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和辽西走廊,中原王朝地域两大地理要冲
导语:亚洲板块由于受到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地形是所有板块当中最复杂,种类最多,规模之大的。地形可以所决定了当地的气候,水文,甚至是文明的发展。可以说,地形决定了一切。也正因如此,对处在交战状态的人类政权来说,地形是至关重要的战争因素。好的地形能够给己方带来好的进攻或者防守优势,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劣势。
观看地图就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版图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地形的限制。比如说,秦朝的疆域在西南地区变得模糊不清,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阻挡。汉朝的疆域呈现一个螃蟹的样子,也是受到了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制约。古代的中国作为当时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自然是被其他政权说忌惮,经常袭击古代的中原政权。对中原王朝来说,最忌惮的莫过于位于帝国北方,当时却怎么也想消灭不了的游牧民族。
图一 西汉疆域
抗击匈奴的重要节点
河西走廊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位于黄河的西边,故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位于现在甘肃省最狭长的地方,从乌鞘岭一直延伸到玉门关。从汉朝以来,这里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王朝向西扩张的必经之地。
西北地区自古以来是中原口中的不毛之地,但是,在河西走廊却并不是这个样子,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地形。河西走廊在大的地形范围内来观察,西有塔里木盆地,东有黄土高原,北有蒙古高原,南有青藏高远。整体地势较高。降水较少。
图二 河西走廊地形图
但是,同经度的地区相比,水源反而较为丰富。两个高原夹住了河西走廊让这个地区的降水反而多了一些。两大高原以及山脉的阻挡,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漏斗,而河西走廊就是这个漏斗的最底部。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地形的引导下将所剩不多的水汽带到了这个地区。'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详细描述了这个现象。
除此之外,由于相对于周边的地势较低,山脉上的河流在重力的作用下,汇集到了河西走廊。绿洲因此出现。现在耳熟能详的一些位于河西走廊的城市,例如敦煌,酒泉,就建立在当年的绿洲之上。优越的自然条件让这一片地区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少数民族部落。
图三 河西走廊绿洲分布
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进入了大一统时代。周边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政权,其中,对中原地区威胁最严重的莫过于北方游牧民族以匈奴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权。首先要说明一点,汉武帝控制西域和河西走廊并不是为了开辟丝绸之路而是为了国防。
很难想象,控制河西走廊不是为了和欧洲归家做生意而是因为国土防御的需要。这主要是因为在秦朝的时候,北方边境就经常遭到匈奴的袭扰。而匈奴每次打完就跑的游击战术让以重步兵军团为主的秦军疲于奔命。每次赶到被袭击的村庄的时候,匈奴早已劫掠一空。而如果把秦军分散布置在长城上,又很容易被匈奴集中兵力击破。
图四 秦朝军队
汉朝也面临同样的情况,虽然几次大规模的进攻都卓有成效,譬如燕然勒功,刻石而反。但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匈奴。匈奴只要被追击,就往西北方向逃离。所以,汉朝的统治者派出张骞前往西域,联系譬如大月氏等部落,力求消灭匈奴的主力部队。但实际上,受限于当时军队的机动能力,即使是拥有了骑兵的汉朝军队,也不能完全消灭匈奴的主力。毕竟,北方太过辽阔,地广人稀,难以对这些地区形成有效的控制。但是,控制河西走廊,设立了四郡,为接下来联系西域诸国,一起抗击匈奴奠定了基础。
东北地区的唯一通道
