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有人说,喝酒的最高境界是慢慢地喝、缓缓地醉,然后再一点儿一点儿的醒。这是多么潇洒快乐的人生体味呀!我想,读书的最高境界也应是如此吧。一向推崇平实无华的文字。因为这些文字总能在不经意间就触动到你内心最柔软之处。等你明白过来,已经被那缓缓的感动所淹没。那些尘世中烦恼,那些情爱里的忧伤,通通被内心澄明的涓涓溪流所浸润和冲刷,换来你对文字平静的膜拜和感悟。
一
深情与哀伤
开篇第一章中短短《牧草中的哭泣》一节,恍然间就让我感动了两回。
一回是父亲为怀孕的母亲买樱桃的情节:“有一年,我母亲怀孕很想吃樱桃,那时樱桃只在每年七八月收成一次,在乡下就有挑担子的小贩,从镇上到各乡村去兜售。有一天小贩来到村子口,我那二十一岁的父亲就跑到村口去买,没袋子装,就用长袍的大襟兜着樱桃回来。那一兜樱桃,从村口走到庄院,九年中支撑她许多孤寂的岁月。”没有华丽的文字,而夫妻之间的情爱却清晰地显现在眼前,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
另一回是三岁弟弟病死后母亲莫大的悲伤:“在传统社会,一个年轻媳妇'没事’就哭,是很不吉利的事,她只有趁黄昏伺候了晚饭后,在夕阳余光中躲到牧草丛中哭泣。后院空地上长满了一人高的牧草,从春天雪融时的嫩绿到降雪时的苍茫,庇护着她压抑的哭声。”齐邦媛善于用平实的细节描写来反衬人物复杂、焦灼的内心和情感。看这些安静的文字,我心里想到的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第三章的《<时与潮>杂志与辩论赛》一节中, 齐邦媛写到自己作为正方代表在南开中学组织的辩论会上获得胜利。辩题为《美国会不会参战》,而之后的战局也印证了正方的观点。她沾沾自喜了很久。接着她写道:
有一天在饭桌上,父亲静静地对我说:“你赢了辩论会可真不容易,可见读书已知道重点。但是最重要的不是能说什么而是能想什么。”父亲一生常在我颇为自满的时刻说:“可真不容易呀,但是……”引领我进入深一层思索,虽然当时有悻悻然之感,但我一生处逆境时,多能在不服气之后,静静检讨,实得之父亲的这种开导。
读了这段我深有感触。齐邦媛有这样一位开明睿智的好父亲真是幸运之极。这样的教育是温暖的,也是坚强的。我以为,能够引领自己孩子的思想朝着正确轨道运行的父亲才是真正的父亲!有这样家长的孩子只要自身努力大多是会有所成就的。即使没有什么成就,也会是一个身心端正、胸襟坦荡的人。相比于我,我就很惭愧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我想,我是该好好学学齐邦媛的父亲了,孩子已经渐渐长大。
在第四章的《大成殿上——初见朱光潜老师》一节中,齐邦媛描述考上武汉大学哲学系,英文却在大一全校统考中考了全校第一名。这引起了教务长朱光潜的注意并召见了她。朱光潜就问她:“你联考分发到哲学系,但是你英文很好,考全校第一名,你为什么不转外文系呢?”还问她:“为什么要读哲学系?”齐邦媛在书中描述自己的回答在朱听起来大约相当于“幼稚无知”。朱光潜接着说:“我已由国文老师处看到你的作文,你太多愁善感,似乎没有钻研哲学的慧根……”最后,齐邦媛真作出了转到外文系的选择。
这段我也让我感慨,因为,我也有一段切身之痛的经历。我高中学的是理科,但是三年下来语文最好,成绩甚至能盖过别的两门成绩之和。高二上学期一次开家长会,我母亲参见后回来对我说:“你参你们物理老师怎么评价你?”我沉重的心更沉重了,我已自觉我的物理学得不好。然而之后母亲的话更让我抬不起头来,她说:“你物理老师说了,高中学了一年多的物理,你根本就没有入门!”这话深深地刺痛我的心,想来我母亲心里更是难过。那时母亲正好肝病在身,我眼泪止不住流,为自己的差劲,也害怕母亲病情的加重。而母亲却说:“是不是我的病影响了你,你千万要好好学习呀。”我只能是一个劲儿地点头。之后的高考,还是语文成绩高高在上。每每想起我最遗憾的时光,就一定会是高中的时光。我常想那时我应该再把功课学得更好些该多好,可惜时光不能倒流。
书中的这些内容,再次告诉我:一个人某一时段的经历常常会影响一生的进程。所以最重要就是把握好现在,因为从前的你已经无能为力,将来的你还不能准确把握。
三
大家的
另一面
齐邦媛在书中描写了很多对影响她行文处的大家导师,其中有两位给我的印象深刻。一位是朱光潜,一位是钱穆。
书中描述朱光潜在课堂上讲授华兹华斯诗歌《玛格丽特的悲苦》时,念到最后两行:
若有人为我叹息,
它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
取下了眼镜,眼泪流下双颊,突然把书合上,快步走出了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却无人开口说话。
从前我还觉得读书读到落泪是一件丢人的事情,现在完全没有这种想法了。名人尚且如此,何况我这样的常人百姓呢。又想起高二那年读《穆斯林的葬礼》时的泪流了。那个时候还读《平凡的世界》、《乱世佳人》、《红与黑》、席慕容的《七里香》,真好呀!
齐邦媛在追忆历史学家钱穆时录下的钱穆所写《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的两段话。一段是:
“余亦岂关门独坐自成其一生乎,此亦时代造成,而余亦岂能背时代而为学者。惟涉笔追忆,乃远自余之十几童龄始。能追忆者,此始是无生命之真。”
另一段是:
“窃谓理学家主要吃紧人生,而吟诗乃人生中一要项。余爱吟诗,但不能诗。吟他人诗,始出自己肺腑……”
这两段话,我反复吟诵,掩卷沉思不已。
爱情
与
杂想
最后的评说
不管怎么,爱情总是浪漫的,尽管总会伴着离恨和忧伤。关于爱情,齐邦媛总是被动的在经历着,或者说我看不到她积极的一面。张大飞的爱情,在她眼里就是“兄长”、“飞行员”、“战死沙场”;俞君的爱情,在她眼里就是“音乐”、“文艺”、“漫步”。因为张大飞的死,影响了齐邦媛与俞君爱情的进展。显然,她于张大飞并没有爱情之感,而俞君稍有进步,也只是浅浅的浪漫。
最后的评说
读完《巨流河》,让我欣慰和感叹是,在王德威为该书所写的后记中,表述的读书感悟大部分都与我的读感契合。我再没有什么好的语言来表达这读之最后感受了,就引了后记的最后两段结束这《巨流河》的航程吧:
《巨流河》最终是一位文学人对历史的见证。随着往事追忆,齐邦媛先生在她的书中一页一页地成长,终而有了风霜。但她的娓娓叙述却又让我们觉得时间流淌,人事升沉,却又一个声音不曾老去。那是一个“洁净”的声音,一个跨越历史,从千年之泪里萃练出来的清明而有情的声音。
是在这个声音的引导下,我们乃能与齐先生一起回顾她的似水年华:那英挺有大志的父亲,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那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子弟,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深邃无尽的哑口海,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从这本书中,我也获得另外一种收获,它让我更加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很重要。像齐邦媛这样,80岁高龄仍孜孜不倦、奋笔疾书,她的精神境界是何等的深炯和宽广!这样的耄耋老人都这样,何况我们这些年轻人呢?一个人只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境界,他就少有烦恼,快乐常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