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SaaS电商的成长速度慢? 成立于2015年的 拼多多 用了5年的时间市值突破了3000亿人民...

成立于2015年的拼多多用了5年的时间市值突破了3000亿人民币,而市值突破100亿美金,shopify却花了13年,有赞、微盟用了8、9年的时间,其市值才达到200多亿人民币。为什么平台型电商与SaaS电商差距这么大?

一个观点认为,这两家SaaS电商被低估,估值的问题是最难以统一的话题,这个话题不是本文的重点。即使按照2021年两家公司最高峰的市值看,最高的有赞也才1000多亿人民币,与拼多多市值差距还是非常大。

我的话题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类型企业的成长周期。

企业有2C和2B两种类型。中心化的电商平台,属于2C企业,尽管它有B端的客户,但C端用户数量才是估值的核心要素,B端用户服务于它的C端用户。因此,2C企业成长期的核心工作是拉到足够多的C端用户。

SaaS电商服务于商家,属于比较典型的2B企业,但SaaS电商也向C端客户提供服务,比如解决争议等。

2B企业与2C企业在发展速度上有一些不同:2C企业成长速度快,比如像阿里、腾讯、拼多多,只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用户量基本就达到了顶峰,但2C企业的衰老速度也比较快。从现象上看,2B企业成长速度远远低于2C企业台积电用了30年的时间,其市值才超过比它小十多岁的阿里、腾讯,而且是在多重意外因素(疫情利好台积电、互联网整治利空阿里、腾讯)的相互作用下才达到的。

全球SaaS电商的龙头Shopify在成立后的第11年,即2015年营业收入折合人民币才达到13亿元(我之前贴文中的数字20亿元是错误的),市值折合人民币210亿元。仅从营业收入看,早期shopify的成长速度低于中国有赞,中国有赞2020年(成立后的第8年)的营业收入为18亿人民币。

伴随着C端用户增长的,是2C企业的营收和利润,C端用户增长的速度与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利润增长速度大致呈正相关。因此,2C企业的亏损期比较短,通常在成立十年之内就可以盈利,京东用的时间稍微长一点,但也只用了12年就盈利。

随着2C企业的用户规模见顶,其边际收益是递减的,而边际成本则是上升的,表现在财务报表上,就是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增长率是下降的。

2B企业显然没有这么亮眼的成绩,salesforce用了18年才盈利,shopify则短一些,但也花了16年的时间将利润转正,而且还是受益于疫情期间的意外的高增速。与中心化平台电商比,SaaS电商的边际收益不会递减,同时边际成本也不会上升,这就好比是一座大厦,多出租一个单元,大厦产权人付出的成本基本不会变化一样。

为什么两种类型的企业成长速度巨差这么大?

准确地说,是两种类型企业的成熟和衰老的时间不同:C端企业成长快、衰老也快,而B端企业成长慢,衰老也慢。

2C企业获取C端用户的速度快,但问题是它的边际成本是升高的,所以在后期,它的获客会越来越困难,获客成本会越来越高。有资料表明,京东2019年获客成本为757元,同期最低的拼多多也有197,而在2016年,京东的获客成本为142元,三年时间,京东的获客成本增长433%。(参考链接:网页链接

B端企业正好与之相反,早期的B端企业获客成本比较高,表现在财务上就是营销费用占比高,而在后期则相反,营销费用占比会显著降低。请看shopify的营销费用占比变化:

(资料来源:芳博士,链接:网页链接

2B企业当然也存在用户的瓶颈。占据市场比例最高的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短,但中小企业的出生率也高,以中国为例,2020年,我国新增注册市场主体2735.4万家,同比增长12.8%(参考网页链接)。每年新增企业的数量能够保障SaaS电商的商家来源。这一现象表明,SaaS电商商家的新陈代谢速度高,积累、留存客户的难度大。

C端用户与B端用户的习惯有不同,C端企业的先发优势明显,在产品力差不多的情况下,C端用户使用相同功能的竞品的意愿低,后来者的机会小。B端企业的先发优势要弱于C端企业,因为B端用户的选择所受到的约束条件更为复杂,比如有的企业喜欢多一些营销功能,但有些企业更喜欢多一些的用户后台管理功能,B端企业决定选用供应商时考虑的因素更多,甚至包括社会关系在内。

2C企业可以赢者通吃,出现马太效应,但2B企业比较难产生马太效应,即便是在产业链中具有独占地位的企业,比如日本的信越化学,其市值才也6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820亿元,2020年10月22日数据)。

因此,2B市场中,服务商的机会比较平均。这些因素决定了2B企业很难在短期成长为一个巨人。

以上现象是个人观察,不一定正确,也不适用于所有2C和2B企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