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而出的教育语录(2)

欢迎观临“刀哥看教育”~

脱口而出的教育语录(2)

11

微笑是爱的标志,也是自信的体现。教师应当时常微笑,态度温和,这样才可能让学生信任、亲近。只有让学生信任、亲近,才可能让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我对那些被学生“誉”为“冷面杀手”或“灭绝师太”的教师,既心存怵惕,又心怀鄙夷。

12

关于教师的职责,韩愈说“传道受业解惑”,诚然。但,“道”也有不同层面:有经书上的道,也有生活中的道;有教材里的道,也有实践中的道。学生所学,或者说教师所传的“道”,应是源自生活,来自实践。尽管最终的载体是书本、教材,但绝不可只通过书本、教材去教。引导孩子将书本上、教材里的“道”,还原到生活中去,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践行、验证,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13

教学需要情境,就像喝酒需要心境。这年头,吃什么、喝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喝。有好的氛围,不想说话的人也会倾心诉说。有好的心境,不想喝酒的人也会开怀畅饮。有好的教学情境,不想学习的人也会乐此不疲地投身于学习。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把知识的琼浆玉液喝下去。

14

我并不反对考试,也不反感成绩(分数)的存在。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也许是:成绩(分数)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说,用以评价学生的成绩(分数),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学生所学,是否能够真正体现教育目标的达成,是否是学生一生所必须?如果没有这样的“体现”,100分和60分,都没有什么意义,甚至可能如郑渊洁所说,让孩子们为了那100分,把童年变成60岁。

15

过于看重知识与技能,势必减少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因为每个人的心力都是有限的。实在说,对学生的成长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所谓知识与技能,除了应付考试,究竟能有多大意义?但丁说:“道德可以弥补知识的缺陷,知识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空白。”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正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长期缺失的矫正和反拨。只是,这种矫正和反拨不可能立竿见影,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尤其是在目标已经改变而评价尚未完全改变的情形下。

16

让每一棵花草都能真正沐浴教育的阳光雨露,这是课程改革的一种理想追求。但是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回到教育的正道。学生的学习没有快乐,老师的工作充满压力,无论师生,都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享受不到教育的幸福。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的职业倦怠,或都与此有关。

17

课程改革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把“人的发展”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前,我们是把学生看成机器,看成知识的接纳者和承载者,现在才开始真正关注学生作为“人”的需要,关注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关注他们在此过程和方法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或许是教育更富于人性、更富于人文关怀的开始。

18

善良、宽忍、慈爱,这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前提,也应当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最后皈依。为此,我始终坚信,教给孩子“对付世界”的方法,远不如教给他们“对待世界”的态度重要。

19

作为教师,必须时时提醒自己:我们所面对的是孩子,是活生生的人,对生活,他们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世界,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才能真正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我们的预设才可能成功,我们的生成,才可能精彩,我们的教学,也才可能有效。

20

理论是要被接受才能成为自己的。就像食物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为营养。方法的得来,尤其是有用办法的得来,很多时候,并非他人所能告知或传授,而只能在自己的实践和行动中,摸索、发现、总结、归纳、整理。所谓的“事非经过不知难”。教的方法、学的方法,人类生活的种种方法,莫不如此。就仿佛:一个侠客,得到再好的武功秘笈,若不加以操作和演练,它就永远都只是秘笈,而不可能成为个体的功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