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作者:刘永
《红楼梦》中最耐人寻味的诗句,无过于全书故事即将终了时提到的那句古诗:“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古人云:生死大焉。《红楼梦》结尾提及的这句古诗,直面生死,无异于迎头棒喝,发人深省,揭示了全书的宗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一百二十回,贾氏家族昔日的繁华胜景轰然倒塌,贾宝玉逃离家庭,了无音讯。曾经被贾宝玉宠幸的大丫鬟袭人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境地,说是贾宝玉的姨娘吧,又没有名份。她倒是想从一而终,为贾宝玉恪守妇节。却又不得不违心地嫁给城南“有房有地,又有铺面”,家境优越的富人蒋玉菡。这个时候,她的心态正好印证了那句前人的诗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蒋玉菡是个唱戏的伶人,靠结交、侍候权贵发家致富,他还是贾宝玉的好友。袭人能够嫁给这样有财有貌的大帅哥,也算是她的福气。更何况冥冥之中,姻缘自有安排。经过一番结识了解,肌肤相亲,两人身边竟然各自都还保留着通过贾宝玉亲手交换转赠的汗巾信物。如此一来,贾宝玉反倒成了他们的月老、红娘。蒋玉菡对袭人越发温柔体贴,那袭人也就心安理得,不再想死,更不必去死。
看来,作者曹雪芹借用前人诗句,在这里发出“千古艰难惟一死”的感叹,并非仅仅针对袭人,而是另有一番深意。在作者反复强调的封建王朝“末世”的背景下,贾宝玉身负家仇国恨,眼睁睁看着祖先辛苦创建的基业,大厦将倾,有情人惨逝,家族溃散、凋零。他却不得不苟全性命于乱世,将一腔心血挥洒于这《红楼梦》之中,发出了最为凄厉的呐喊。
一、息夫人的故事
据《左传》记载,庄公十四年,蔡哀侯在莘地战役中被俘,他知道楚文王好色,就故意夸赞息国夫人息妫的美貌,意图把战火引向息国。楚文王心有所动,于是趁热打铁,一举抓捕了好心设宴招待他的息国君主息侯,灭亡了息国,抢夺了美貌的息妫夫人。楚文王把息夫人带回楚国,强迫她做了自己的妃子。息夫人为了保全丈夫息侯的性命,只得默默忍受楚文王的淫威。她为楚文王生了儿子堵敖和后来的楚成王。息夫人整日郁郁寡欢,从来没有主动说过话。楚文王问她为什么这样沉默寡言,闷闷不乐。她回答说:“我作为一个女人,却伺候了两个丈夫,即使不能死,又能说些什么呢?”
传说,息夫人风华绝代,目如秋水,脸似桃花,又被人称为“桃花夫人”。一天,楚王外出游猎,息夫人偶然间路过城门,见其夫息侯正在城门口担任卑微的守门人。息夫人羞愧交加,阵阵心疼,认为与其这样痛苦地苟且偷生,不如慷慨赴死,一了百了。于是她奋力朝城墙撞去,息侯阻拦不及,眼看着自己的妻子香消玉殒。息侯悲愤大哭,顿时万念俱灰,为报答息夫人的深情,也当即撞死在城墙之下。
打猎回来的楚文王,听说此事后,不禁黯然神伤,感念于二人的情意,就按照诸侯之礼,将息侯与息夫人合葬在汉阳城外的桃花山上。后人在山麓建立祠堂,四时奉祀,称为“桃花夫人庙”,又称桃花庙。至今仍为汉阳府(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风景名胜之一。
息夫人与息侯的爱情悲剧令人怀念、感慨,而更令人敬佩的是息夫人怀念故国、以死抗争的忠贞情怀。千百年来,前往桃花庙瞻仰参观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他们有感而发,书写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二、邓汉仪的《题息夫人庙》诗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这两句诗句出自于清代康熙时期的诗人邓汉仪的《题息夫人庙》:
