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镇台衙门:远逝的神秘与威严(2)

老箭道

一说“衙门”,就给人一种森严深幽的感觉。作为军事衙门、豫西南最高武官所在地,南阳镇台衙门更让人感到一种神秘与威严。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心为上。”然而,两军对垒,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几人哉?因此,必须练兵千日用以备战。

老城区有老箭道,小巷迂回曲折,向南与民主街相交,向东与和平街相交——和同样与和平街相交的文正街距离很近,其巷子形状其实就像个弓。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练习射箭的靶场、当也是镇台衙门武官射靶练箭之处。

如今的校场路,因孔明路的修建大大缩短了。校场路非古路,但名字源于这里曾是古校场——明清时操练、演习或比武的场地。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载:演武厅在南阳城东郭外,明建,分守道顾福正德元年重修,乾隆十六年又重修。演武厅是建有红柱绿瓦建筑的高台,下有校场,南临白河,南阳镇阅兵、操练部队皆在此处。想必那时,也是刀剑闪光、战马嘶鸣,一派杀声震天的威武盛况吧。

俱往矣,老箭道的靶场和旧时的校场,也只余名字可以回味了。不过,镇台衙门里曾有过的一些人与事,至今仍为老南阳人津津乐道,比如首任总兵张应祥、末任谢宝胜以及绰号“邱老虎”的邱联恩。事实上细想想,这些人,即便不是推动历史变革的重要政治人物,但却与所处时代的历史变革或重大事件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来回望一下,看看镇台衙门里的这些人与事,以及他们背后汹涌澎湃不断向前的历史时代。

衙门旧事,且从清顺治时期说起。

公园望仙台

望仙台文物牌

张应祥:传说中的“打狗官”成了南阳人

清顺治三年(1646年)的一天,首任南阳总兵张应祥带着幕僚来到南阳城外,尽管已听过前行探路士兵对南阳城状况的汇报,但目睹现状的他还是倒吸了一口冷气。

但见多年战乱后的南阳城内外死尸遍布,白骨累累,刺鼻异味令人作呕。四处张望,到处是残毁房舍,不见什么百姓,却见狂犬成群,以腐尸为食,彼此争斗互咬……张应祥左右看了一眼,身边幕僚多被眼前一幕惊得目瞪口呆,士兵们也探头探脑小声议论纷纷。

张应祥唤来探路士兵细问,得知北城外的道教名观——南阳玄妙观尚住有道士数人,遂带兵先到了观内。 
      “南阳城这种境况不是一天两天了,我们也收殓埋了观旁一些尸首,奈何野狗太多,甚至见人就咬,我们也不敢轻易入城。”观内一年长道士说,“不知总兵大人有何计策?” 
        张应祥不加思索,似对道士和幕僚说,又似自言自语道,“如此这般,唯有先打狗了!”

随即,张应祥的指令便传达下去,士兵们忙碌起来,找木材,觅工具,纷纷动手建造木笼,下面安上轮子。带轮木笼一个个造成,张应祥走到其中一个木笼前,伸手抓住两根木栏稍用力一扯,见木栏粗壮结实,遂满意地点点头,手一挥,一旁待命的士兵便钻进各个笼内,手执锋利长矛,由马匹拉着隆隆作响向城内奔去……

隔笼刺狗,月余时间,方将城内外野狗捕杀殆尽。张应祥雇了玄妙观四名道人,每月给米八斗、钱两千,冬夏供给衣服,令其收集尸骨。这桩事,又历经一年多时间,方将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的尸骨收拢起来,聚骨如山。

张应祥又选定玄妙观东南隙地,开挖万人圹,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埋葬众骨,并命名为“漏泽园”,俗称“乱葬坟”。园中竖石碑一通,上刻“万骨冢“三个大字,由分守道杨璥撰文以记其事——此已是顺治四年(1647年)之事了。此外,还在附近高阜——汉宛城遗址上筑台,规定葬骨这天,每年开道场,以超度鬼魂重生,登台遥望家乡,这就是望乡台的由来。

