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时光丨忆巫山(上)
重庆文化主题书店
第597个故事
忆巫山(上)
作者:邵红峰
作者简介:
邵红峰,男,72岁。自由撰稿人,曾是重庆三峡文化研究会会员、重庆南岸作协会员。擅长写作长江三峡史话文章。
时光君注:本文是作者回忆在巫山下乡落户的生活,曾在邻居家里度过温暖的除夕,也有在高峡捡柴的辛苦经历。多年过去,巫山生活已成为作者心里抹不去的一段难忘的回忆。本文会分上下两篇发布。
※除特别标注外,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巫山落户
51年前,也是四月的天气。我们班4位男生集体下乡落户巫山,离开了重庆三中(南开中学),乘客船经过长寿、涪陵、丰都、石柱、万县、云阳、奉节,最后停泊在川东东边最远的巫山县。我们在巫山县城里玩了一天,在县城照相馆留了影。
当时,同校一百名男女同学,大部分分配到巫山县城对面一百多里的大庙山乡。记得是大庙区一位吴主任,在县城接我们。
第二天,天刚亮,我们背起行李来到长江边渡口。县城对面连绵的巨峰,青翠如屏,挡住了人们的视野,当地人称之南陵。
我们搭乘了一条人力柏木船,渡过湍急的长江,抵达长江南岸。一条蜿蜒的公路躲藏在大山之间。我们上了三辆老式公交车,从河边爬上了巫峡山间公路。
从南陵至大庙,大约一百多里,途径建坪、铜鼓、长梁、大庙。巫峡山高坡陡,公路左转右拐盘旋迂回曲折而上,从山脚驶向山顶,仿佛要转一百八十盘。
时节已是四月春天。山脚,农家房前屋后桃红李白。客车驶到山顶,公路两旁还堆积残雪,公路湿漉漉的。光秃秃的山坡上,摇晃着褐黄色的茅草。在茅草丛中,一株株野棉花在风中昂首怒放。叶片像小棉叶,花是粉红色,模样有点似格桑花。花蕊黄灿灿的,逗人喜爱。
客车上,有女生唱起了“迎着晨风,迎着阳光,昂首阔步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
歌声好像巫峡山中的阳雀,驱散了大家离乡之忧,在高峡之中久久飘浮。
客车驶过铜鼓,进入南溪。眼前一片平坝,使人心情舒畅。吴主任告之大家:“这就是巫山最好的粮仓一一大庙。”
客车到了长梁公社,我们下车了。欢迎的社员站在公路两边。长梁公社驻地在公路右方,是整个公社的中心。公社驻地有供销社、合作医疗站及长梁小学,整个规模很小。
在公社院坝里,大家被分配到长梁公社的文昌、黑核、南溪等大队。我们四位难兄难弟分配到了文昌三队。
生产队安家
在当年巫山大庙农村水田里,我们同班四位同学唯一的合影。左二为作者。
文昌大队分布在报丰河左岸台地上,共分三个生产队。这里呈山沟式地貌,乡民都居住在山麓斜坡台地上,地势一个队比一个队高。文昌三队位于报丰山脚,地势最高而最远。报丰山下还有更远的报丰村。
队长姓周,身材高大,近40岁,对我们知青格外热情,见面时枣红大脸总挂满笑容。
他帮我们扛着行李,从长梁公社沿报丰河堤,一步一步朝高坡爬。黑黝黝的报丰山在前方高高耸立。周队长边走边介绍生产队情况。生产队大部分乡民姓何,有几个外姓,属上门女婿。我们四个就住何家祠堂旁边。
跟着周队长跨过了小小的报丰河。周队长介绍,报丰河是一条季节性小河,每当下暴雨后,河水就汹涌奔流,流经文昌、长梁,在南溪流入巫山错开峽,注入万里长江。
顺着一条石板小路,我们进入了何家祠堂里一间厢房。周队长说:“这是你们住的地方!”嘿!床铺、桌椅,全是散发松香味的新家具!整个祠堂全是木结构,柱子、房梁陈旧黝黑。地上铺的大方砖,凹凸不平,真是名副其实的老房子。
我们安顿下来后,白天与乡民一齐参加坡上劳动。晚上饭后,与邻居们吹牛拉拢关系。初来乍到,对乡村一切都感兴趣。老实说,农活是十分累人的,但与乡民们打成一片,也其乐融融。
何家祠堂地处一个山地平台,两旁住有四家农户,他们都全姓何。我们紧挨的邻居是一户母子俩,母是昔日小地主之妻,六十已过,小脚,一袭青衣,头戴一顶黑色绒帽,干练健谈。子有三十左右,姓何,字辈比较高。谈吐慎重,穿着十分朴素,单身一人。
我们从母子处获得一条美食新闻,洋芋可以泡在酸菜坛里,当咸菜吃。我们品尝后,口味蛮脆的。
从祠堂正门出来,左边住两家农户,全部务农。与我们走很近的一家,儿大女成人,皆未成婚。何家二丫头,与我们接触多,爱招呼我们知青。她身材高挑,脸蛋总呈现两团黑红,如生长在高原上一样。模样如《柳堡的故事》的小英莲!她哥哥是一个庄稼好手,爱激动又爱吹龙门阵。
《柳堡的故事》剧照
他们家门前,种有一排石榴树,一树牵一树,一枝缠一枝,形成了一道高过人头的石榴篱笆。每当初夏,在这翠绿的枝头上,挂满了千万盏火焰般的花蕾,红绿交映,十分艳丽。几轮红日之后,石榴花蕾爆开了小嘴笑了,吐露出红绸一般柔软的花瓣。每当月夜,附近的巴女蛮童,在石榴树丛下捉迷藏,逗得观看的白发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
另一家夫妻俩都老了,膝下有个十岁左右儿子,女儿出嫁铜鼓,女婿姓梁,常来看望老两口。
右边住一家农户,男主人是一位农村木匠,有子女三人。大儿子,生得方脸壮实,有十四、五岁,二妹、三妹还小。大娃子爱跟我们玩,上坡做活路,他也跟在我们屁股后面。他妈待人和善,他爸不爱吭气,老实巴交。
这里的乡民十分节省,晚上连煤油灯也舍不得点。然而,一旦知晓我们没有菜吃了,他们接二连三地端来大碗盐菜、大梱蔬菜。第一年春节,我未回重庆,在木匠家过的除夕夜,他们热情地请我吃了一顿炖羊肉。
在何家祠堂背后山的斜坡上,住有一家何姓农户,夫妻膝下两子,相隔四岁。男主人四十多点,脸黑红而稍长,鼻梁直挺,年轻时很帅。他大儿就生得白净,在大庙读初中。女主人四十未到,瓜子脸,比较显老,头裹一根白毛巾,终年不换。乡民男女老少都是一袭白头巾。高峡的妇女,都比较出老。
男主人尤爱唱山歌,歌声悠扬,能传到山下面河堤。他唱的巫山民歌《十爱姐》尤为动听。
一爱姐呀好人才,
高不高来矮不矮,
走路好像祝英台。
二爱姐呀好人才,
樱桃小嘴眉弯弯,
说话吐出枇杷來。
三爱姐呀好人才,
柳条腰儿鹅蛋脸,
好似仙女下凡来。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