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语文,为什么是语文教师?
无论您远走何方
为什么是语文,为什么是语文教师?
●某次和妻一起回家,说到教育,说到职业现状,想起老家人常说的“男怕进错行,女怕嫁错郎”,我笑说:我是进错了行,你是嫁错了郎,我只错了一次,你却是错上加错。妻只好跟我一样苦笑。但是手机上的一则段子告诉我,这还没完呢。那段子说的是:“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来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 ”而我和妻,都是教语文的——为什么是语文?为什么是语文教师?
●有则“冷幽默”,是很多年一个朋友告诉我的:一位职员想要应聘教师岗位,校长问:你能教什么?职员答:别的课没法上,但语文课,还是可以上一下的——给人感觉,语文课好像妓女,谁想上都可以,谁想怎样上,就怎样上!还曾听不少家长说:孩子的其他科我没法辅导,语文还勉强可以对付——为什么是语文?为什么是语文教师?
●当年教高中时,我向学校反映语文课课时太少,一位副校长说:“锤子,你那个X语文,教不教,都要考六七十分!”想想也是,语文考试,想得高分难,想得满分,难上加难。但是,想不及格,似乎也难。为什么会这样?问题或许出在我们的评价:作文,只要写了字,管它写的是什么,都有几分“人情分”,或者“最低起评线”。长此以往,学生觉得,反正学不学也能得六七十分,反正再怎么学,也就七八十分,学生怎么可能用心用功?
●“误尽苍生”,这是很多年前,人们对语文学科口诛笔伐时,最重的用语。但是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不禁想起《圣经》里的那个妓女——众人都要向她扔石头。可是耶和华说了:“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现在,我也可以对那些义愤填膺的专家学者和名流说一句:“你们中间谁是无罪的,谁就可以抨击和谴责语文!”
●为什么语文没地位?为什么别的学科教师都可以校外办班辅导学生,语文老师却不能?我觉得,或许是我们教师太为难自己,太为难学生:学生任何一科考试,都可得满分,唯独语文不能。为什么?阅读和作文,尤其是作文,永远得不到满分!错别字要扣分,不通顺句子要扣分,按这样的标准,语文教师自己都不能得满分,我们还能怎么教语文?家长觉得,反正孩子的语文都那个样,哪里还用得着花钱再补?语文的地位,就是这样,被我们语文老师给作贱和糟蹋了的!
●教高中时,曾多次对学生说语文重要。甚至不惜打击其他学科。我说,物理有什么用?你在安装灯泡时,莫非还要画一个电路图?我说,化学有什么用?你炒菜放盐时,莫非还要写反应方程式?讲到语文,我说:语文学好了,你写情书都能更生动形象些,更具有说服力和征服力。你要能写几首打动女生的情诗,你的爱情成本都会降低一些。话有些“扯”,但道理,一点都不“Y”。
●“……比如说汉语。渐渐地你就会感觉到,它是多么神奇,复杂,博大精深。如果可能,将来你应通晓更多的语言。但首要的,你得让自己的汉语炉火纯青。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你得和它相依为命。你要珍视它,热爱它,像热爱爸爸妈妈一样。因为,你的根就源自这里。你飞得再高,它都是你的大地;你走得再远,它都是你的故乡。”——这段话,是儿子读一年级前夜,我在写给他的信中说的。现在,儿子高二了,我依然这样看。
●无论什么样的时代,无论什么样的教育,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或者说在求知的时候,应该也必须首先完成对自己民族文化、历史知识的必要积累。就此意义而言,背诵是必须的,哪怕是死记硬背。而且,不只是局限在语文学科中。
●最好的语文课,就我的理解,应该是这样:通过语言,碰撞心灵,生成智慧,铸就灵魂。在这过程中,表达比讲解重要,抒发比阐释重要,激情比理智重要,心灵比能力重要。
●许多年前,我曾说过,语文教师,重要的不在给学生知识,而在陶冶他们的情操,引领他们的灵魂。我至今也仍坚信,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钱理群先生语),应该成为对学生未来生活影响最大的人。这是责任,也是荣耀。只是还有很多语文教师,未能承担,或完成。
●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鼓动者,未来生活的奠基者,精神生活的引领者。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启蒙者。什么是启蒙?康德认为,就是人类运用自己的理性而不臣属于任何权威。他为启蒙拟定的座右铭是:敢于认识,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性!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种责任。他教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现成的知识和答案,更重要的,还是如何思考,如何判断的抉择!
累了就去看电影
●对那些让学生背“范文”的语文老师,我有时真恨不得踢他们两脚,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犯下的罪过有多大:语文是最讲究灵性的,作文是最追求自由的。他们却让学生熟背“范文”若干,到考试时改头换面甚至原装克隆,去拿高分。当然我也知道,踢教师是错打了板子,在目前的应试体制或者说评价机制下,“范文”早已成为不折不扣的、阉割了真实心性的“空话”和“套话”。可悲的是,自由的天性、创造力和幻想力这些青少年与生俱来的伴侣,现在被禁锢、打压、扼杀掉了!
●与初中或高中的学生谈文学,相当多的人能把中外名著的书名、作者背得滚瓜烂熟,对作品内容和精妙处,却一无所知。我知道责任不在他们,而在学校、教师,在我们的评价要求。讲课时,语文教师往往只给他们讲了这些,甚至很多人也只能根据教参或资料,给他们讲这些——教师自己都不曾读过,没有感受和体会,怎么可能激励和引导学生去阅读,去体验和品味那些精妙之处?
●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的语文老师,该怎么让学生喜欢读书。更难想象的是,一个从未有过愉快、美好的阅读体验的语文老师,该如何跟学生分享阅读的滋味和意味。道理很简单:一个人不可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交给别人;一个教师,也不可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教给学生。
●很多时候,我都不禁为一些语文老师感到难为情:他们很少能写点诗歌、散文,写点能表达他们真性情、能与学生心灵融通、激情碰撞的东西。谈诗论文,他们可以条分缕析,滔滔不绝,说这里好那里好。可他们没有感动,没有激动,没有兴奋,没有手舞足蹈,没有泪眼迷蒙。没有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没有源自内心的真切激情,这能叫语文吗?这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吗?如果语文老师都做不到诗意地栖居,不潇洒,不浪漫,不多愁善感,实在说,这太可悲了。
●有时想到,几千年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正在逐渐远离我们,就觉得莫名悲哀。整个社会的状况,就不说了,毕竟,这是十多亿人口的大国。即使在代表这个国家较高文化水准的学校里,不仅我们的学生,甚至很多语文老师都不知道“十三经”,都没有认真研读过一两本传统典籍,这实在是一件让人伤感的事。所以,当我读到这样一句话,就激动不己:“要培养真正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有大智慧、有审美感受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路就是,返回我们自己文化的根。”
●在文学评论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几乎是无需证明的公理。不过,到现在,在我们的语文学科里,这“公理”似乎已经不再那么确凿无疑。尤其是在标准化答案里,一个词的反义词只能是一个,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只能是一种,对文本的解释只能是千篇一律的一致。我们因此不无悲哀地看到,一千个学生只有一个鲁迅,而且是被教材、被教参、被教师、被标准答案阉割了的鲁迅。
●学的是中文,教的是语文。先高中,现在是高中语文教研员。我说过,语文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本。可是,语文学科的种种现象,让我身难安,心难稳,意难平,梦难成。我该以什么作为安顿这卑微生命的根本呢——不知别的学科教师,是否也有这样的感慨,我却时常不由自主地想:为什么是语文?为什么是语文教师?
2008-11-02
降落
据说,转发的人,
不仅手有余香,而且心有亮光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