张应祥“打狗官”“打狗镇台”之称便因此而来。事实上,上述文字中,雇玄妙观道人收骨、万人圹埋骨均为史实,唯“打狗”情境是我根据民间传说而撰。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说张应祥“掩骸埋胔”,却未提有无“打狗”一事:“张应祥,辽东葢州人,顺治三年迁南汝总兵官,南阳数遭寇乱,所在荒残,应祥修城郭、筑庐舍、设营房,掩骸埋胔,剪除叛贼王光泰等,疆宇肃清……“当然,从此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南阳当时既然一片”荒残“,那么镇台衙门、左营右营自然也在所难免,张应祥在南阳的头两年,修城建房埋尸骨打农民军,倒也真够忙的。

张大将军收瘗枯骨碑

这里倒有必要补充一下那时的历史背景。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一月,李自成兵围南阳城。城内,有总兵猛如虎、知县姚运熙等闭城固守。知县姚运熙重伤死。十一月初四城破,双方又展开激烈巷战,猛如虎等人战死。这里我闲言几句:猛如虎是明代总兵,他在崇祯十四年以总兵官移驻南阳,当时固守南阳城,且用计杀李自成军数千人,城破后,”猛如虎持短兵巷战,大呼冲击,血盈袍袖,过唐府门北面,叩头谢恩,自称力竭,为贼揕死(见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虽是为封建政权尽忠,但这猛如虎,倒也是个硬汉。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率军围开封,崇祯派孙传庭率兵驰援。李自成西迎孙传庭部,兵遇于南阳。血战来血战去,南阳甚至遭受了惨烈的屠城之祸,因此“内外尸骸布地,男女老幼仰伏坐倚之状,填家塞巷无置足处”,至于是不是食尸野狗成群,尚未见到相关史料。

如今的南阳公园内,望仙台掩映于一片绿木葱郁中。望仙台即望乡台,之所以又称望仙台,倒另有一个传说。相传望仙台是玄妙观道士们升天成仙的地方,每年七月十五日,道士们选出一个公认道行深的道士,沐浴、穿戴整齐,到望仙台中央席地盘座、闭目念经,坐到正午,便会飘然升起,变成神仙。如是数年后,南阳来了位新知府,他不相信升天成仙之说,遂明察暗访,决定将此事弄清楚。到当年七月十四日夜,知府挑选了几百名弓箭手埋伏在望仙台周围。十五日,等待升天成仙的道士坐在土台中央,双眼紧闭、念念有词。到了正午,天气突变,乌云遍布,狂风大作。不一会儿,一条巨蟒呼啸而来,距望仙台有两三丈远时便张开血盆大口。随即,道士飘然而起,被巨蟒吸在口中。知府看见,急令放箭,巨蟒受伤后忙拥下道士向西北方逃走。知府带兵顺血迹追赶,一直追到五朵山后一个大山洞处。知府遂令人从南阳运来许多石灰块扔进山洞,另派许多人担水灌洞,直把巨蟒烧死在洞中。玄妙观的道人感激知府,给他送了一块“扶正除邪”的金匾表示感谢。

传说只是传说。不过令望仙台在“掩骸埋胔”往事之外,又多了一层神秘色彩。现在,望仙台南边,立着一通高大的《张大将军收瘗枯骨碑》,正是杨璥所撰文字,记述张应祥来时,城无完郛,尸骸遍地,马蹄行走于骷髅间……看过碑文,走上碑刻南边的拱桥四望,北边是绿树掩映的望仙台,不时有游人来往;脚下是明清时的护城河引沟,荷叶田田;南边有人在长椅休憩、有人在空场上健身。历史上曾有过的惨烈一幕,深深地植入了这片土地深处,城市不停向前走着,却把一点点线索留下,为后人破解她的来历留下不断的提示。

顺便再说一句,张应祥在顺治十一年以功被授予二等金尼阿达哈哈番世券、加衔右都督。顺治十六年因年老去职,遂请入籍南阳(所以也算是南阳人了),卒时七十岁。

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中关于张应祥的介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