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记忆·技 艺]毛进中:衢州莹白瓷的“工道”,传承工匠精神
记者徐聪琳
衢州记忆·技艺
统筹:许彤策划:沈庆文执行:衢报传媒集团文艺副刊中心
昨日,第十一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正式开幕,以传承中国传统名瓷衢州莹白瓷的衢江工道瓷业品亮相其中,并赢得外国客户的青睐。衢州莹白瓷以瓷质细腻、釉面柔和、透亮皎洁、似象牙又似羊脂白玉而名闻遐迩,被誉为瓷中珍品,亦为中国四大白瓷系列之一。
“文博会为期4天,我会努力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衢州莹白瓷。同时,我也希望能见证自己的成长。”作为衢州莹白瓷传承人之一,35岁的毛进中人生道路走得还不是很远,与莹白瓷的故事却一说就很长……
毛进中正在制作莹白瓷。
匠心致工,
一生做自己喜欢的事
“进中馆”隐匿于衢州城北的伊甸园小区内,馆外的茶几木椅上,时常有毛进中静坐读书的身影。步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莹白瓷作品,温润如玉,或傍着木雕,或倚着木块,这是主人特意设计的陈列格局:“木质古朴,瓷器明莹,相辅相成。”
1981年,毛进中出生于衢江区云溪乡的一户书香人家。“奶奶在上世纪40年代毕业于中国美院,爸爸的书法、雕刻功力也是入木三分。”毛进中在书画雕刻中度过了童年,“从小我就明白,手艺做不了假,一个作品,你不懂它,就不能展现它的精彩。”
都说三十而立,35岁的毛进中当过兵,做过经理,正是看看外面世界声色犬马之际,他却止住脚步,转身投向偶然相遇的莹白瓷。“看着泥料在我手中成型的那一刻,我感受内心的平静。”毛进中说,没有遇到莹白瓷前,自己的人生追求仿佛一直在“将就”,“一生如此漫长,若能以做喜欢的工作谋生,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与莹白瓷的相遇犹如初恋,毛进中将大把时光倾注在毫无生机的泥料中:一回回上门请教老师傅,一遍遍翻阅典籍,一次次揉泥,一次次地拉坯成型……旺盛的热情外,他始终保持着心底那份恪纯。2013年,毛进中将“工道”二字确立为自己作品的商标。“工道意在提醒自身,作为一个工匠手艺人,要专注于这条道路。”时代还没有发出呼唤声时,他已经将“工匠精神”视为每件作品的准则。
常人皆以为拉胚是制作莹白瓷的第一步,毛进中摇头:“采泥、练泥就决定了莹白瓷的质地。”万古深山中的石英、长石、高岭土被铁锤的敲击声唤醒,被舂打成粉,经历一次次淘洗沉淀,“承受过越多次捶打挤压,泥料就越是细腻。”然而,这仅仅是莹白瓷的原料。
“从拉胚开始,制作莹白瓷就进入了一个不断修正自我的过程。”毛进中踩着脚踏板,转盘“呼噜噜”地转动起来,那块色泽均匀的泥料在他手下缓缓变高,有了圆口,有了细腰,“手、眼、脚相互配合,最重要的还是凝神聚气,心如止水。”
作品成型后还需经过细修、晾晒,直到烧窑,毛进中都要绷紧神经。“不同温度会烧出不同质地。”温度赋予莹白瓷灵魂,这让毛进中琢磨了很久,“1330度左右最佳,烧窑大约要一昼夜。人总要守在窑前观测火候。”一份守候一份爱,开窑那一刻仿佛能看到他为工道付出的全部心血。
大道至简,
展现生命本质的美好
毛进中莹白瓷作品《孔子》。
“每件作品总有要表达的东西。”钻研掌握传统莹白瓷烧制技术之外,毛进中还从作品造型上寻求突破。他将九华春耕、江郎奇山、开化秀水融入莹白瓷茶具,拿在手上平平无常的杯盏,在光线照射下却别有洞天。毛进中也会跟一个“小沙弥”较上劲——他做出的小沙弥,不似常见的憨态可掬,反而身姿清秀挺拔,眉目平和。“无一分修饰,少一份釉水,用瓷的本色体现山间的清修。”
简单到极致,既是设计理念,也是处世之本。“原料从大山而来,由人工千锤打磨,造就的莹白瓷承载着人与自然的羁绊,所以应当回归最本真的模样,展现简单的美好。”大道至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毛进中眼里也莫不如是。
“爱了它,我就有责任传播它。莹白瓷是衢州的,更是中国的,我为它骄傲,我要让更多人知道它。”这位年轻传承人深谙“好酒也要吆喝”的道理。他利用自己做销售时的经验、人脉,把承载着衢州的山水、人文的莹白瓷远销至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我们哀叹很多传统民间工艺的式微,却很少思考如何用我们的想法去拯救它。不能仅仅是热爱,要去做。”怀着这样的情怀与匠心,毛进中不仅在馆内开辟出一方体验天地,专门教授莹白瓷制作,还联合学校等地举办传播活动。 “童年的记忆最深刻,我想在衢州年少一代的成长路上给他们送去一段莹白瓷的回忆。”毛进中坚信,于孩子而言,这份体验就像一个印痕、一颗种子,会永远留在他们在生命中,“长大后看到瓷器,他们就会想起家乡的莹白瓷。即便是一点温润的光,也足以打亮一整幅记忆画面。而这,也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