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挑书
文 / 郭华悦
年少时,读起书来,总是特别挑剔。
记得那些年,每次拿到一本书,翻开时,总会习惯性地开始挑毛病。发现了错别字,或者偶尔有地方标点用得不恰当,一旦发现这样的错误,我总会不由分说地把书列入黑名单。而且,理由还挺冠冕堂皇,连这种低级错误都会犯,书的质量能好到哪里去?
我所谓的好书,是不能有错别字,不能用错标点的。而且,一些基本的常识,也不容有误。从头到尾,细细挑剔了一遍,若是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我才会满意,继而给这样的书下一个定义:好书。
可后来,年岁渐长,阅历渐丰,于是也觉出这样的读书方法,有点因小失大,因噎废食。可能是,接触的人和事多了,眼界广了,对以往很多觉得不可原谅的错误,也有了宽容之心。于是,再看看那些被我列入“黑名单”的书,渐渐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看法。
记得有一回,朋友买了一本书,翻了几页,便扔到一边。看我讶异的目光,朋友指着前几页的一处地方,对我说,你看看,连这种常识性错误都会犯,肯定是一本烂书!
这种读书的态度,何曾熟悉!我不禁想起了年少时的自己。后来,把那本被朋友弃如敝履的书,拿过来细细翻阅,却得出了与朋友截然不同的观点。那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好书。而身边的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同一本书,怎么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完全相反的评价?
后来,细细一想,觉得就是“挑”字在作祟。抱着鸡蛋里挑骨头的心态,来读一本书,结果往往会得出与事实相悖的结论。就好像,你眼里只盯着人家有没有错别字,标点是否用错,是否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可与此同时,你却不曾细心品味书里的文字,不曾领略作者真正的意图。结果,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很多好书,都是如此。洋洋洒洒几十万字,非得挑毛病,总能挑得出。可对于一本书来说,只要失误是在合理的范围内,那便是可以原谅的。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那些微不足道的小错误,而是在于书想告诉我们的,能让我们获得的收获。
所以,对于一本好书,我们能从中得到多少收获,这是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至于书中的一些小失误,这并非完全无碍,但起码不值得让我们一叶障目。因为这些小失误,而失去了与一本好书的邂逅,这才是真正的损失。
相反,年少时被我认为的“好书”,如今重新读一遍,却发现其实乏善可陈。一本书,可能没有错别字,没有标点失误,但最关键的内容却一无是处。而这样的书,则因为我的过于挑剔,而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我的好书名单中。
可见,不仅是读书,为人处世亦是如此。对一个人,如面对一本书,眼睛里净盯着对方的短处和缺陷,那得出的结论只能是负面的。学会包容,才能看到那些所谓的缺陷背后,也许有着另一番迷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