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有道理吗,2021年是灾年?

今天就是处暑节,在处暑节这一天,农村关于处暑节的说法也很多,其中有一句就是“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对于这两句话,有没有一定的道理?要怎么理解呢?

处暑节,是农村24个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处暑和初伏的时间是很相近的,就看哪一个时间在前,对于2021年来说,2021年的出伏时间是8月20日,处暑时间是8月23日,也就是今天是处暑节,处暑与“出暑”是同音字,处暑就是“出暑”的意思,从这个时间来看,出伏的时间在前是8月20号,而处暑的时间是8月23号,按照农村的说法,就是处暑出伏后,应该遍地是黄金。

回头看一下,2020年,它出伏的时间是在8月25号,但是处暑的时间却是8月22日,就是处暑的时间在出伏的时间前面,按农村的这个说法,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结合2020年的新冠状病毒疫情,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当然也可能没有什么必然的科学依据,但是对于2020年说,真的是一个不平凡的之年。

但是“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这两句话连起来看,不是说社会的大灾难,而是说粮食生产情况,如果处暑是在出伏的后面到来,那么就意味着粮食会有一定的减产,反过来说,处暑在出伏以后到来,那么粮食就会增长,玉米和稻谷都是黄灿灿的,铺在地面上,就像黄金万两一样,这两句话是从粮食作物的征收和减产来看的。

当然按古代农业生产不发达,如果出现了粮食大面积的减产,那么就会造成一定的灾害性,农民群众没有粮食吃,就会出现饿死人的情况,所以说是灾年是这么得来的。

其实处暑和出伏的时间,前后也不过两三天的时间,主要是说气候的温度,如果气温较低了,在出伏和处暑这段时间,正是水稻杨花,玉米将要成熟的时节,如果气温突然变低,就很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会让水稻低不了头,玉米不饱满,造成减产的情况出现。

其实从综合的情况来分析,主要是处暑节这一天的天气,如果处暑节这一天,天气下雨的话,以后三四天都接连下雨,处暑落一沟,连绵细雨滴到秋”,“处暑下雨万人愁”,那么处暑节以后,会出现天阴多雨的情况,从这些情况来看,真的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如果处暑节在出伏的前面,那么气温就会下降得很快,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

但是一个客观的因素,就是处暑节和出伏这几天,不管是在前或者是在后,相差也就三四天的时间,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这三四天的时间,不一定就影响到整个农业生产,所以不管处暑是在出伏前或者是在出伏后,结合现在的农业生产条件,不一定还有他的科学依据,

结合今年的天气情况,处暑节是在出伏以后,应该是遍地是黄金,今年的粮食作物应该丰收,在前段时间,天气是有些干旱,但是在近一段时间以来,雨水较多,缓解了前期的天气干旱的情况,对于农作物的生产非常的有利,所以对于今年来说,粮食作物的大丰收,应该不是那么大的问题。

对于农村的这些俗语,在农业生产条件不好,靠天吃饭的情况下,可能还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到了现在,农业生产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所以只需要作为参考就行,你认为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