楚宫慵扫眉黛新,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邓汉仪(1617-1689),字孝威,号旧山,别号旧山梅农、钵叟。明末吴县诸生,年轻时未能考取功名。明亡清朝建立之后,邓汉仪归隐田园,与世无争。直到康熙十八年(1679),邓汉仪参加“博学鸿儒”考试,名落孙山,朝廷以其年老,授予他“中书舍人”的官衔。邓汉仪以博学才高,闻名于世。清初大诗人王士禛,在《送邓孝威授正字归海陵再示豹人》诗里将邓汉仪、孙枝蔚比作秦汉之间的商山四皓,德高望重,令人敬佩。
明末清初,朝代更迭,也是一个检验士人操守、德行的敏感时期。古代有伯夷、叔齐两位王子,在武王灭商之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最终饿死于首阳山,成为历代中华仁人志士学习效法的典范。在大是大非面前,忠于祖国、抱节守志、威武不屈才是士大夫们应该具有的高尚姿态。而那些投敌变节、贪念富贵之人,厚颜无耻地成为新王朝的“贰臣”,终将受到世人的唾弃。
邓汉仪身为明代遗民,亡国之痛,隐于胸中。他对满清统治者采取了不闻不问的不合作态度。然而,邓汉仪在六十二岁时身不由己参加了“博学鸿儒”考试,并被朝廷录用,这反倒不幸成为了他坚持苦守民族操节的人生中留下的污点。后来,邓汉仪到汉阳瞻仰了息夫人庙,不禁羞愧交加,连息夫人这样的柔弱女子尚能为了道义慷慨赴死,而自己却还在这浊世间庸庸碌碌、苟且偷生,让人情何以堪?
邓汉仪在《题息夫人庙》中发出的感叹,虽只有简短几句,却如同灵魂叩问,振聋发聩。可以说反映了一代亡国遗民的切肤之痛,内心世界激烈的矛盾挣扎,很容易引发他们的共鸣。难怪会被《红楼梦》引用于书卷末尾了。
三、《红楼梦》纪念息夫人的用意
曹雪芹在《红楼梦》末尾引用了息夫人的典故,看似漫不经心。其深刻含义,却和前面第七十八回,歌颂林四娘为国捐躯、誓死报效君王的故事,体现出来的英勇牺牲精神,一脉相承。国难当头,林四娘、息夫人不畏强暴、以死抗争,的确令无数须眉男儿自愧不如。
息夫人又称“桃花夫人”,而《红楼梦》正是在反复渲染、刻画着这种桃花灿烂的美好印象。林黛玉写有缠绵悱恻的《桃花行》,又亲自担任大观园桃花诗社的社长。在贾宝玉的心目中,那风华绝代的林妹妹无疑就是他朝思暮想的“桃花夫人”了。贾宝玉曾经对林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随着《红楼梦》故事的发展,贾宝玉一语成谶,最终遁入空门。
有意思的是,贾宝玉在出家之前,竟然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高中第七名举人。很显然,他是鬼迷心窍,完全违背了自己不屑功名富贵、鄙视“禄蠹”钻营的初心。眼看着升官发财、富贵逼人的锦绣前程就要实现。紧要关头,他在世外高人、灵魂导师的指点下,看破红尘,幡然醒悟,毅然决然抛弃了人世间的梦幻泡影。痛定思痛,贾宝玉只能把自己对的恋人的思恋、对往日荒唐行径的忏悔,倾注于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之中。
一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的确发人深省。“孝子忠臣,义夫节妇”难做难为,人们往往以“不得已”三字加以搪塞、推委。这种坚守道义、亡国之痛的末世情怀在天下大乱、王朝更迭的时代体现得最为明显。
清末民初,国学大师蔡元培研究《红楼梦》,体会到了其中隐含的遗民情怀,认为这是一部怀念朱明王朝、讽刺满清统治的政治小说。红学“索隐派”理论虽然陷入了牵强附会、走火入魔的泥潭。但《红楼梦》中有“碍语”,有对满清封建统治的嘲讽、揭露、控诉,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故而,仅仅那种把《红楼梦》视为婆婆妈妈、卿卿我我的言情小说只不过是肤浅的解读,完全辜负了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艰辛。
【作者简介】刘永,现为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