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辉:三部六病整体气血论及其诊疗规范】9
第六篇 三部六病整体气血论及其诊疗规范
三部六病学说包括整体气血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局部证治观三部分,前几篇介绍了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本篇和下一篇介绍整体内涵和整体病的诊疗规范。
一、整体内涵
机体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动态性气血,形成了机体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一是静态性的框架,形成了机体的局限性和特异性。这两类物质动静相依,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运动和生理功能,其整体协同性表现在如下八个方面。
1、气血的统一性
机体的整体性表现在气血上,通过气血的循行,达成机体的统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异名而同类。功能上表现为高度统一性。
2、生态的自组性
一个受精卵开始发育,到胚胎形成,这一从整体状态演变为各个元素的独立状态,由原始的统一状态,逐渐分化为彼此独立的因果链,这一过程叫做渐进分异。渐进分异导致系统结构的分化,同时也使系统向复杂发展。这种发展是由机体内部的预决性所决定。这种来自父母精子和卵子中的遗传密码即人体生态的自组性。
3、层次的有序性
人体从单个细胞,逐渐形成双胚层、三胚层,从胚层到组织,从组织到器官,从器官到系统,最后形成三个层次、八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整个过程执行着严密的等级秩序,即层次的有序性。
4、结构的功能性
结构反映了整体各要素在空间的秩序,功能反映了机体各要素在时间中的秩序。结构和功能是不可分的,归根到底是一回事。任何组织器官都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秩序,是科学的统一。
5、动态的平衡性
法国大医学家伯尔纳说:“所有生命机制尽管多种多样,但是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保持内环境的稳定”。机体的功能就是人体所表现的生命现象。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性乃是高等动物存在的必要条件。然而这种稳定不是静止的,而是由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动态是系统保持稳态的前提。
6、形神的一致性
《内经》说:“有诸内必形诸外”。《荀子》也说:“形具则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张景岳也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形和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7、天人的合一性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天地变化的产物,人是宇宙的微缩体和全息胚。人立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空气、阳光、水分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所以《周易》把人与整个宇宙作为统一体来看待,称天、地、人为三才,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人不能够离开环境而独立存在。
8、意志的主导性
《荀子》说:“志者,气之帅”。主观能动性,意志的反作用,即意志的主导性。刘河间说:“神能御其形”。突出了意志对形体机能的主导作用,强调了意识活动的反作用和驭统身体的主动性和主导性。只有人才有真正的内心世界,心理活动和意识作为社会现象则是人所独有的特征。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并且能创造客观世界”。意志不仅影响人体本身,也影响着整个世界。
二、整体病的诊疗规范
1、四脉的形成机理
气血在人体内的正常循行,是保证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血循行正常,则人体生理功能正常,否则,百病由生。气血长期反复的较规律的慢性偏逆导致了一系列慢性的整体性疾病。气血偏逆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机体长期、反复受到过度的怒、喜、悲、惧的精神刺激,导致大脑皮层的思维机能和支配功能障碍,出现运动功能和内脏活动的不协调;二是不良的饮食、环境等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形成气血的慢性偏逆与障碍,从而发生整体的气血不协调。由于颅腔、胸腔、腹腔是人体重要脏器所在地和气血调配的“集散地”,因而气血的运行障碍往往集中表现在这些地段,表现为血涌于上、血郁于胸、气滞于中、寒凝于下四种形式。变见于寸口,则分别形成溢、紊、聚、覆四脉,此四脉既是整体辨证的诊断依据,也是评估整体病疗效的标准。
2、整体病的诊断与辨证
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寸口脉可以反映全身的气血脏腑功能的生理病理状况,寸口脉搏是全身气血信息的窗口,是机体在寸口部的全息。寸口脉是人体的微缩,好似平卧的人体。由于整体病是长期慢性发展而来的,四脉的形成具有稳定的特性,故而临床上整体病的诊断遵循以脉定证的原则,辨证时可以舍证从脉。
(1)溢脉:也称上鱼际脉。
脉过寸口直到腕横纹,达上鱼际,轻可切之跳动,重可望见搏动,此为阳气亢盛之脉。多由肝阳上亢而致,病性多为交感神经功能亢奋,呈阳性病理反应。
溢脉证:患者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头昏脑胀、目花耳鸣等。属中医肝阳上亢范畴。提示患者性格刚强、脾气急躁、对自己的性格采取压制态度,用理智克制自己冲动的性情。长期以往,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长期处于交感神经的兴奋状态,血管收缩,久而久之,在寸口脉上,出现了脉管向上移位,突破腕横纹以上,甚至达到掌侧拇指大鱼际的脉象。
(2)紊脉:也称涩脉。
脉律不齐,艰涩难行,大小不等、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简称三不等脉。紊脉多为血行不畅,心脏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
紊脉证:患者心烦、心慌、胸闷、气短、头晕、眼黑、腰膝酸软、疲乏无力、下肢浮肿、手足夏热冬冷等。紊脉的出现标志着心脏功能的减低和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此脉多为患者在主观上长期采取自我克制,忍让的态度,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扰乱心脏的传导系统,使心肌收缩力和传导速度均受到干扰,失去正常的功能,使寸口脉的脉象出现节律不齐,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
(3)聚脉:也称聚关脉。
寸口脉关部独大,寸尺弱而不显,有甚者,关脉聚而如豆,如杏核、如蚯蚓盘行,高出皮肤,视而跳动。提示气郁的病理变化。
聚脉证:患者多疑善叹息,胸胁苦满,心下痞硬等。聚关脉的出现,属肝气郁结的范畴。凡有聚脉者,性格内向,性情压抑,沉默寡言,至少在三年以上为一件事反复考虑,不能言之于口,不愿告之于人,反反复复,百思不得其解,长此以往则引起交感神经功能抑制、迷走神经功能占优势,呈现一种抑制性证候。反映在脉象上,由于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血管的纵向收缩,横向扩张,在关部聚而增大,甚者关部如豆状。
(4)覆脉:也称长弦脉。
脉管弦而长,可超出尺部向后延续数寸。凡奔豚疝气,寒实内结、痰浊积滞于下腹部多见此脉。
覆脉证:腹满肠鸣、腹泄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皮肤萎黄、性功能障碍、白带清稀等。此类患者多为个性固执、迷走神经兴奋,或者平素嗜食生冷、油腻、致使大量寒湿性黏液积于肠内,尤以结肠袋的皱褶处为甚。由于升结肠的蠕动,是由下而上,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黏液得不到顺利排空而积聚升结肠内,形成“痰饮证”,时常腹中雷鸣,辘辘有声。黏液贮留被吸收入血,顺血循环而逐渐沉积于血管壁上,年复一年,而使血管壁变厚,变硬,而呈现长而弦的弦细脉,覆于尺后。黏液贮留于肠道则可影响结肠、直肠,形成慢性肠炎;凝滞于下焦可引起前列腺炎、盆腔炎等。
整体气血失调形成了四脉,四脉在人体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复合出现,下一篇将介绍协调疗法与整体病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