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随笔:为什么阅读的未来一定是订阅制的

硅谷第17天。

一早读Paul Graham《黑客与画家》,看到第75页(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4月版)讲到互联网软件“应该让用户像订报纸那样按照使用时间长短订购软件的使用权”。

于是把做小木屋以来和很多人发生过的讨论以及我们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串了起来,写下来,分享给更多关注阅读产品的朋友。

订阅制和“pay per view”

我们个体的成长,从出生到上学到工作生活方方面面,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终究是永远离不开阅读的。而知识的积淀和传承更无疑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遗赠,前人之于我们,我们至于后世。

在互联网和自媒体出现之前,我们文章的阅读大多是以报刊杂志为主,大家都知道那是要花钱买的。

但报刊杂志的购买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按单品付费,Netflix的CEO Reed Hastings讲的透彻些叫做“pay per view”。而另一种是按时间付费,也就是付订阅费。

“订阅”这个词在今天的语境下,往往会被大众误以为是互联网后产生的,是特指针对数字媒体服务的。但正如其他很多事情,你常识以为的往往都是错的。

至少在我的印象里,2000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在我的初高中阶段,我还有过订阅读者杂志、青年文摘,以及贝塔斯曼的经历。而在美国,订阅更是很早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一种商业模式。

报刊杂志在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起来之后,基本像当年的DVD一样被迅速边缘化了。人们也逐渐开始习惯了免费阅读所有的在线内容。对于提供在线内容服务的公司来说,也很自然地探索了其他的商业模式,最主要的也是成就最大的莫过于广告。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商业世界里出现了一个很诡异的词,叫做“商业变现”。如果是商业,为什么还要变现。嗯,这个问题这里不多讲了。

出版商们的“小聪明”

除了报刊杂志,另一个最主要的阅读载体,就是图书了。

最早最早西方有羊皮卷、东方有竹简,西方有手抄本,东方有雕版印刷。图书馆和书店也都是几乎并存至今的图书最主要的分销渠道,一个满足的是公共借阅需求,一个满足的私人藏书需求。

亚马逊开始网上卖书以来,书店的卖书业务得到了极大的放大,即便今天,纸质图书在很多人常识性唱衰的情况下,线上的销量依然是高速增长的。

亚马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在2006年推出的Kindle,极大地推动了图书的电子化进程,并一度试图重新定义整个行业规则。

然而直到今天,电子书的体验和使用效率并没有像数字流媒体之于DVD一样提供十倍效率和体验的提升,所以传统出版集团最终还是夺回了电子书的定价。2012年之后,电子书的销量增速极大放缓,伴随的是kindle的销量下滑。

所以对于大众来说,阅读这件事,目前变得比较挠头。

买纸质书吧,价格越来越贵,出版物越来越多,房子面积越来越小,去线下书店买、图书馆借又没有时间,线上买又不能提前充分预览。

买电子书吧,阅读体验不好,价格和纸质书又差不多。

很多人针对大众的这些痛点一方面加倍制造焦虑氛围,一方面兜售了一种看上去很美好实际上很无脑的解决方案:

找一群大学生批量拆书录音频,作为用户的你只管吃他们嚼过的东西就好。

不禁让我想起了袁世凯的儿子给他专门印的报纸。

而最大的问题是,太多的书真的是看了一遍,甚至是翻一翻就不再需要留下来的。而且像Paul Graham在《黑客与画家》提到的一样:

软件开发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按照传统软件销售模式,厂商每推出一个新版本,就会强迫现有用户重新出钱购买,然后安装升级,只有这样厂商才能过持续不断获得收入。

书不也基本完全一样吗。

很多书也会隔一段时间就会推新版,内容可能也就是一两个章节的更新,我们却还是要再买下新版才能看到里面的内容。短期内你可以说是尊重作者的努力,但长期来看,伤害的是读者。

于是人们买书变得越来越谨慎,甚至干脆不读书了。

我们甚至可以说,当前的这种“pay per view”的付费模式,给大众获取知识的权利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屏障。随着书价上涨,焦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居住空间越来越小,这种屏障也会越来越大。对于作者和渠道以及出版机构,也都不会得到任何长期价值。

小聪明太多不是件好事,所以是时候做些改变了。

而这种改变,在影视和音乐领域,Reed Hastings和Steve Jobs也早已经给我们示范了一条可行的道路。没错,就是订阅制。

Netflix的创始人CEO Reed Hastings在很多采访中不止一次提到,97年创办Netflix,他坚信的是人们为娱乐内容付费的方式不该是“pay per view”的。只不过那个时候互联网的带宽还不能提供很好的娱乐内容交付体验,所以DVD是最佳选择。

