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教育】都是“蚂蚁”惹的祸
都是“蚂蚁”惹的祸
赵淑曼
山东省聊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经过上学期的学习,汉语拼音的点位都已经记得滚瓜烂熟,这学期的主要任务是拼音音节、词语以及小短句的认识及摸读。刚开始的几节课我们班的小C还能勉强跟上,直到有一天遇到了一个“致命词语”——蚂蚁!
刚开始“蚂蚁”这个词语的易错点在于盲文点位的易混淆。因为汉语拼音a的盲文点位是⠔(3,5)点,而汉语拼音i的盲文点位是⠊(2,4)点。这两个拼音的点位除了位置不一样,其他都非常相似。并且盲文中所有的音节为yi的汉字都只用一个韵母i来表示,因此,学生常常把拼音a和拼音i弄混。刚开始学的时候经常把“蚂蚁”这个词读成“m-ǎ-ǎ”或者读成“m-ǐ-ǎ”,然后每次都要进入无尽的纠正当中……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天,每次都会出现不同的错误,总之基本上没有读对的时候。
又一节语文课上,让小C复习之前学习过的词语。当读到“蚂蚁”这个词时我提高了警惕,心想,“这次看他能不能读对”。“m-ǎ”听到第一个字时我脸上露出了笑容,以为这次没问题了,肯定能读对。“m-ǎ-m-ǐ-蚂蚁”。什么?我刚刚听到了什么?内心在不断挣扎:明明是m-ǎ-ǐ怎么读成了m-ǎ-m-ǐ,最后还能正确的读出'蚂蚁’这个词语。这不是错的更离谱了吗?怎么比之前还不如?都已经一个多星期了这个词语还不会?到底有没有认真读?想到这里我气不打一处来,劈头盖脸对他就是一顿训,结果可想而知,因为这个“蚂蚁”而被训哭了。接下来的几节课,仍旧是这一问题:不管前面的词语读的多好、多正确,一遇到“蚂蚁”这个词语就卡壳,总是读不对。经过很多次纠正,也没有任何效果,该怎么错还是怎么错。后来,我就放弃了,想着等过一段时间也许自己就会了。
大约又过了一周,上课检查词语的时候,他突然正确流利的读出了“蚂蚁”这个词。刚开始以为自己听错了,让他重新读了一遍,结果真的是对的!当时我的心情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再让他读别的词语,也基本上都能顺利的读出来了。怎么感觉他像突然之间开窍了一样,把之前不会的东西一下全会了。
这使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高原现象”和“酝酿效应”。当一个人在学习一种技能的时候,练习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甚至退步的现象,这就是“高原现象”;“酝酿效应”就是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有时候久久思考都无法获得问题的答案,但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脑海中,也就是有种“捅破窗户纸”的感觉。学生就是这样的情况,当学习“蚂蚁”这个词语的时候,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已经到了一个高原阶段,这时候学生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进步比较缓慢,甚至是退步。这就是老师看到的问题:学生不管读多少遍仍旧都不对,甚至错的比以前更离谱。这个时候其实也是进入了一个“酝酿阶段”,在这个阶段自己以前学习到的知识会在潜意识里不断的重新组合,在经过一段时间放松之后,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出现了新的思路,所以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以前不会的内容都会了。
日常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教育学依据”,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因此,教学中不仅学生要学习,教师更应该去学习,学着去了解学生,学着去陪伴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