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添强文章丨戏剧治疗介绍(二)《温柔的良药》
👆发现更多儿童剧信息
《温柔的良药》
——戏剧治疗介绍(二)
文/王添强
治疗戏剧及治疗剧场的元素
1、同理心与距离 ( empathy and distance )
“感同身受”就是戏剧之所以有感染别人能力的核心,这一种同情别人,对别人内心世界认同的表现,就是“同理心”。同理心在越年轻的朋友身上越强烈,而同理心正是治疗戏剧产生治愈功能的主要原因。
通过所扮演角色去让我们自省内心的情感。如果情感爆发的时候,案主感觉到自己就是角色的话,案主所面对角色的遭遇,有可能会累积加深他们当年的创伤,所以一般的治疗戏剧都会将“同理心”与“距离感”同时呈现,扮演活动比较抽离各参与小组成员们,在扮演当中使参与者不会意识到角色就是自己,不会过分接近他们的生活面貌而觉得角色正投射自己,于是在扮演过程中,就可以防止重复伤害,加深创伤的机会。
2、戏剧性投射 ( dramatic projection )
观众在剧场都会把自己的遭遇与感觉投入在角色身上,演员在扮演过程,也会将自己过去的情感与记忆投射在角色身上,越年轻的表演者与观众的投入越多,感觉越强烈。
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会把角色性格的一些部分放大,通过这个情感借用过程,让演员的自我好像也被放大。
演员心窗的盖子才能因此移动,演员心中压抑、压缩的一些回忆片段,才可能会重新被放大、还原。
这就是治疗戏剧能够拥有治愈功能的原因,也是治疗戏剧危险的地方,因为重新把过去创伤的片段重现及放大,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累积创伤。
这就是为什么治疗戏剧,这么重视拥有一个完全发展过程的原因,好去保护参与案主的心身。
所以,认定( need identifying )过程要非常小心,要知道个别案主的底线在那里,解除角色 ( disengagement )更加重要,这是保护小组内的案主,最低限度没有比现在更差的状态。
现在有一些非治疗性但有治疗功能的小组辅导戏剧活动,使用回忆创伤位置技巧之同时,没有保护好案主的身份与感觉。
事情可能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能够帮助案主,反而可能令参加者重复受到伤害,创伤积累增加。
3、戏剧游戏 ( theatre games )
戏剧游戏可以增加欢愉的感觉,使大家在开怀的游戏气氛下情绪放松。并且建立参与治疗的小组案主们的扮演能力,建立组员之间、组员与治疗导师之间的默契与信任。
同时通过戏剧游戏建立一种游戏感觉,让参与者觉得拥有游戏的安全感。游戏气氛的出现,好像儿时游戏一样,就是既真实,但又好像无关痛痒的感觉,方便收放。
戏剧游戏是治疗戏剧及治疗剧场重要的暖身及预备活动,当中欢愉感觉很有利气氛的营造,但导师及社工必须小心,不要太过依赖,由始至终停留在游戏之中,不进入主要活动( main progress )。
因为这个分配不当的策划,可能导致辅导小组成员们,抱团取暖,成为一个逃避世界的虚拟空间。
如果,只是面对老年参与者,逃避空间的出现,还是可以考虑的选项,但年轻人及儿童的参与者是要面对今天与未来。
作为导师我们就要加倍小心,为参与者建立了一个逃避世界的安全区,可能让他更加不能重投生活日常。
4、仪式 ( ritual )
仪式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动作,通过象征性的浓缩,与形态的固定,产生一种固定意义的动作,这些动作与现实生活常态可以互相对比、映照,彼此在情感上互相扶持。
仪式动作是超越生活的人工化行动,而仪式每每有丰富的动作张力、想法的觉悟、及严肃而冷静的情绪,并以抽象的行动,建立小组共同相信的约定,对大家有明确的开始与结束,不至于大家怀抱放不开角色及其他小组成员,或使活动失去焦点。
5、戏剧化身体 ( body movement )
身体动作分成-日常动作、放大表演动作、及舞台仪式化表演动作,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的动作,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无论食饭、阅读、驾驶,都因不同目标,而产生不同动作。
过去舞台上都会以放大动作,及舞台礼仪动作来表演。日常生活动作,只在应付日常生活的需要,而放大表演动作是为观众能从中了解演员讯息的来源。
仪式化表演动作是为了表演的象征性、隐喻性、及美感而产生。
放大动作及礼仪动作,会为治疗小组的案主们,带来指挥动作的理性行为、情感操控、及认知能力的协调。特别是动作中的平衡、动作的省略、动作的情绪、动作的决断、动作的想像。
这些对参与者掌握角色投入与疏离之间,产生理性分析与情感直觉之间,面对自己内在感受与表现出来的情绪之间,很有益处。
6、投入角色( character )
没有角色投入就没有戏剧探索的机会,但是角色投入的范式与技巧就要非常注意, 除了一般角色扮演以外,面具、戏偶、光影、角色的思路追纵、角色交换、角色替代、集体角色等,都能使参与者投入角色之同时,拥有仪式化的疏离感以作保护。
