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一中李展飞——《从乐教、善教角度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诸多教育问题》

几天前准备一篇关于教师成长动力的论文时,进入了一个瓶颈状态,感觉形成了一个悖论。一度让我觉得很困惑,这个问题是:教师成长的动力到底是内因还是外因起决定作用?思考无果后决定向刘校长请教。经过讨论,让我豁然开朗。最终我把论文的思路确定为,从马斯洛的五种需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出发,认为教师的成长的动力,源于这些需求。而在此基础上又有有两点很重要,一是不断体验到教育教学的乐趣,教学——善教——乐教,这样一个过程;二是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的教育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这篇文章初步成形后,回头看来,觉得善教、乐教这个话题很有嚼头,于是回头思考这个问题,写一点东西。

我一直认为,教师抵御职业倦怠是需要增强自身的防御能力的,而这种防御能力包含哪些成分,是很值得研究的。这个话题,我将在以后的文章里论述。

在众多因素里面,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条是,教师必须像学生一样,享受到教育的“微成功”,感受到教育的乐趣,感受到为人师的乐趣,才有继续前行的动力。如果一名教师从教以来感受到都是挫败感,那么这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和懈怠几乎就是顺理成章。

任教了15年,又干了几年管理工作,所以我愿意把自己的一点感悟写出来,或许会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有所帮助也未可知。

一、关于乐教

在善教、乐教这个问题上,是善教在前,还是乐教在前,一度也让我纠结过。一方面,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教学,才能感受到教育的乐趣,进而乐于教学;从反面看,教师只有乐于教学,还有可能去钻研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最终善教。

这似乎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

今天我不打算纠结这个问题。

因为每一位教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基本上还是“愿意”做老师的,换句话说就是“乐教”的。所以我们不妨把乐教放在善教的前面。

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在成为正式成为教师的时候,就应该有着自己的教育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做好奉献的准备,同时让自己个人得到发展。

在教师做好的这些准备后,可能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差生问题,这个大概是教师无法快乐的根源吧。

所以,必须正视差生,否则,快乐不起来。

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首先要确定一个观念——不要把差生看死。著名教育专家刘京海校长说:“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成功。”学生的个人发展,有无数种可能,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聂卫平、华罗庚、爱迪生等人,小时候都算不上是优秀学生,最终却都非常优秀。

对待差生,最基本的一个态度——要把差生当做人。不要把他们当作机器,一味地管卡压,盯关跟,抢逼围。不要把他们当成累赘,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更不要把他们当三等公民,想骂就骂,讥讽嘲笑。

从具体方法上,我觉得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要鼓励

心理学证明,人在愉快的时候学得好。对于差生来说,很多时候学习意味着挫败感而非收获感。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荡然无存,剩下只有敷衍。

一个学生的语文从来没及格过,新接班的老师布置的第一篇作文,学生写得实在没有可取之处,写得就是一位老人生气时用手杖敲打地板。然而老师给了学生大大的表扬,后来学生越写越好,初中毕业的时候,这个学生成了语文最好的。

要诱导

一位老师接了一个班,一名同学考了54分,老师故意给了60分。事后还发动大家查考卷,看看有没有分数错误的。该生查出了,经过思想斗争举了手。老师说:“很好,这6分就扣了,算是借给你的。”第二次考试,学生考了80多分,老师也不扣回,说“这6分是奖励你的”。后来这名学生成了作家。

英国的亚皮丹博物馆有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作者是小学生约翰.麦克劳德。当年他想看看狗的内脏,杀了校长的爱犬。校长“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血液循环图。后来他成了解剖学家。

要激励

庄云飞老师只有高中程度,青年时一直做小学代课教师。那在发生在文革期间的一件事情。有一次,他临时代一位上课。他走进教室,教室里乱烘烘的。他叫大家安静,叫了多次大家都不理他。于是他灵机一动,对第一排的两个学生轻轻地说:“你们安静下来,我就给你们讲个故事。”第一排的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开心的不得了,就对周围的同学说:“大家安静下来,老师要给我们讲故事了。”周围的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也开心的不得了,就对后面的同学说:“大家安静下来,老师要讲故事了。”……

