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 唐风 · 葛生》吟诵|千古悼亡,百年之后与君眠
千古悼亡,百年之后与君眠
——《诗经》吟诵师资班《葛生》讲稿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也叫祭祖节、七月半祭祖。这个节日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它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一次七月半祭祖。只惜,“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其它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未能幸免。
今天讲《葛生》,我是掐好了日子的。
在人的情感中,最悲凉无助的,莫过于天人永隔。那种只能在回忆中拥有,思念没有尽头的煎熬,活着的人,需要一个日子,去释放,去寄托,去大哭一场。
这样的日子,吟诵这首诗最适宜了。不管高亨说这是一首“男子追悼亡妻”,还是郑玄笺说“夫死妻悼”,它都是一首悼亡诗,就如朱守亮在《诗经评释》里评价此诗:“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
▲葛藤
我们先来看这首诗: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世上最高深的功夫,是杀人于无形。
此诗,最精妙处,无一“思”字,却无处不思。
我是按“夫死妻悼”来理解并吟诵的。
三千年前的女人,一生的命运都依附于丈夫,就如葛藤、白蔹本应各有所依,可现在,葛藤杂乱地爬满了荆条,缠绕着棘树;蔹草在四野兀自地蔓延,坟前周遭荒芜一片,多像自己。那个说好要携手一生的人,走了。于是,她的命运,就像葛藤白蔹一样没有了依靠。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他一个人躺在这荒凉的墓地,谁陪他呢?
这是一个痴情的女子啊,长眠的人孤独,活着的人更痛苦。而此时的她,心里只想着他的孤独。那自己呢?那枕着的角枕,盖着的锦衾,是她亲手安置啊。
夏天白昼难熬,冬天寒夜漫长,最怕回忆相思入骨,勾起前尘往事一幕幕:夏日轻摇团扇,瓜藤蔓下消暑的话儿还在耳边;冬日围炉夜话,烹茶煮酒取暖的情景恍然如昨……
自你走后,我便与悲伤同行,心底里,无数次地想随你而去,可是,夕阳西下时,我还是要回去,家中还有父母,还有孩子,他们都在等着我。活着的我,为活而活,活的坚强又勉强。这一切,你可知?
你啊,等着我啊,生同衾死同穴,百年之后,我定与你同眠于此。这是我最后的归宿,亦是我今生的解脱。
千古悼亡,悲怆就这样一直弥漫到了今天……
这首诗,说什么,大家懂了吧。
▲荆树
《葛生》作为中国最早的悼亡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
我们先来看看潘岳的。哦,潘岳,就是那个我们形容美男子时常说的“潘安之貌”的主人公。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潘安的妻子杨容姬是西晋名儒杨肇的女儿,他们一起生活24年,伉俪情深。杨氏死后,潘安写了许多诗作悼念她。此诗中,“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等句,读来都有似曾相识的《葛生》感,时间过了千百年,他的悲伤与《葛生》一样。
史料记载,杨氏去世后,潘安一生未再娶。
绝世美男子,原是一代痴情种。
▲蔹草
再来看元稹的《遣悲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她嫁元稹时,元稹尚无功名。但韦丛认定了他,陪他走过了艰难贫苦的七年。后来,待到元稹飞黄腾达任监察御史时,年仅27岁的韦氏,却病逝了。
元稹的心里是有愧欠的,他一生写过许多悼亡诗,“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是他真实的内心独白。漫漫长夜里,睁眼想着你的各种好,你曾陪我吃过的那些苦,到天亮。纵我现在锦衣玉食,没有你,再好的美味也不及你亲手烹制的粗茶淡饭。
韦丛走后,元镇走过三千江河,遇到过许多女子,却无一人是她。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读了《葛生》,现在是不是知道这句从何而来了?《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葛生》是悼亡诗的源头,读了《葛生》。当你有一天站在亲人坟头,不管黄土下面是谁,还有什么样的言语,敌这一句“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呢。
▲棘树(酸枣树)
中国古代对于神灵祖先的崇拜,是一生中很神圣和重要的事。先人去世后,家族会在长者的带领下营建墓地祖坟,有的还要立牌坊。人们认为生命在现世的结束只是暂时的,死后灵魂还会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这其实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关迷信。
古代中国地域不分南北,大家对先人的祭祀,小到家庭,大到氏族,都会在固定的节日里进行祭祖,这也就是今天各种姓氏祠堂的由来。
晚清民国时期,在新文化冲击下,各种宗族祠堂慢慢减少,祭祀和殡葬的规模也开始缩小。新中国成立后,除一些少数民族及偏远地区,大都需要进行火化并且统一进行墓地管理。
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传统也在渐渐离我们远去,就如那一座座孤坟。
今夜给大家讲这些,我是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因为《葛生》里的那位女子,她是站在郊外的坟头在哭悼。这样的节日,大家如果有时间,有条件还是回到坟地去看看已故的先人吧。
站在那里,吟诵这首,未语,你会泪先流……
古今同悲,那个时候,你会真切地体悟到生命的可贵、亲情的难得。你会从心里生发出真诚的忏悔和祈愿。你会为自己往日的过失和伤害而后悔,也会为曾经的不懂事不体贴而遗憾。你希望亡者能听到,并原谅接受。也只有在那个时候,你才会发现亡者原来那么好,可你之前,没发现,没感觉。
这个时候,你就会知道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了。
悼念亡者,就是在洗涤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净化和升华,你会把人世间的事情一下看透彻了。人生如梦,赤裸裸来,赤裸裸去,除了身体,其它什么也不属于自己。
从亡者洞见自己,领悟生命的意义,思索死亡的超脱。从而,回到当下,去过好自己的当下。
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在中元节带大家一起吟诵《葛生》。
一时的灵感乍现,拿起文本,脑海里就有了这样的曲调,反复吟诵的最后,泪流满面,悲痛不已。在群里给大家说:“吟了一下午《葛生》,要死掉的感觉。”
《葛生》的吟诵录音,很顺利,在录音棚一遍就过。吟完,录音师小陆说:“非常好!我这边没问题。”我说:“那就这样,定了!”出了录音棚,听回放时,一旁的郭老师来了句:“你这唱的太有感染力了!我听的好难受啊。”郭老师不懂吟诵,他是一位专业音乐人,给歌手李健写过歌,在圈内很有名气。我追问:“你能接受这样的吟诵吗?”他说:“能打动人,就是好作品!”
《葛生》的伴奏录音,花了不少功夫。少白老师的埙,第一次录的很好了,可隔了一晚,他说“昨天吹时情感不是很到位”,重新再录;唐玉格老师从小拉二胡,她的伴奏在长久的深思熟虑后,一气呵成,伴奏合成剪辑时,又在麦子老师指挥下,取其若干主旋律,形成了与王怀虚老师的鼓、少白老师的埙三者完美结合。麦子老师是中国微先锋摇滚乐队的创始人,那日他是专程从终南山赶来。
最后,还要感谢杜明修老师,为了配合我今天在公众号推出此吟诵音频,他昨天特意亲自去录音棚混音,就在我今晚写这篇文章前,他打来电话问我混音是否可以?
记住这些帮助我的朋友们吧!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无私支持帮助,我才能这么坦然自信坚定地行走在《诗经》吟诵的度曲、录音、以及网络公益教学中。
下面,请欣赏《诗经·唐风·葛生》吟诵,在这个快要被遗忘了的传统节日里,让我们以吟诵的方式记住中元节,缅怀先人,继承传统。
虽然,它是悲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