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故事]“清明泪”的传说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晚报 2016-03-31 11:15
张俊绘
清明节即将到来,作为祭典、哀思先人的节日,在浙西农村,一直流转着这样一个童谣:“清明节,做清明泪,吃清明馃”。特别是在常山县东案乡上源村,每年清明期间,“清明泪”便成了家家户户纪念先祖必做的点心,且风俗流传至今已经一千多年。要是这几天,你到上源去做客,农家一定会邀请你吃一碗“清明泪”,以示对王家先辈们的纪念和对客人的尊重。
相传,常山县东案上源王家先祖“王介(1015-1076)”过世后,棺柩不能回家安葬,当地相亲为了表达对先祖王介的思念,每年清明期间,后人们都将米粉搓成泪状,作为祭典时的供奉,哀思先人。久而久之,“清明泪”逐渐在当地流传、扩散。除了常山,开化、江山一带也能见到“清明泪”。
“清明泪”外形极像汤圆,大小也基本一致,每粒圆圆白白的。这小小的点心透着股淡淡的清香,看上去更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玉珠,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那气味是春天的甜腥气。
王介(1015-1076),字中甫,常山县芙蓉章舍人。据《衢州府志》记载,王介“学识渊博,善于文辞,性负气,喜直言,专交贤豪名士”。宋庆历六年(1046),王介登进士第。15年后,即嘉祐六年(1061),朝廷开设了“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从全国进士官员中选拔贤良之才,当时总共录取了十五人,王介名列贤良第一,苏轼、苏辙等人也在其列。
熙宁九年(1076),王介去世,王安石,深感同病相怜,特地撰写《王中甫学士挽辞》,以作纪念:
同学金陵最少年,奏书曾用牍三千。
盛名非复居人后,壮岁如何弃我先。
种橘园林无旧业,采苹洲渚有新篇。
蒜山东路春风绿,埋没谁知太守阡。
一碗清明泪承载着对先人的纪念与哀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