拟人化 ( personification )戏偶、光影及运用物件,以拟人法方式创造生命,投入角色的方法。
模仿 ( impersonation )以外形、肢体、动作、声音、表情、台词,去模仿另外一个人物或角色。
化身 ( embodiment )通过想像力,运用面具、道具、动作、情感,去呈现及创造一个有全面回忆、想法、感情、思考及认知的角色。
7、象征与隐喻( symbolic elements )
“象征”就是以间接的方法,来产生一个让接收者明白的意义,而这个意义倾向进入他们的潜意识。
豺狼是凶残的动物,专门在黑夜与寒冬之中捕猎小动物,所以豺狼就是这个“残暴”的象征。
“隐喻”是两件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通过联想,使两者产生关联。
太阳是红色,火也是红色,所以红色就成为热力的隐喻。
象征与隐喻十分重要,因为这些内容能够接触参与案主潜意识,又无需揭露案主记忆黑暗面的真实画面。
8、转变 ( transformation )
转换与转变是所有戏剧艺术的本质,角色的转换代表角色克刻困难,战胜对手,改变命运。
在治疗戏剧,转换就代表参与辅导案主们,转变思考、情绪、态度的表现,改变的出现,正是治疗戏剧长期工作成果的指标。
9、重建 ( psychological reconstruction )
参与者单纯转换思考及改变态度还是不足够,必须协助参与辅导的案主们,能够重建心智。
当然,他们个人的努力是关键,但是家人的协助、治疗导师的带领、生活环境的改变,也是非常重要。
而到了转换出现这个时候,治疗戏剧的作用开始淡出,其他心理辅导人员的帮忙应该增加,开展另一阶段极其个人化的重建工作。
“治疗戏剧”的各种模式
“治疗戏剧”的模式与“教育戏剧”的模式其实极其近似,基本上可以算是差不多。
其中差异,只在于“教育戏剧”是以模式作为编写教案的策划指导核心,按照模式所达致的目标与方向,进行教案编写及教学部署。
而“治疗戏剧”的模式是导师在处理活动时候的内功,需要通过聚焦过程明白案主需要,才按参与者的需要即兴应用不同模式,以此作为指引,去协助案主改善及解决问题。
偏向戏剧活动的治疗戏剧模式
一、戏剧活动模式(About Drama approaches)
通过戏剧排练的过程,去刺激参与者情绪及动作的思考与控制,与“戏剧解决问题模式”同是最佳的切入活动模式。
二、故事模式(Story Drama approaches )
通过有象征及隐喻作用的故事进行排练,与案主们共同分享及思考自己的处境与问题。
三、角色情境模式(Role Drama approaches )
通过相同故事中不同角色应对事情的探索,与案主们共同分享面对及解决问题的行为。
偏向解决问题的治疗戏剧模式
一、戏剧解决问题模式
(Through Drama approaches)
通过戏剧活动发现问题,在同侪协助下,运用角色寻找答案与解决问题。
二、第三者解决问题模式
(Mantle of the Expert approaches )
通过戏剧活动发现问题,转换身份成第三者,以此协助寻找答案与解决问题。
三、自我成长模式
(Self Development approaches)
通过戏剧发现问题,以排练故事的角色遭遇中,对比自己的人生经验。
四、过程戏剧模式
(Process Drama approaches )
参与者也就是观众,共同一起在单一活动当中,呈现一个完整的戏剧过程,从矛盾、冲突作开端,以解决问题作完结。这是“治疗戏剧”成熟时候的表现,参与者到了这个阶段,就可以进入由只有需要辅导参与者主领表演的“治疗剧场”。
后记
“治疗戏剧”及“治疗剧场”对心理创伤治疗功效明显最大。现代社会很多出现行为偏差病症的年轻人及儿童,其病源都不是脑部真正受损,而只是心理创伤。或许,这就是一服“温柔的良药”,能改变他们,安慰他们,治愈我们共同的伤痛。
创伤治疗除了靠案主自行努力外,还要有赖环境的改变,亲友的接纳与支持,治疗师的帮助,同侪的合作,所以永远是一个共同努力的成果。
创伤治疗对老人是面对过去,成年人是面对今天,年轻人与儿童则是面向未来。各有不同需要,艺术家参与治疗戏剧及治疗剧场时,务必与心理学家或有经验的辅导人合作,小心谨慎,以人为本,这才是对案主的最大福祉。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令我在可安歇的水边。”“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诗篇23篇1至2节及4节
“文章中部份内容引述叶锦成博士“青少年的创伤的理解与治疗”2020年4月17日社会福利机构工作坊。”
作者简介
王添强(Simon Wong Tim Keung )
香港明日艺术教育机构总监、创团董事
王添强老师三十年来致力推动儿童剧艺、教育戏剧、木偶保存及发展工作。现担任公职包括:中国木偶皮影学会副会长、香港浸会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顾问等。现时亦受聘于香港浸会大学持续进修学院在职教师学位课程之「创作性戏剧」选修科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