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语 ‖ 有“文化”的巫山方言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徐永泉 /文

长江三峡、神女巫山,堪称方言的富矿。好多生动传神的巫山方言,却不知道,要是写出来究竟该是哪几个字儿。虽如此,细究起来也不难发现,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方言词,并非是我们的先祖们随便“说”的,而是很有“来头”,很有文化,只不过部分字的音调发生了变化。如像这10个巫山方言——
腌(ā)臜(za)人
“腌萝卜”“盐腌肉”的“腌”还有个读音——ā;与“肮脏”一词基本意思相同的“腌臜”,有个意思是——(心里)别扭,不痛快。如:你莫说起,这个事我想到都腌臜人。
朅(qiè)不朅
一次我翻看《现代汉语词典》,无意间注意到“朅”字,其第一个意思是——去;离去。巫山人传达这个意思,都不说“去”,说“qiè”;qiè呀qiè的,作为巫山人,我自己都觉得很土气。不想,我们说的qiè(朅),更书面,更有文化,因为词典上该字的释义前还标有“〈书〉”的字样。
㞘(dū)脚
无论碗㞘(巫山方言音同“毒”)脚,还是坛子㞘脚,都是“器物的底部”,这正是《现代汉语词典》上“㞘”字的第一个意思。巫山方言其实对此字还有引申意义:把与周围相比,地势最低洼处也叫“㞘脚 ”“㞘底下”。
穷斯滥矣
“穷得舔灰”“穷斯滥矣”,可说是巫山人言说某个家庭或某个人生活十分穷困、窘迫的专属语。而其中的“穷斯滥矣”来头可不小,但意思发生了极大变化。它出自《论语·卫灵公》,原句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是说君子可以安于困厄,小人遭受困厄就会胡作非为。
瓤和
“你莫想到大弟伢子瓤和些,一天都欺负他。”“瓤和”,只要是巫山人,都听得懂,说得来。权威工具书上,“瓤”字有这样一项解释:“不好,软弱。”“大弟伢子瓤和些”之“瓤”,显然是软弱的意思。再看,“大伯家,老二比老三学习成绩要瓤点”,这句中,“瓤”的意思就是“不好”。
羯(jié羊子
巫山人,尤其儿时放过羊的不会不知道,羯(jié)羊子就是小时被阉割、喂大了杀肉吃的公羊。
一箸(zhù)面
如果有人突然出现头痛、发热、神志不清等情况,常怀疑是被鬼纠缠到了,出现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都会采取“水碗立箸”的方法“治疗”,尤其在过去。“立箸”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可是,“一箸面”“大些挑一箸”等说法,我们再熟悉不过吧!箸,就是筷子。
茅苫(shān)
过去,农村打土墙砌屋时,最担心在新房子盖瓦竣工前下雨,尤其怕下大雨和打连阴。可屋总得砌,只能做出最大的努力——准备好足够的茅苫。一旦下起雨来,正热热闹闹整泥、挑土、打杵、拍墙的一大班人,连忙放下手中活计,慌慌忙忙扛起一块块茅苫,搭在正不断“长高”的崭新的土墙顶,——这叫苫(shàn,作动词时读四声)墙。“茅苫”是什么?就是用茅草等编的盖东西(或垫东西)的器物。
扌刍(chōu)石头
扌刍(chōu),有“弹奏”的意思;另一个意思便是:从下面向上用力扶起(人),或掀起(重物)。如:“我起不来,你扌刍我一把。”“几个壮劳力一起使劲,把石碑扌刍了起来。”
掫(zhōu)起
掫(巫山方言,音同“肘”),意思是从一侧或一端托起沉重的物体。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把箱子掫起来。

主  编/刘庆芳

微 信 号/461269457

投稿邮箱/cqwslqf@126.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