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教学设计
《米》教学设计
程 妮
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
教学依据:
本课时教材是全日制培智学校学校教科书第八课的内容。但因为学生的程度较差,我对教材做了一点改动,复习学过的“大” 、“小”两个字,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认识“大米” 、“小米” 、“玉米”三个词语,认会“米”字,练习说句子“这是大米(小米、玉米)”
学情分析:
本班同学入学不足两个月时间,从无拘无束到跟随教师上课,他们刚刚适应学校生活。班级共6名学生中,1男5女。他们入学时间短,认知能力有限,但对本课时要求识记的大米、小米、玉米,并不陌生,经常能吃到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
教学目标
A类学生(王同学、马同学))
1.复习大、小两个字。
2.观察画面,弄懂图意,认识“米”字。
3.认识本课学习的三种粮食。
B类学生(雷同学,朱同学)
1.复习大小两个字。
2.观察画面,弄懂图意,3.认识三种粮食。
C类学生(田同学、倪同学)
听老师指令找出三种粮食
教学重点:学会三个词语,能听词语找到图片。
教学难点:认识“米”字。
教学手段:实物教学、多媒体辅助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大米、小米、玉米实物。
一、导入:
1.规范学生的坐姿,强调课堂纪律。(用PPT示范)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请来了三位粮食宝宝,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师出示分别装有大米、小米、玉米的三个盒子:同学们,这三位粮食宝宝就分别藏在这三个盒子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他们。
二、看一看,说一说
1.学习“大米”
(1)师出示大米实物。问这是哪位粮食宝宝呢?你认识它吗?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
生:大米。(雷同学,朱同学语言有障碍,只要求发出“米”的音即可,教师示范强调米的读音。)
师板书:大米
齐读词语,再逐个学生读词语,纠正口吃不清同学的发音。
2.学习“小米”
(1)师出示小米实物,问:同学们认识这个粮食宝宝吗?很多同学对小米不熟悉,对说得对的同学给予鼓励,这位同学热爱生活,观察仔细,老师奖励他一颗星星。
(2)师板书:小米
师生齐读词语,再逐生读,纠正学生的发音。
3.学习“玉米”
今天我们准备认识三个粮食宝宝,现在认识了两个,还有一个,看,是什么呢?出示玉米的实物。
师板书:玉米
4.出示图片,老师说词语,学生找出相应的图片。
5.出示图片和实物,学生练习说活
这是大米、小米、玉米。
6.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粮食宝宝,这三个粮食宝宝里有一个共同的字,大家找一找,是什么字?同学们真聪明,都能找到,是“米”字。(老师在田字格中板书“米”,认识笔画竖。)
三、演一演,练一练
下面老师发给大家每人一份礼物。你收到礼物了吗?同学们将图片和词语手拉手,成为好朋友吧!
四、情感教育:
同学们知道粮食宝宝是谁种出来的吗?让学生说说粮食来之不易,很辛苦!播放《锄禾》古诗动画。
师:对,粮食宝宝是爸爸、妈妈和数不清的叔叔、阿姨这些农民种出来的。
我们以后要珍惜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不乱倒剩饭剩菜,吃多少就盛多少,不浪费粮食。
板书设计
小米
大米
玉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粮食作物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大米、小米和玉米,课堂上基本上完成了教学设想,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现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以下简单的小结:
一、强化课堂纪律,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益智一年级一班的学生刚入学不到两个月,学生对学校的生活还不是很适应,上课经常出现乱跑、乱喊的现象。因而上课前对学生进行课堂纪律教育,明确上课什么该做,什么样不该做。对于纪律性差的朱诚俊和田怡菲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反复强调。整节课中学生表现良好,乱跑乱喊现象较少。
二、教学中结合实物和直观的多媒体图片,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三种粮食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先用直观的实物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逐一让学生认识大米,小米,玉米,通过摸、看等方式感受三种粮食的不同,指导学生读好三种粮食,然后我出示图片,听老师指令找出相应的食物图片,接着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练习说话“这是大米(玉米、小米)”,老师的反复指导,一步一步地纠正学生的发音,直到学生会说为止。最后出示食物图片,让学生找出哪些食物是用大米做的,哪些是用玉米,加深学生对三种粮食的巩固。课堂结束时我用《锄禾》这首古诗引导学生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不乱倒剩饭剩菜,爱惜粮食。整节课一步一步深入,层层递进,由字到词到句,联系生活实际,用直观的图片和实物调动学生的感观,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刚接触特殊儿童这个新团体,对学生的心理、认看掌握不够到,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三种粮食用的时间过短,导致有的学生认识三种食物,最后的古诗拓展有点过深,学生不容易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用贴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素材,让语文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生活。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