不一会,教室里变得静悄悄的。庄老师讲了一个故事,就顺利地上课了。

从庄老师这个案例中,我们其实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一、要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教育最精华的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发展。二、自上而下规定,全员的,大呼窿式的,一般号召效果不如“滚雪球”、“传销”好。因为这是群众教育群众,群众带动群众。

有人可能要说,一定的纪律要不要?要,当然要。但是人群总是分成积极、中间、落后三部分,纪律实际上对中间和落后的群众有效,对先进有时甚至是一种压制。真正好的管理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自觉性。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一个人对他宣传30分钟,不如三个人各对他讲10分钟;

群众教育群众,比1对50效果好。所以在工作方式上,我主张承认差异,让一部分人先进步,吸引后进。

二、关于善教

当前的数学教学的状况是,老师的工作态度基本上都是认真的,大部分教师的课都可以上下来,但精彩的极少,基本上可以用“两平一花二多”来概括:

一平:是教学语言平平淡淡,少有抑扬顿挫,没有激情,不亲切。

二平:教学目的不明确,处理教材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就事论事,就题论题,重点不突出,难点没有突破,没有总结归纳点拨,

一花:一讲到底的不多,但主要是一问一答式,有人听课花花动作多,真正的有效的讨论不多,有的追求形式的热闹,有的则热衷于用多媒体代替黑板。

一多:大运动量训练,测验多

二多:批评多,表扬鼓励很吝啬,

结论:

学生负担这么重,但双基没有落实;课改流于形式,管卡压达到空前的高峰。

很多工作做的是低效,无效、甚至是反效的。

教学中重灾区是:习题教学。例题不典型,安排没有层次,解题不讲规律。

教师最需要加强的能力是:归纳能力。所以讲不出解题规律。

教师最头痛的问题是:成绩、和一些形式主义的检查等等压得喘不过气来。

三、一些建议

第1个建议:把解题经验教给学生

把解题经验算法化、显性化,这个不限于理科学科,也包括文科学科,应该把解题的规律性的东西告诉学生。

张景中院士有一段论述很经典,他说:“练武功的上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但武功仍要从一招一式入门.解题也是如此……这种‘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就是‘大巧’吧!但是小巧果然不足取,大巧也确实太难,对于大多数学子,还要重视有章可循的招式……大巧法无定法,小巧一题一法.中巧呢,则希望用一个方法解出一类题目.也就是说,把数学问题分门别类,一类一类地寻求可以机械执行的方法,即算法.”

题不在多,求精彩,主张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先举三反一,才能举一反三。

第2个建议:改进作业布置和批改

1.作业难度要有序推进,新课--模仿,稍加变化,单元复习——综合,毕业复习——综合,开放的。

2.作业量要适当。特别课堂上要高效,课外作业就可以减少了。

3.作业要有针对性,不准撕现成的卷子,还要针对学生错误。

4.作业要以新带旧,要循环。

5.作业要分层

叶圣陶先生曾说:“老师批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当过老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

对教师批改的作业学生反应:

(1)根本不看,

(2)看了,却没有看懂,

(3)看了,没有动脑筋,留下的印象不深,掩卷即忘,

(4)思考了教师批改的内容,并悟出一些道理。

所以,我主张,作业批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难的和易的要有区别,优生和差生要有区别。形式有笔批,集体堂批,个别面批

第3个建议:改进测验考试

1、密度大:周周练月月考。

2、强度大:一律大卷子,题目要难。

要有形成性测验,终结性测验,测验以小为主,测验要鼓励为主.不要用分数压学生。

总之,教学是一个充满了技巧性的工作,除了付出必要的劳动,还需要开动脑筋,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既要“用功”更要“用心”。在“乐教”的前提下,勤奋钻研,才能达到“善教”的目标,进而更加“乐教”,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