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尖而不培尖,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初二男生钟美美惹祸了,据说他因为模仿老师被约谈了。

于是,他删除了所有网上信息,退网了。

一个全社会公认的具有模仿表演天赋的男孩,就这么被人为封杀了,估计,他再也不敢轻易介入模仿表演了,一个很可爱很可能成为表演奇才的未来人才,就这么被扼杀着。

如此没有宽容度、包容度的社会是个什么社会?

如此企图整齐划一,不容忍个性张扬、特色特长发展的教育体制是什么样的教育体制?

如此没有个性化发展空间的国家又有什么希望产生举也瞩目的天才、奇才?

想起乔布斯,想起埃隆·马斯克。

乔布斯小时候是不幸的,但他所遭遇的教育环境又是有幸的。他从小对电子产品有浓厚兴趣,并有幸遇到一个难得的伯乐,惠普公司的一位工程师,这位工程师把他推荐给了惠普名下的一个"发现者俱乐部",乔布斯在这个俱乐部第一次看到了电脑,一个电子奇才就此登堂入室,健康成长。

更为纠结的是,乔布斯19岁时,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不得已提前进入社会,到一个游戏机公司参加工作,连住处都是有相同志趣的朋友沃兹赞助的。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他成了社区大学的旁听生,以充实自己的知识。他甚至在1974年8月,南亚次大陆最热的时候放下工作跑到印度去朝圣。

可以说,如果没有惠普公司那名工程师,没有"发现者俱乐部",没有沃兹,就没有后来的乔布斯,也就很可能没有划时代的苹果。

埃隆·马斯克的个性发展也天然地得到了家庭、社会的宽容,他很小的时候就对科学技术十分痴迷。1981年,10岁的埃隆·马斯克利用自己攒的零花钱和父亲赞助的部分资金买了人生第一台电脑,之后又买了一本编程教科书,并学会了编程。1983年,12岁的埃隆·马斯克成功设计出一个名叫“Blastar”的太空游戏软件,之后以500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PC and Office Technology》杂志,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17岁就只身前往加拿大求学。

1995年,他在入读斯坦福大学第二天,就出离常规地退学了,跑到硅谷去创业,从此开启了他充满传奇的科技人生,那年他才24岁。

尊重人性、尊重个性,才能彰显人性,激发个性。环境的宽容、保护对天才的产生至关重要。关于钟美美,我想问的是:有谁从正面引导了他?又有谁给他发展模仿表演提供了支持和条件?社会甚至有关部门除了吹毛求疵之外,围绕个性化人才培养又做了什么有益的工作?而这正是这个国家做复兴梦的需要。

中国的教育,有一个顶级混帐的标准就是:"听话",家庭、学校、社会都要求孩子从小到大要听话,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听领导的话,削尖,灭尖,压制天性、否定个性、扼杀天赋,像制造工业产品一样生产整齐划一的所谓下一代。听话、言听计从、循规蹈矩,这样毫无灵性毫无独创精神的下一代,能参与世界科学技术竞争?是不是如今天的某些公司某些人一样连模仿抄袭都很累?而这样亦步亦趋的模仿抄袭除了能赚到并不体面的银子以外,能给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有什么帮助?

希望何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