有13篇取材绍兴或以绍兴社会生活为背景。其中孔乙己、阿Q、祥林嫂、闰土等等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却鲜有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然而就像巴尔扎克以其文学巨著向世人展示了十九世纪法国的风情那样,鲁迅同样通过自己字字珠玑的作品,显示了二十世纪初东方的神韵。

如果说在一定程度上是绍兴成就了鲁迅,而绍兴通过对鲁迅作品各种文化元素的渲染也同样收获了相应的生机。彼此相得益彰,犹如绍兴的老酒,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愈发光彩夺目,香气四溢。

其典型代表是对鲁镇的打造。鲁镇不过是作者虚设的一个地名,绍兴原来并没有这个小镇。但可以肯定,那是鲁迅对他知道的东浦、樊江、东关、皇甫庄、安桥头等几个水乡小镇儿时的记忆,是作者真实的故乡的文学形态的“移步换形”。这些通过鲁迅的小说植根千百万读者的心中,也得到了故乡的确认;于是它又成了柯岩风景区的一个主题公园。鲁镇再现当地历史生活中的民情风俗,与小说中家喻户晓的人物故事紧密地维系在一起:有街公所、尼姑庵、魁星楼、当铺;阿Q、祥林嫂、假洋鬼子、鲁四老爷……,一个个出现在街上。还有一组组形象夸张的雕塑,阿Q革命、阿Q挨打、阿Q与小尼姑理论。走进鲁镇,仿佛是走进了历史,走进了鲁迅的小说。

鲁迅对鲁镇也有暴露,也在揭示其伤痕;但那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为了警示国人,是为了重塑民族魂。而不是像现在所谓大作家大艺术家那样把“家丑”抖搂给洋人看,以讨得洋势力的青睐。

鲁迅曾有一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的机会,却被鲁迅婉言谢绝了;而绍兴以自己的方式为他颁发了无处不在的大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