采用订阅会员制的Netflix和Amazon走了完全不同的路,早早地就在线上做起了给人们提供换租DVD的订阅服务。这些DVD在不断增加的订阅用户的循环租赁下,本身也是一种流动的媒体,为Netflix后续进军流媒体及制片发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也是一样,不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还是音频,还是文章,本质上都是我们阅读信息的一种载体和形式。

而任何一种载体,只要基于互联网流动起来,就都会成为一种流媒体,都会形成更强大的数据沉淀能力,一旦建立品牌和规模壁垒,就会具备更大的改造供应链和优化用户体验服务的能力。

非线性阅读

在36kr的一篇采访里,YC China创始人CEO陆奇老师也有谈到他对书的看法:

其实我一直想开一家小公司去做书的行业。我觉得书的行业需要改革。首先,激励机制有问题,其实大部分书真正值得看的就两句话,但是出版社是按页数付费,所以作者不得不写一大堆不那么有价值的”……“另外,书为什么是线性的东西?我自己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出版社的出版付费逻辑短期之内大概不会有什么变化(事实上长期来看他们也不会在这方面主动创新的,不然BlockBuster也不会被他们不屑一顾的Netflix打到破产关门。)

但是从用户角度的阅读体验来讲,我们却可以通过订阅制的会员换租服务,提供一种非线性的阅读体验。

在Aaron Swartz的纪录片《互联网之子》中有这样一句话:

The access to knowledge is human right.

2019年1月16日,硅谷Milpitas

(0)

相关推荐

  • 有线电视已经过时了吗?

    随着在线流媒体内容的兴起,有线电视的用户不断被蚕食,"电视消亡论"时不时的被新兴群体所提及.有观点认为传统电视服务力下降,用户流失投向IP电视及流媒体方,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当 ...

  • 纸质图书会消失嘛 (1)

    纸质图书消亡是一个渐变的缩量过程,最终不会彻底消失,但会变成和黑胶唱片一样的小众玩物.

  • Netflix 创始人:我们的使命,是将人从无聊中解救出来

    关于奈飞创始人 Read Hastings 的人生算法 编者按:和人一样,公司也有自己的寿命,很少有公司能跨越时代之后再次崛起.Netflix 可能是个例外,从最早的 DVD 租赁时代,到现在成为市值 ...

  • 【杨连老师随笔】阅读,点赞及其它

    阅读,点赞及其它 六月的晨曦最勤快,不到五点就划破夜色,从东方的天边缓缓荡漾开来,西边天上的弯月渐惭淡漠,终于象舞台幕景一样,掛在了蓝色的天幕.隨着清爽的微风,对面五楼的窗口,飘出轻昵的佛乐和舒缓的南 ...

  • (原创)读书随笔:阅读让学习变得简单起来

     阅读让学习变得简单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个建议>读后感 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阅读让学习变得简 ...

  • (原创)读书随笔:阅读可以激发孩子求知的兴趣

     阅读可以激发孩子求知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个建议>读后感 建议: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阅读可以激发孩子求知的兴趣 原文: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 ...

  • (原创)读书随笔: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要从小培养

    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要从小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个建议>读后感 建议: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要教会孩子如何学习 原文1: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 ...

  • (原创)读书随笔:阅读,阅读,再阅读

    阅读,阅读,再阅读  --<致教师>读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自己开始拜读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的全新力作--<致教师>,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这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以求让自己和 ...

  • 2021年第39篇:读文随笔∣群文阅读与群文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与群文阅读教学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学语文教学>2021年第1期发表了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徐鹏教授的论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学理审视>,论文是从"学理&quo ...

  • 2021年第71篇:教研随笔∣语文阅读教学要凸显“阅读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要凸显"阅读方法"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广东省初中语文教研员冯善亮老师曾说:"教材的这一突出特点要求使用者把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作为教学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作为 ...

  • [黄石文坛]李琼枝的随笔《心怀美好 未来可期》

    心怀美好  未来可期  七月,是收获季,也是考验季.高考成绩放榜了,几家欢乐几家愁.多少孩子面临人生抉择,好运歹运,似乎应一纸录取通知书而定终生.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2014年的7月23号凌晨一 ...

  • 【教学随笔】阅读"父亲"

    <台阶>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小说的主人公父亲,他的愿望是造一间高台阶的新屋.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