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笔记102丨《奶奶家的水缸》引起的……

  胡子按:我看到@锦鲤🦈写的《瓦罐的秘密》一口气写了《奶奶家的水缸》,然而本文作者@贾宝莉看了我的《奶奶家的水缸》一文,又让作者回忆起来许多往事……

记忆虽然藏得很深,只要触发到那脆弱的一点,也会如泉水般涌出,还极具传染力。

↑老家近照(贾宝莉)

我的背水经历

贾宝莉

我的家乡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大山,崇山峻岭,多杉木树,樟木树,各种杂色树,树大且林深,风景好的没话说,空气清新,小伙、姑娘清新脱俗………土家族居多,木屋多在山腰处,上不挨顶,下不着河,喝水就特别难,洗衣必下到山底的小河沟里去,喝水就要上到接近山顶的岩洞处,有个古老的大水井里取,山路崎岖不平,没法挑水,背就更方便,于是大部分东西都是用背,背水、背米、背猪仔、背粪………(到城里读书那会儿,被体育老师相中,参加县运会铅球项目,应该于这个有很大关系吧!)

在会挑水之后,我比较了一下,背水更加方便一些……背桶由下到上呈到椎形,下小上大,符合力学设计,从上面看是扁的椭圆形,双肩的背带是厚厚宽宽的棕纱编制的,摸起来粗粗的一一满桶水差不多100多斤。我一直好奇背水的过程,因为背水有好多讲究,比如:一定要放个木瓢瓜;走路的步调要和木瓢瓜的声音一致;一定要踩着路上那些磨得很亮的地方……但老人们总是说我年纪小,腰嫩为借口,一直不让背水……我就这样子在背水的外婆身后,听着“哐啷……哐啷”节奏明快的声音里长大……

↑老家记忆(贾宝莉)

大慨九岁左右吧,外公同意我背水了,但是必须有外婆跟着,上山的路上我兴奋的三步并两步走,外婆细致又啰嗦的一路唠叨根本听不见,只觉得自己观摩了那无多次,偷偷也背起背桶试试了,很厉害了……到井边,把背桶放进长年累月形成的凹槽里,就极其认真的一瓢一瓢的打水,只觉得这水清凉无比,心情激动的连平时最喜欢看的小鱼和小虾游过来都视而不见。

外婆坚决不让我灌满桶水……虽说有点遗憾,但比起背水的快乐,这就不算什么,期待”哐啷哐啷”的声音远超过其他,就是这样我穿好背带,准备起肩,重力下坠力量超乎想象,我一下子没能背起来,我愣住了,外婆叫我憋一口气再试试……“哗啦哗啦”背桶的水到处乱晃,带的我差点东倒西晃,外婆伸手护住背桶才稳住,我因憋气红着脸慢慢起步,外婆亦步亦趋的跟在左边,步调开始有点乱,因为双腿打颤的厉害,深呼吸几下,开始挪动右脚,因为不能控制背桶重力场,所以有点晃动……心里好紧张啊,咬咬牙,慢慢的转移左右脚的重心,比较平稳之后,头顶桶里木瓢和桶壁之间的碰撞就和谐起来,发出”哐啷、哐啷”我熟悉的节奏感,心里松懈一下,这是才发现脚步不知觉的都踩在大家约定成俗的地方上,石头就磨得特别光亮,偶尔有几处踩不着的地方,又有特别多出来的新制的凿痕,刚刚和我的小脚步,好像特别为我添置的一样……“我就港,大晚上的拿锤头搞什么去撒……打这个啊……”外婆对外公的唠叨让我明了,我这次背水实验是一场”阴谋”……

↑老家记忆(贾宝莉)

直到我安全度过了几个特别危险的转弯和下坎处,外婆才风风火火的跑前面去了,边跑边嘀咕“不知道鸡上笼了没……小鸡崽子掉茅坑了没……”下山的路差不多600米左右,平时不觉得,这次负重五六十斤,加上兴奋,紧张,我有点筋疲力尽了,不敢笑,不敢心物旁骛,偶遇长辈、路人,还有那么些出其不意的赞叹……一句也没听进去,全神贯注于眼前,和之前想象一点都挨不着边……快到屋后坎了,看见外公站在那里,他一声不响的在我上门口阶梯和大门坎的时候抬了一把,瞬间,我心里和身上都松了一口气,最后一点力气用在把水到在水缸里的技术上了……至于后来怎么脱下背桶,怎么坐下来……都没印象了,直觉的全身脱力,眼泪模糊……双肩火辣辣的痛!

↑家乡的点滴(贾宝莉)

接着的几次背水,外婆还跟着,在后来,就是和大姐、二姐们一起背水,渐渐的,什么时候一个人背水……还可以边背水边和路上的二婶,三姨搭话……就更没什么印象和记忆了,我就那样会背水了……我不是一无是处的……这件事让我骄傲了好久,回城了讲给爸爸听,破天荒的得到很高的评价!

因为小时候跟老人时间比较多,我的性格中的很多部分,都是从老人们哪里学来了……

↑老家近照(贾宝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