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华七律诗 黄鹤楼
黄鹤楼
可叹蛇山黄鹤楼,居然一载彼时愁。
乡关漠漠千重隐,家国沉沉一望收。
笔下虽生白云意,心中却滚大江流。
忧思千古成佳句,舍此谁能跻上头?
【注释】4月13日,曾经步白居易的《春词》诗,写了一首同题七绝诗,现在将其延展为七律诗,记于2021年8月13日。
这首诗的意思是:可嗟可叹武昌蛇山的那一座黄鹤楼,竟然一时间承载了那一个时代的文人之愁。乡关漠漠,那是因为千重遮隐,而家国沉沉,却是能够一望尽收。笔下虽然频频生发白云之意,但是心中却是依然翻滚着大江之流。那一段忧思成为了千古以来的名言佳句,舍掉了它,谁的诗吟还能跻身它的上头?
颔联中的“乡关”,指故乡,见隋代诗人孙万寿的《早发扬州还望乡邑》诗:“乡关不再见,悵望穷此晨。”又见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还见清代诗人朱奕恂的《拟古出塞》诗:“束装赴青海,醉里别乡关。”以及苏曼殊的《绛纱记》:“晚景清寂,令人有乡关之思。”
这一联中的“家国”,指国家,见宋代诗人张耒的《读秦纪二首》其一:“汲汲威刑继祖龙,收功终在望夷宫。未应家国归车府,却有山东老沛公。”又见清代诗人秋瑾的《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诗:“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还见她的《满江红·感怀》词:“自由香,常思爇;家国恨,何由雪?”以及陈毅的《送董老出席旧金山会议》诗:“百年家国恨,禹城日倾頽。”
这一联中的“一望收”,指远眺中的情景尽收眼底,见宋代诗人周弼的《石头城》诗:“点点凝烟望未收,六朝遗迹遍荒丘。自从绛阙雄江面,谁把朱泥染石头。岗断晓榛双阜虎,岸长春草一滩鸥。诸公多少新亭恨,不是知心莫上楼。”又见当代小说家梁羽生的《浣溪沙》词:“万里江山一望收,乾坤谁个主沉浮?空余王气秣陵秋。自草新词消滞洒,任凭短梦逐寒鸥。散花人去剩闲愁。”还见朱德的《出太行》诗:“此行可当慰同仇,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群峰壁立太行头。”
颈联中的“白云意”,指归隐之意,白云,喻归隐,见晋代诗人左思的《招隐诗》之一:“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又见南朝梁代诗人陶弘景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还见唐代诗人钱起的《蓝田溪与渔者宿》诗:“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以及宋代诗人张炎的《甘州》词:“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州?”还有明代诗人徐渭的《赠余君》诗:“三年卧白云,一醉抚流水。”崔颢的归隐意,见他的另一首七律诗《行经华阴》:“借问路傍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
尾联中的“舍此谁能跻上头”,用的是唐诗的典故,唐代诗人崔颢游黄鹤楼时曾经写了一首著名的七律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传说,在崔颢写下这首七律之后,另一位著名诗人李白也来到此地,趁兴登上了黄鹤楼,远眺汉阳城、鹦鹉洲,兴之所至,便想以诗言志。忽而读到崔颢这首题诗,李白赞叹不已,大为折服,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竟搁笔而去。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就记载了这则李白登楼欲赋诗却搁笔而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