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深化“三教”改革探究
一、“三教”改革的原则
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必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活动就是施教者在一定教学环境中通过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受教者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受教者(学生)、施教者(教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各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教师是关键,教材(教学内容)是基础,教法是保障。
高职院校深化“三教”改革需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教师改革为核心。一是重视教师基本素养培训;二是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三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第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生源类型多样化,学习需求个性化。“三教”改革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要。第三,教法改革不能脱离课程、教材、教师、学生。教法改革受教材内容、教师基本素养以及学生学情的制约,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二、“三教”改革的现实困境
1.教师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改革面临诸多问题。
第一,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不高。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将教师定义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高职教师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缺乏实践经验,对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了解甚少,专业技能落后于产业发展速度。
第二,高职扩招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搞科研,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不足。此外,社会服务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高职教师大多缺乏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对行业企业了解不多,因此,社会服务能力不强。
第三,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不完善。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现行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没有很好地反映这一特点,存在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及教育教学能力要求,从而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2.教材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之本。当前,高职教材数量虽多但优秀得较少,教材改革刻不容缓。
第一,教材编写人员结构单一。高职院校教材编写人员以高职教师为主,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熟悉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特点,但普遍缺乏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导致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第二,教材时效性较弱。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往往周期过长,没有及时纳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内容滞后,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此外,一些高职院校教材编写者未转变观念,教材内容过于偏重理论,实践性内容不足,与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工作案例的关联度不高,教材没有突出职业特征。
第三,教材编审、使用、评价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目前的高职院校教材编写的激励政策,一方面,提升了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发了教材编写的功利性,导致出现“职称教材”“短平快教材”等现象;同时,也引发了教材内容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3.教法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对应,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对应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习方法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以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创新的意义更为重大。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需要立足于课程本身,在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及现有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形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爱上学习、乐于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系列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技能作为一种实践方式,它的形成可以分为技能知识的学习以及技能经验的积累两个过程。技能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校内课堂及实训完成,技能经验的积累主要通过校外实习、实训以及参加工作以后的经验积累来完成。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活动,应根据所教知识的类型及其特征,选择恰当的课堂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离,不利于拓展教学方法。
三、“三教”改革的创新路径
1.高职院校推进教师改革,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第一,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和准入机制,为人才引进“破障碍”。职业教育对“谁来培养人”提出了明确要求。成立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在现行教师职业资格认定的基础之上,根据职业分类,制定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职教20条”明确提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要顺应职业院校从企业引进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特殊需求,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畅通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路径,破除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引进的制度障碍。
第二,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为院校吸引力“增功效”。职业院校要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制定高层次技能人才引进标准,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待遇。建立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设置流动性岗位,吸引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科学研究、教材开发、教师培养、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提升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吸引力。
第三,制定教师专业标准,为职业院校教师评价制度“破四唯”。根据职业分类、专业类别以及职业院校课程类型对教师能力、素养的不同要求,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根据教师专业标准,完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职称评审改革,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的倾向。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创新课程考核体系,组建多元化评估小组,突出教师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引导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潜心教书育人。
第四,形成“能力本位”的教师培养机制,为校内教师成长“赋能量”。完善教师赴企业参加技能培训、挂职锻炼、担任访问工程师的相关制度。在企业建立教师培训学院,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现专业教师紧密联系企业,紧跟技术前沿;在学校成立教师发展学院,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方法、教师素质能力相关的研讨与培训,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高职院校还要着力培养教师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培训与服务工作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健全教学工作量评价标准,坚持绩效工资向一线教师倾斜。
2.高职院校推进教材改革,需构建教材编写新模式。第一,优化教材编写团队结构。为了使教材编写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增强教材育人功能,提升教材的科学性、实践性、时效性,需要改变教材编写队伍人员构成单一的现状。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材建设,将职业教育教学专家、一线教师、高技能人才和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等不同类型人员纳入教材编写团队,优化教材编写团队结构。第二,推进教材更新动态化。为适应“通用平台+专业模块+个性发展”的整体需求,教材要依托产业结构特点、技术发展趋势等,及时做出调整。大力推进校企“双元”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保障教材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提高教材内容与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的契合度。重视与教材配套的资源库、案例库的开发,推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充分运用“AR技术+教材”“信息技术+资源”等手段,打造集成在线教学资源的立体化教材。第三,推进教材编审选用规范化,保障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与思想性。设立教材编审选用委员会,制定教材编写、审核、选用制度,以及教材选用制度与评价标准,全面审核教材的实用性与思想性。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课程与教材中心,制定教材编写的激励措施,提升校企“双元”参与教材编写的积极性。
3.高职院校推进教法改革,需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现代转变。第一,推进教学现代化建设,打造智慧型学习空间。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改善教学环境,打造智慧型学习空间,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强化教学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二,重塑教育教学形态,优化教学过程。根据课程内容,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等,实施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0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