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 | 喝一碗粥,祈一岁平安
品读好诗词,就到“诗词世界”公众号
后台回复“苏轼”、“李白”、“杜甫”,
看精彩文章
腊八粥的味道 诗草 - 腊八粥的味道
1月20日,农历腊月初八,
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
俗称“腊八”,腊月的第一个节日。
一岁之末为“腊”,
意为新旧交替,辞旧迎新。
春节序幕已经拉开,
年味儿一天比一天浓了!
民间俗称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意思是说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诗友们记得添加衣物保暖!
在腊八这一天,
人们喝腊八粥,吃腊八豆,泡腊八蒜……
寓意吉祥,祈福求寿。
腊八由来
腊八节因腊日而来,
是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
日期为腊月初八,
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
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
二曰“腊者同猎”
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
“腊”从“肉”旁,
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
亦名“成道会”。
腊八由来
腊八节来源于古代的“腊日”
“腊日”在早期并没有固定的日期
一般在岁末的最后几天
在上古时期,
人们在腊八这天祭祀祖先和神灵,
祈求丰收和吉祥,称为腊祭。
《礼记·郊特牲》记载:
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
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到南北朝时期,
腊八节成为固定的节日。
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说:
“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
北齐诗人魏收,
在寒冬与众人共祭诸神时有感而发,
写下《腊节》一诗: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短短20个字,
便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
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
感谢百神福佑的场景。
在新故交接的腊月,
人们认真而虔诚地祭祀祖先和神灵。
一餐一饭无不寄托着百姓
平凡而又庄严的生活期待
腊八习俗
【祭 祀】
腊者,接也,谓新旧交替。
在上古时期,
人们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
祈求丰收和吉祥。
《史记·补三皇本纪》说:
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
故为蜡祭,以报天地。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
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
古代祭祀的对象有八:
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
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
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
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
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
【腊八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
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
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
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
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
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
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
馈赠亲朋好友。
沈从文在《腊八粥》中写到: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
花生仁儿合并拢
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腊八蒜】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
这一天来泡制蒜,
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
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
蒜瓣湛青翠绿,
蒜辣醋酸香融在一起,扑鼻而来,
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
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吃 冰】
腊八前一天,
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
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
并把冰敲成碎块。
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
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
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
在腊八这一天,
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
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
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
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
前一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
把面条擀好,
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准备年货】
诗词君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