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推荐:灰白世界里的色彩
个性即命运。尊重个体的个性,即是尊重他/她之所谓为人的权利。
今天推荐的是西班牙动画短片《Alike》,时长8分钟,全篇没一句台词,却荣获包括戈雅奖在内117项提名和64项大奖。它为何有如此魔力?一探究竟吧!
短片名字《Alike》
# 关于短片引起思考的问题罗列——
每天早晨起床的你是怎样的?
是疲惫困乏,还是精神饱满?
是心怀期待“今天天气好晴朗!”,还是愁绪不展“又是上坟的一天”……
或者仅仅是木然“哪有心思管这些?”,赶着点行尸走肉一样按部就班,毕竟脑袋和眼皮一样还在迷迷糊糊着?
这个时候,你的爱人、孩子……这些亲近的人又是怎样的呢?没有了,就不用想了;若有,当他们没有?
每天我们身处其中的城市是什么颜色的?
别告诉我“五彩缤纷”,不信问问眼睛说几种来看看。
路上或者闭目养神、或者专注 着扣手机,周遭的色彩入不了眼,除非有哪个发光的girl或者boy出现会有灼伤眼睛的白色;
办公室里的电脑屏、在身边晃荡的同事、抬眼可见的办公区,有哪些拥有色彩,那种独特的专属于他/她的色彩?
说到了“色彩”,到底什么是色彩呢?
当然,我说的不是赤、橙、黄、绿、蓝、靛、紫,虽然我们在短片中看到的就是这类颜色。我想知道的是短片中的颜色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周遭的世界——行人、汽车、房屋、甚至整个城市都是灰白的?
为什么拉提琴的人是粉色的、树叶是红色的、脚下的地是绿色的?
为什么爸爸原先是蓝色的,慢慢地褪色成了灰白,最后又重新恢复了蓝色?
为什么小孩是橙色,慢慢地褪成了灰白,最后在爸爸的努力下又恢复了橙色?
那么我们自己现在是什么颜色呢,或者说我们自己现在还有颜色吗?(哦,对了,黑白灰不算颜色)之前的我们是怎样的颜色,之后我们期待自己会有怎样的颜色呢?
如果我和所有人一样:一样的颜色和状态、一样的处理堆积如山的工作、一样的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那么“我”是谁?
“我”和“我们”一模一样,意味着“我”的替代性很强,那么“我”的价值就很弱,存在意义就需要考量?
如果孩子求知意味着工厂化的打磨产品,流水线的塑造未来的你,那么孩子的那个“我”、那个颜色,就得被教育掉,即便孩子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活跃生动的思维、色彩缤纷的小世界,也抵不住灰白色权威一次次的“教导规范”……
那么所谓的“教育”到底是为了抹杀孩子,还是成就孩子?
按部就班的行为一旦形成了一种规则,灰白就成了主流。
最开始我们有自己的颜色,可以抗衡,慢慢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好像是这样,每时每处都有规则作用着训导你遵守它,直至你失去反抗的意念,索性从了它,变成了灰白的状态,时间久了便觉得这就是“我们”本来的状态,至于“我”…嗯…不好意思,好像不存在这个字。
那么这里有一些思考:
“我”身边的这类规则有哪些呢?
“我”被困了多久,还有没有意愿、有没有能力跳脱出来,找回真正属于自己的颜色,尽可能的活出鲜活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