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鲁迅去理发,回家后写了首很酷的小诗,其中7字风靡百余年
1636年皇太极建立大清,1644年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1645年6月16日,多尔衮颁布了这样一条命令:
“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剃发令”,它引起了汉族人们的强烈反抗,因为这条命令对于汉族来说是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观念相冲突的,再一个是许多汉族知识分子意识到,这不仅只简简单单是一个剃发命令,更是一次思想上的压制。
往前追溯可以看到之前每一次与外族人民的抗争,都免不了有发型服饰文化之争,这是因为发型服饰文化之于汉族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文化被切断带来的影响,就是会让人忘记自己的先祖、根本,就是对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的打击。
所以随后的无数起反清运动,都会提到过剃发这件事,来表达决心,比如1647年吴三桂和清朝“分赃”没分好,发布讨清檄文,里面就有这么一句:“狡虏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据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冠”就是发冠,没了发,自然也没了冠。
太平天国起义后,1851年杨秀清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里面也有这么一句:“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兽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到了清末,清政府逐渐腐朽,而新思想流进仁人志士的血液,资产阶级革命派章太炎于1900年第一时间剪掉辫子,并写下《解发辫》一文:“余年已立,而犹被戎狄之服,不违咫尺,弗能剪除,余之罪也。”当然清政府对这种情况肯定深恶痛绝,章太炎不得不亡命日本。
但这已经是一个觉醒的大好时机了,清政府虽然可以抓得了一两人,但绝对是抓不完所有汉族有识之士的,彼时剪辫子因为章太炎一事的刺激,已经非常之普遍,甚至还传到了日本,日本理发店可谓是人来人往,生意兴隆,1903年的某一天,就走进去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鲁迅,出生于1881年的鲁迅一开始也打算考科举,不过家中一次天翻地覆,令他彻底看清了清政府的本质,改名为周树人后,始终不愿意继续参加科举,而是去到江宁求学,学的还是开矿,属于新兴专业,所以接受到了更所新知识。
最终在1902年毅然决然前往日本公费留学,那时候学的是医生,可在此期间他意识到学医并不能医好国人的“心病”,所以他决心投笔从戎,这时候他又听闻了国内青年以剪辫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他立马也跑去了理发店,剪掉了那根细长的辫子。
剪掉辫子那一刻,鲁迅油然而生一种轻松,也感受到了一种力量,更拥有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欲望,他兴奋万分地拍下了一张小照,然后将这张照片寄给了许寿裳,那个心中始终藏着一股血性的、他的好友许寿裳,并且鲁迅还在小照的背后写了一首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因为前有不少人士因为断发而断头,所以鲁迅说“我以我血荐轩辕”,意在指即便之后要为之付出血的代价,那也是我在用我的血来表达对于中华民族的热爱,充满着“奋不顾身”“死而后已”的激情澎湃和无怨无悔,令许寿裳瞬间动容。
后来许寿裳为其取名《自题小像》,以鲁迅之名发表在了报刊杂志上,于是这7字令人热血沸腾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成为经典名句,一直风靡到如今,亦成为鲁迅精神的总结,当时前赴后继为中国之崛起而探索的人士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