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手读书,信口开河
相互陪伴,彼此成全
深情关注,请点上面蓝字,或按左侧图片
信手读书,信口开河
-
01
-
张曼娟的《俨然记》,是朋友推荐读的。对作者,一直有所知,但就像当年对琼瑶,一直没兴趣。百度后,看篇幅不长,便草草读了。
一个叫樊素的女子,迷上了经常出现在她梦里的人。即使在梦里,除一声叹息外,她甚至没见过那人的脸面。但她始终相信他的存在。她到庙里求签,庙祝告诉她:有情无缘,相见不如不见。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居然相遇了——她最后一场演出,观众尽皆散去时,她看见了孑然独坐的他:光亮无发的头顶,一袭金黄相间的宽大僧袍,身材高大,眉目疏朗,宝相庄严——他是一位颇有修为的僧人。历劫的宿缘,居然如此,不禁感叹“枉然”。
这感情,像昙花,匆匆一现,便是凋谢。然而,从那一刻开始,“她的大部分仿佛已经结束了”。满心灰冷,因为“对往昔无怨,对未来无求”。她无可无不可地接受了那个执着的追求者:先出国,再回来结婚——临行前,她陪家人到庙里上香,才知道:她所爱过的他,那个三十年来从不动心的人,却因为见过她一次,已于两年前开始闭关静修,独对寒壁,不再见任何人!
她大病一场。病好后,她拒绝了那个执着的追求者,并搬到寺庙附近住下,每日里听暮鼓晨钟,每周日去佛前进香。她不再悲伤憾恨——像天空中的鸟,守候水中的鱼,她知道,自己永不可能进入他的世界,却日夜陪伴着、守望着,因为,他们曾有过一瞬的怦然心动。
莫名想起“世上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双全,怎么可能?不负如来,就负卿;不负卿,就负如来;不负眼前的感情,就负曾经的誓言。痛憾因此而生,悲哀由此而来——记得无意中看到的一句话:“所有的爱情都是悲哀的,但是尽管悲哀,爱情依然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美好的事。”《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曾说:美好的事情,是永不消失的。
《俨然记》里,一直开着一种花:纯白,小,灿然地满树熠然,却没有心。花名木莲。第一次见到,樊素曾说:“看它们,好像在等待着什么,等了一世又一世……等得连心都消失了。”
空心的木莲,像极了佛界与红尘的相望与相守。
记得小说中的描述:“微风中,每朵花儿都在枝叶中摇荡,恰是一颗颗长久等待而颤抖企盼的心灵。”
-
02
-
一场连绵的醉,醉后的昏沉和早睡,然后是照例的早醒和早起。凌晨3点的夜色,巨大而辽阔,在窗外,伴着淅沥索落的秋雨――雨已下了许多天,依然绵绵缠缠,让人觉得,似乎再看不到晴朗的天空和阳光。
这样的初秋,薄凉的凌晨,应该是史铁生所说的“写作之夜”。但此时此刻,许多感触涌堵,临屏,却觉得空茫。在残醉与清醒之间,似乎迟钝而麻木。
想起渡边淳一说的“钝感力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曾经作为QQ签名,却被多次误读、误解。我说过,那不过是暗示自己,不必太敏感,有时糊涂一些,迟钝一些,甚至麻木一些,或许更好。只是就本性而言,心思,还是细敏的。
《病隙碎笔》一直放在案头,此时被再次翻读的是:“当白昼的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史铁生以为,“难以捉摸、微妙莫测和不肯定性”,是黑夜的本质,而写作,正是“鲜活的生命在眼前的黑夜中问路”。
只是,在他在看来,这黑夜,“不是外部世界的黑夜,而是内在心流的黑夜”。他说:“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漫长,尤其那心流所遭遇的黑暗更是辽阔无边。”
在这样的夜色里,与那痛苦的灵魂相遇,渐渐生出一些尖锐的感触,逼迫着我茫然地写下。虽然我知道,这些源于夜色中的文字,必将消逝于夜色中——单薄无力的文字,并不能影响和改变什么。
存在已是痛苦,那么消逝,或许正该是它的宿命。就像,此时此际的时间和碎片,此时此际的生活和感叹:消逝的宿命,谁能阻挡?
西川诗说:“我看到的痛苦并不比痛苦更多/历史仅记录少数人的丰功伟绩/其他人说话汇合为沉默。”
在巨大而辽阔的夜色里,我这潦草的记录,轻飘的言说,也必将汇合在沉默里,飘散在窗外的风雨中吧。
但我依然愿意相信:再轻飘的言说,也胜过无声的沉默。
-
03
-
突然想起《古诗十九首》,便在书架里翻出来,从“行行重行行”开始,一一重读。那样慢,那样轻,那样沉静,仿佛逆流而上,渐渐走向时光深处。
初读时的感觉,也渐渐苏醒:
“那些不知出处,亦不知作者的诗句,让我一见倾心,一读迷神。……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俯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如此种种,莫不满盈着天地苍茫、人生苦短的感伤和痛楚,莫不满透着浮生若梦、无所依凭的空虚与凄零。”
教科书里说,《古诗十九首》标示了“人性的自觉”——仿佛,此前的人们,一直是没心没肺地活着,蜉游天地,无知亦无畏、无忧亦无虑地存在着。战争,爱情,婚姻,耕种收播,生老病死,恩恩怨怨,都稀里糊涂,不明就里。直到此时,才猛地恍然大悟。瞻顾前后,发现了人的真实处境,禁不住悲从中来。
这种感伤的意绪,无缘无由,无端无绪,因而也就无始无终,无休无止,一直弥漫在字里行间。
因着这样的感觉,这些年来,一直想着重读,却一直没能。心浮,气躁,自然难以沉潜。而此时的重温,再次觉得,字字句句,都入眼动心——那样简淡的文字,却又那样深婉的感受啊。不曾料想,时光深处,那些古旧的文字,沾了尘土的爱与哀愁,会有如此的震撼和触动。
阅读,总是带着自己情绪,对所读文本的一次次渲染和拓展。就像偶然读到的阿多尼斯:
什么是玫瑰?为了被斩首而生长的头颅。
什么是尘土?从大地之肺发出的一声叹息。
什么是雨?从乌云的列车上,下来的最后一位旅客。
什么是焦虑?褶子和皱纹,在神经的丝绸上。
什么是时光?我们穿上的衣服,却再也脱不下来。
让我惊讶的,正好,是结末那句——穿越时光的歌唱和感叹,总是这样,让人莫名心伤,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