将辽西走廊誉为中原地区通往东北地区的唯一通道其实一点也不为过。看现在的中国交通线路就可以发现,从北方地区通往东北地区的公路,铁路就好像刻意被人捆扎起来了一样。和河西走廊一样,也是因为地形的原因。辽西走廊和首都北京非常的近,北边是蒙古高原,南边是渤海,西边是河北平原,东边是东北平原。反观整个中国的地图,这里正好是鸡脖子的位置,自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向北和向东扩张到了现在的辽宁省。并且修筑了长城。历朝历代也没有放弃对这一地区的管控,甚至力度还不断的加大。很多读者对这个地理单元其实没有太多的概念,甚至从来没过。但是笔者只要一提山海关,读者们相比而言都知道了。山海关正是辽西走廊进入北方地区的最后一道关隘。这里爆发的后金和明朝之间的战争当中,辽西走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明朝末年尤其是是在魏忠贤掌权时期,由于明朝国力衰微,先后失去了东北地区还有对朝鲜的掌控权。明朝军队全面退守经营多年的辽西走廊。但是,得益于魏忠贤对后金强硬的军事政策,让后金始终无法在这一地区得到一些进展。两个政权陷入僵持。有些读者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不从其他地方绕行呢?这还是因为地形的原因。
图五 魏忠贤
在这一片地区,地形非常的复杂。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要想进入中原地区有三个选择:第一个,从地图上,进入战略大迂回,从黄土高原发起进攻。但是这一点完全不可行。毕竟,古代少数民族的军队虽然主要都是骑兵,但是也不可能做到如此大范围的战略迂回。路上的非战斗减员与补给暂且不说,明朝数千公里的长城以及在长城外面的军事据点会让这支部队损失惨重。根据当时的记载,努尔哈赤的手上全部军队仅仅十余万,根本无法和四百万明军相抗衡。
第二种方式通过水路,从外东北地区乘坐战船,直接在山东等地登陆,绕过辽西走廊。但是后金毕竟不是朝鲜战争当中的美军,能够保证绝对军事优势的情况下,明朝东部地区进行两栖登陆作战。何况,当时的大明水师的规模和战斗力远远不是后金所能相媲美的。一支小舰队足以对后金的登陆舰队造成沉重的打击。后金作为马背上的政权,军人水性不佳,如此远征,战斗力的折损,补给以及对后金这个新生政权的压力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陆路通过辽西走廊成为唯一的选择。
图六 清朝军队服饰
两大走廊,两大要地
对于河西走廊和辽西走廊,西汉和明朝都非常清楚这一片地区存在的一些天然的不足。这两个地方除了气候不太相同以外,其余方面基本一样。首先,他们都是交通要冲。河西走廊连接了西域和中原地区,辽西走廊连接了东北和中原地区。由于古代的疆域呈现出螃蟹的形状,而这两个地区,恰好是两个最脆弱的地方。但是,因为地形给予了这两个地区独一无二的防御优势。
地形上,得益于狭长的地形,如果有敌人想要进攻这片地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地形狭窄,非常不利于少数民族的骑兵部队展开。而中原王朝负责防御的部队,则可以凭借狭窄的地形,只需要少量的士兵,即可胜任一条防御战线的所有工作。相比北方的长城及其边境地区,地势开阔,防御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都相对相对较多。而在这两个地区,则可以利用相同数量的部队,设置多条防线,扩大防御纵深。
图七 明朝与后金对峙
但是,就算这里设置了再多的防线,花费再多的钱修建庞大的防御设施,这两个地区也并不是完全无法攻破的。因为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明朝末年,国库空虚,军粮不济,装备不足,士兵的启示低迷,和当时士气正旺的八旗军根本无法相比。加上当时明军当中鼠疫肆虐,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风风火火,在辽西走廊的军事力量严重不足。而河西走廊也是类似的情况,一旦中原地区陷入内乱,中央根本无力管辖这些地区。这就给了少数民族可乘之机。在大的历史尺度上,基本都是如此。
结语:
历史上的辽西走廊和河西走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旦失去了这两个地方,中原的防御形势将会大大恶化。而一旦连燕云地区都失去了,战场就会转移到中国的北方地区,那里可是中国古代王朝的粮仓和政治经济中心。这点可以参考北宋时期的状况。失去了辽西走廊和河西走廊还有燕云地区,中原的防御形势一落千丈。檀渊之盟也就成为了必然。
图八 檀渊之盟
地理决定一切在古代乃至近代的战争当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说,在辽沈战役当中,为了阻挡从葫芦岛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队,解放军在塔山地区组织了一场惨烈的塔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的沉痛付出,保证了整个东北地区的顺利解放。纵观历史,从古代到近代,对在这两片地区交战的双方来说,任何一方占领了这两大走廊都将对另一方产生不利的影响,仿佛如鲠在喉。但有趣的是,读者们对于河西走廊的了解程度远远高于辽西走廊,这或许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影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