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借“疫”行骗!常见诈骗套路防范指南

作者简介

樊鹏,北京基业长青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特邀专家,武警部队退役特种兵、高危地区海外安全官,战地救护教官,曾驻伊拉克项目营地负责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及安全监督,对驻伊项目员工进行现场处突、防恐、防暴、急救、救援培训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疫情爆发期间,世界各地都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即使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仍有很多不法分子以抗击疫情为名义实施各种手段实施诈骗,出现了大量诈骗案例。对此,笔者整理了一些防骗技巧供大家参考,教大家识别并防范诈骗手段。

NO.1
疫情期间常见的诈骗手段
1
谎称筹集善款

诈骗分子冒用政府行政部门,比如民政部门、民防部门、公安部门、“红十字会”等各种慈善机构、志愿者协会等名义,提供虚假单位或官方网站或相关证明,谎称筹集善款投入防疫工作,或者伪造因疫情失去同事、朋友、亲人等情形博取受骗人的同情,骗取特定人群的钱和财物。

2
冒充公务人员
  • 诈骗分子在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机场等人员流动较多的公众场所,假冒安检人员,谎称由于目前新冠肺炎病例增多,过往旅客,尤其是目前境外回国人员,必须经过体检和检查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住酒店,检查的过程中乘机盗取受害人财物,或以办“准入证”"健康证"为名目骗取流动人员钱财。

  • 诈骗分子假冒社区工作人员、疾控中心、药物研究部门等权威人士向社区居住人员特别是老年人出售所谓的“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的一些“抗疫情”保健药,从而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 诈骗分子假冒企业上级部门,以要求订购"疾病防控手册"为名实施诈骗,并且以 "上级要来检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工作""需要购买相关防范疾控药品或防护用品"为由,要求公司相关人员按照其提供的联系方式购买,并答应给一定数目回扣,以此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 诈骗分子假冒单位领导、企业管理层等身份,在企业工作群或者采取一对一的联系方式,以缴纳员工相关费身体检查费用等名义,要求汇款至骗子指定账户中,从而骗取钱财。

  • 诈骗分子冒充海关、快递公司、物流公司等各类客服,以被骗人物品因疫情滞留或者需要检查等为由,要求提供保证金、缴纳一定费用,从而骗取财物。

  • 诈骗分子冒充国家执法人员,以检查、督查等名义,以防控措施不到位进行威胁,要求缴纳相关处罚费用、或者让单位购买不必要的疾控防范物品等,从而骗取财物。

3
虚假招聘

诈骗分子有的通过在网络上复制真实的其他用人单位信息,或制作虚假用人单位网站,以缴纳保证金、体检费、入职手续费等名义骗取财物,有的诈骗者在网上以先帮受害人垫付资金和“扫二维码领红包”“租借受害人账号获取高额回报”等为理由,索取对方微信、支付宝账号以及相关密码,趁机转走被骗者账户资金。

4
假冒病患
  • 有些诈骗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微信朋友圈等各种通讯工具等多种方式,谎称自己或亲友患了冠状病毒肺炎,生活比较困难,不能进出社区买菜为由,利用群众的同情心理进行诈骗。
  • 诈骗分子给单位领导或人事部门打电话,谎称是某社区或警务工作人员,以员工体温过高疑似患"新冠肺炎",现已被强制隔离,在医院救治为名,要求单位向其提供的账号汇款 "住院费",以此骗取单位钱财。
5
售卖假冒伪劣产品
  • 诈骗分子抓住市面口罩难买,在微信群或网络购买平台,以售卖N95口罩或医用口罩为幌子发布假冒伪劣口罩的广告,收取相关费用后将受害人微信"拉黑"实施诈骗。

  • 诈骗分子通过打电话、广发微信、群发短信等途径,假冒用厂家名义、编造厂家代理身份谎称自己囤有非常之多医用口罩等,在收收到对方支付的货款后,拒不发货、以各种理由躲避,推脱、甚至把对方微信拉黑,再有者给对方寄送一些假冒伪劣物资,从而实现诈骗的目的。

  • 诈骗分子冒充权威医疗机构给你的单位打电话,说是从国外渠道获得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苗,冒充药物医疗机构的,推广一些防疫情所谓新药,用假冒普通药品贴上英文标签,冒充国外研制的新型疫苗或抗病毒“新药”,蒙骗受害者。

  • 诈骗分子先寻找几家比较大的商店要求帮忙代理销售消毒液、84等各种消毒产品,然后其同伙冒充某企业或某小区等单位的领导到该店要求获取大量订购,这时代销商店就会找到推销产品的诈骗者求购,诈骗者以预收货款或定金的名义进行诈骗。

6
合同造假

诈骗分子谎称可以提供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原材料或者购买产品,签订信息不实的合同,当货款打到骗子账户、货物发到后,骗子不但不会履行合同义务,还会隐匿身份逃避责任。

7
虚假贷款

诈骗分子以虚假金融机构、网贷平台等名义,或者谎称与相关金融机构有合作关系,以无担保、低利率、手续简便、贷还自由等为诱饵,骗取中小企业主、个体商户个人信息,套取一定资金,或者要求提供贷款保证金、合同审核和公证费用等,骗取财物。

