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对我们“好”的人,为什么反而会这么引人反感‖文/萧文心

那些对我们“好”的人,为什么反而会这么引人反感

我们生活中会经常遇见“以爱之名”来干涉我们生活的人,也许是父母或家中长辈,也许是恋人或朋友,这份看似的善意之下,不仅没有带来预想中的“皆大欢喜”,反而关系愈发尴尬——我们不仅不愿意承这份情,还会尴尬且内疚,好像双方都成了受害者“受害者”。
那么为什么明明是善意地行为,却总是带来这种悲剧性的结果呢?
我是在为你好
很多人对父母说的话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是在为你好”!每次因为工作、婚姻或其他问题吵起来的时候,这一句话总能成为压垮我们的一根稻草,让不肯接受父母安排的我们内疚又痛苦——既不知道如何让父母理解自己,又没办法接受父母的“好意”。
而父母毕竟不是我们,也不能真正理解我们的需要,他们只能从自己有限的经验里找出一些建议给予我们,希望有所助益。但是他们也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有所疏漏也属正常,我们不能苛求他们都能理解我们,但是也不能每次都把意见“拒之门外”。
父母也许想为我们好,但却并不一定能起到好效果。我们需要感谢他们的善意,却不一定必须接受他们的意见。就如同我们自己喜欢喝热茶,却不能自作主张地给自己最喜欢的花也浇上热茶一样,自作主张的“单方面给予”很可能带来的是痛苦而不是感激。
父母也许是满怀善意将我们安排到一条人生的“康庄大道”上,但是可能这条路上的东西并非我们所需要的,也可能平坦大路的尽头是一个高高的悬崖,我们便是那个盲目又愚蠢的旅人,未经思索之下,便“按部就班”地踏了进去。
父母的眼界和经验都是有限的,他们凭借自己的经验做出的“选择”,只是在他们看来的“最好”,却不一定适合我们。
父母看中的人,真的能与自己度过一生吗?
父母选择的工作,我们真的适合做吗?
这也并非鼓励与父母对立,但独立的审视思考却是必须的。须知“彼之美食,我之鸩毒”,自己的人生还是需要自己去选择,毕竟最后无论好坏,后果都是应在自己身上,最终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还是我们自己。
爱情中的“要挟”
也许很多人都有过被“挟恩图报”的经历,尤其是在恋爱上,莫名其妙被送礼物或帮忙,然后利用对方的羞愧感来“强行”搭关系的事情屡见不鲜,像是被不认识的人搭讪并“帮忙”提行李,被根本就不认识的人强行送礼物等等。但这种“好事”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必须回报对方的“要挟”。
而心理学证明,所有的关系只有交互且公平的关系是最让人舒适的。我们的关系一旦倾斜,或是不公,亦是单方面付出,那么必然引起整个关系的崩溃和双方人格的扭曲——一个自我中心的“巨婴”,一个透支感情的自卑者。我们之所以在社交上讲究的“礼尚往来”,在婚姻里推崇的“相敬如宾”,也都是因为如此。
而收到没有礼貌的“礼物”和并非善良的“善意”,便是就是在“要挟”对方必须给予回报。但是,感情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吗?
给一盆栀子花表演茶道并倒上名贵的热茶,栀子也不会长势更好,反而会可能“当场去世”。
给花粉过敏的人送上十年的玫瑰,对方可能只会天天吃药,更不会有任何的感激之情。
那么我们释放善意的时候是忽略了什么呢?大概是对方的意愿吧,我们给予情感的时候,也许并没有考虑对方的意愿和需要。我们只顾着自顾自地付出,却也忽略了一个事实:感情交互重要的不是给予者的想法,而是接受者的感受与意愿。对方是否真正承了这份情呢?对方是否真的收到了这份“善意”?我们给予的“善意”是给对方带来了痛苦还是愉快?也许这才是最需要我们去关注的。
清官难断家务事?
一谈到病态,也许很多人会想到”跟踪狂”,想到那些扭曲又自以为是的感情,但也许亲友之间看似”和睦”的感情之下,隐藏的问题更多。
其实大多数的“扭曲”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它们带来的影响不似前者那么剧烈而明显,而影响却更加深远,与我们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在家庭和婚姻中,当我们听到那些自以为是又不容置疑的安排,我们感觉到的是一张“以爱之名”的束缚的网。
那些自以为是的“好意”与“奉献”是如此之多,我们深陷其中,我们无能为力。
我们经常会拿“清官难断家务事”这种理由来搪塞自己,拒绝为这种混乱的家庭状态理出头绪,拒绝划清界限,拒绝独立与自由。我们告诉自己,家庭本就是分不清的,是混沌的,也是互相纠缠的。
但是,本应是充满温暖与爱的家庭不应该如此,亲密的关系更不应该成为混乱错位的理由。
孩子在家庭里是成长的,从不能独自生活的孩子逐渐成长为独立自主的成年人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而父母往往很难习惯这种“心理性断乳”,自始至终会把孩子当成一个自己的依附者来看待,并且相信自己有义务也有必要去“持之以恒”地干涉孩子的生活。
即使是子女已经长大,父母也往往意识不到子女已经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成年人。
所谓“家庭的混乱”大多也便是这种界限不清导致的,因为子女已经成年,已经不允许父母再随意插手自己的生活,父母和孩子之间便有了一条名为“独立自主”的界限,而父母却拒绝承认这种分离。但以往只懂得通过“指挥与干涉”来与子女互动的父母,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独立”时,只有茫然无措。于是父母试图用情感来绑住孩子,纠缠不清的家庭情感便开始出现了。
家庭排列心理疗法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家庭成员应该各安其位,而越位只会带来混乱。在这种观念下,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父母需要抚养孩子,长子需要协助父母照顾家庭等等。但是生活中总会有人“意外”越界,无论是父母逃避抚养义务带来的失职,还是父母推脱对于家庭乱象的责任,抑或在家暴的“战火”中,父母无力照顾孩子,而年幼的孩子却反过来想“拯救”父母的徒劳尝试,这都有可能是问题的来源。
无论出发点是善意还是恶意,家庭关系的“越界”结出的果子总是充满苦涩。
傲慢之所以是七宗罪之首,是因为傲慢会让我们拒绝理解与沟通,所有人与人之间的混乱与矛盾自此而生。我们在这里谈到了家庭里自以为是的父母,也谈到了爱情里自顾自地付出,这些都是我们傲慢的“罪行”。但这只是我们所有感情生活的一个折射,而放眼整个人生,我们也许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