8
骗取账户信息
  • 诈骗分子以受疫情影响航班或高铁取消为由,向事主发送机票或火车票改签信息,以退费/发放补偿款为借口,诱导受害人点击虚假退票网址或拨打虚假客服电话,提供银行卡账号密码及验证码等敏感信息,进而盗取受害人银行卡余额。诈骗分子以退款为名,诱导消费者按照指示操作“退款”,实则是在引诱消费者输入验证码、套取个人信息,骗取账户资金。
  • 诈骗分子以收取报班费、材料费、授课费等名义,在微信群中发布植入木马病毒的收费二维码或链接,一旦安装,木马就会盗取你的应用账号、密码,盗走支付宝或银行卡里的现金。
NO.2
疫情期间各种诈骗特点
1
虚假提供防护物资的诈骗比较突出

在这次疫情防控期间的诈骗犯罪,诈骗者绝大多数是利用市场非常紧俏的疫情防护物资进行诈骗。很多典型案例中大部分都与口罩相关。其余还包括骗取培训费、骗取社会捐款、利用车船票改退或者提供医院床位等进行诈骗。

2
诈骗手段网络化特点比较明显

从众多诈骗案件情况来看,很多数诈骗犯罪是通过微信群、朋友圈、淘宝等网络平台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具有广泛性、虚拟性等特点,这类诈骗的社会危害性更大更难追查。

3
诈骗金额相对较大

因为疫情原因,全国上下各种消毒、防护等物资紧俏、信息网络覆盖面广等因素影响,这些诈骗犯罪的涉案数额动辄从几万至上百万案例比比皆是,严重侵害了被害人的合法财产。

4
诈骗分子全国都有

虽然全国各省市几乎均有诈骗犯罪,但在地域分布上多集中在疫情较高或者次高地区,这些地区人们防护心理急切,购买物资需求高,导致出现大量诈骗分子出现。

5
诈骗手段差异性和手段多样性

在这次疫情期间的诈骗手段有多样性特点,有的冒充归国富豪进行诈骗,有的冒充生产厂家进行诈骗,有的冒充班主任进行诈骗,还有的则对熟人朋友进行诈骗等等可以说犯罪分子为诈骗财物编造和伪造了各种理由、资质、信息,无所不用其极,我们将这些诈骗手段识别出来,可以对社会公众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6
受害群体的多样性

从分析以往的案例可以看出,受害者各个群体都有,既包括急需口罩等防护物资的普通群众,也包括复工复产的中小企业、防护物资销售商、进行社会捐赠的爱心人士,甚至连疫情防控期间利用网络进行教育、培训的学生、家长,都成了诈骗分子的诈骗对象。而且利用微信朋友圈“杀熟”也成了诈骗犯罪的一个重要特点。

NO.3
疫情诈骗手腕如此之多,我们该如何防范?

疫情发生至今,其中诈骗犯罪是数量最多的一类,诈骗的比重又是最大的,发案比例高、涉及面广、社会危害性大,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疫情防控时期社会秩序的安全稳定,应该引起了我们的自身的警惕,其中有冒充“归国富豪”谎称能代买“3M”口罩诈骗案,有通过微信发布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口罩实物图等虚假“凭证”的陈某某涉嫌诈骗案,还有冒充任课老师混入学生家长群发布虚假培训通知骗取培训款的。可以看出这些都是诈骗分子在疫情特殊时期进行的诈骗行为。为了避免我们个人或企业疫情期间被不法分子诈骗,我特给大家给出以下以下防范措施以供参考。

1
谨防“朋友圈”骗局

微信朋友圈里有朋友,也可能有骗子,与不是熟识的人在钱财交往上一定要慎重,对于有金钱交易不要轻易相信对方。

2
甄别交易渠道或平台

企业要甄别选好购买渠道,不论是购买防控物资,还是奉献爱心慈善捐助,都要选好正规的商家或其他渠道,切勿轻信以个人名义、非正规渠道购买物资、以免上当受骗。不可因急切购买心理而轻易交付钱财。要尽可能选择正规合法的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

3
谨慎付款

不管哪种类型的付款一定要谨慎,确认货物是否收到,货物真假,如果用支付定金、转账等方式要高度警惕、再三确认,再付款。

4
谨慎采购防控物资

购买防疫用品应通过正规渠道,尽量核实商家销售资质和产品质检证明等材料,切勿轻信个人的兜售行为。在无法确信能够收到所购物品前,切勿将货款直接转入卖方个人账户;商家长期无法发货的,及时申请退款。商家存在售假欺诈等行为的,可报公安机关部门进行报案,同时可保留发票、收据等凭证,将假冒伪劣产品作为证据,交给市场监管部门。

5
保留证据

交易时要注意保存交易记录。多留个心眼,在交易过程中留下聊天记录、付款记录等相关痕迹或者证据。特别是为了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在转账付款的时候一定要写好备注,比如是“购买N95口罩的预付款”“购买防疫物资的首付货款”等。

6
正规渠道捐赠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捐献爱心需谨慎。要认准正规捐赠渠道,不参加将资金转入个人账户或要求提供卡号、支付账号及密码的募捐活动。切不可轻信有些人以个人名义、非正规渠道组织的爱心捐赠活动,以免上当受骗。

7
谨防“特效药”

见到有人兜售所谓的特效药物需警惕。要通过官方网站、国家发布的权威信息,了解特效药种类和药物疗效,时刻关注辟谣信息,切勿轻信和购买“新型冠状病毒特效药”。有症状应当及时就医,不要盲目听信所谓的“专家”和“权威人士推销的产品。

8
信息核查

网络缴费需谨慎。要加强微信群管理,开启群验证、实名制,防止陌生人随意入群。切勿轻信企业微信群内线上教学收费、优惠付款等信息。如微信群内发布了收取费用的相关信息,应注意核实,与单位负责人电话沟通确认,切勿急于付款。对于群内出现的其他可疑信息,应当第一时间向企业领导报告。

9
谨慎对待陌生来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