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是如何被烧掉的

      1860年(咸丰十年)10月10日,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并焚毁的消息传到了热河行宫,咸丰此时正喝的大醉,卧床不起。恭亲王奕訢的折子上是这么写的:“夷人带马步数千名,前赴海淀一带将圆明园三山宫殿焚毁。臣等登高瞭望,见火光至今未熄,痛心惨目,所不忍言。”

      有着“万园之园”之称的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赐给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的园子,胤禛信奉藏传佛教,“圆明”为其法号,康熙故赐名“圆明园”。
      雍正即位后,开始对圆明园进行扩建,并在园南部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故圆明园又称“夏宫”。乾隆期间,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至此,圆明园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时期,主要对万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拓建。道光时,虽然清王朝国力日衰,财政紧张,但仍未停止对圆明园的改建和装饰。

      1860年10月6日,三千余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大肆劫掠,随后圆明园火光冲天,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不灭,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历经五代帝王、150余年不断修缮扩建,占地面积超过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共150余景的皇家园林被付之一炬,当时,只留下了少数建筑。
      秦有阿房宫,唐有大明宫,清有圆明园,无一不是焚毁于大火之中。可见,凡倾天下之财力建造、广搜奇珍异宝、美女充斥其中,供一人享乐赏玩的宏大宫殿园林,最终都免不了灰飞烟灭的命运。阿房宫焚毁于项羽,大明宫焚毁于黄巢、朱温,都是毁于造反军战火中,没有任何异议。而圆明园的被烧则有多种说法。
      首先是起因,为什么要烧毁圆明园?英法联军与造反起义军不同,他们无意也没能力推翻清廷,他们的诉求就是打开中国的市场,通商贸易。而且战败的清政府对赔款、开放口岸等条件无不应允。所以,抢劫好理解,但为什么要烧毁。
     有人说英法联军放火是为了掩饰抢劫的罪证!我也只能哈哈了。其一,根本不存在掩饰的问题,英法联军已经占领了圆明园,掠夺财物是必然的,而且声名就是要惩罚清皇室并得到补偿,所以,人家是明抢,不是偷,不需要掩饰。其二,掩饰也说不通,那是圆明园,占地3.5平方公里的皇家园林!不是林家的保姆偷块表,纵火掩饰盗窃。那么,火烧毁圆明园的原因就很明确了,就是为了报复、惩罚清皇室。

      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下天津。9月英法联军进犯通州,直逼北京。9月15日,咸丰命怡亲王载垣、军机大臣穆荫为钦差在通州与英法联军谈判。英方的代表为巴夏礼,英法谈判随行人员共39人。起初谈判很顺利,清政府同意了英方提出的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所有要求。眼看就要达成条约之时,9月17日巴夏礼突然提出要面见咸丰皇帝换约,而且,令咸丰更不能接受的是,巴夏礼坚持不下跪、不行叩拜礼。
      在巴夏礼看来,当面换约是再正常不过的程序了,而且是必须的。对于咸丰来说,赔银子、开放口岸都好说,唯独“面呈国书”、“交换条约”是他一直最头疼的。起初与英法联军开战,就是因为他不接受“面呈国书”。本来咸丰一直压根就不想见夷人,我堂堂天朝上国皇帝岂是你蛮夷使者想见就能见的!而且,夷人还不肯下跪,那就更加万万不能容忍了!朕被你们打了,银子也赏了,贸易也开恩了,你们还非要站着逼着见朕!让朕颜面何存!
       双方就这样争执不下,最后清政府通报,必须要服从中国的礼仪制度,只有巴夏礼下跪,才能当面换约。可是巴夏礼也坚持原则,我是英国人下跪是不可能的,不同意就进攻北京。于是咸丰大怒,便下令在八里桥驻守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扣押了巴夏礼以及谈判使团一干人等。英方得知使团人员被清政府扣押了,便马上进攻北京。随后的事,大家都清楚,僧格林沁的骑兵在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八里桥一役,全军覆没。咸丰仓皇“木兰秋狝,北狩热河”。

      海淀防御空虚,守备的绿营兵一触即溃。很快圆明园就被英法联军占领了。奉旨留下议和的恭亲王奕訢其实也没什么牌可打,为了保住紫禁城不得不下令将巴夏礼等人释放,可是使团中的其他成员已经被虐待致死致残大半,而且手段比较残忍,有的还被分尸了。这令英方十分震惊、愤怒,英国对华全权专使额尔金便决定要给清朝皇帝严厉的惩罚,其手段就是抢劫、破坏圆明园。
       当时,英法联军还贴出了告示,声名因清政府虐囚,杀害英法外交官和新闻记者,所以英法要报复清朝皇帝,要将清朝皇帝的园林夷为平地。
      根据当时的国际法《万国公法》第四卷第二章中有言:“敌国若有干犯交战常例,倘若无别法以扼其狂,尽可照行还报,令其不敢复蹈前辙”。根据这一规定,清廷将部分英法被俘者虐待致死,英法进行某种报复,是有根据的。
       可见,圆明园被洗劫破坏的原因当然本质上是英法联军侵略者的贪婪,但直接的起因或者借口是清政府扣押谈判使团、虐杀谈判使者。

      其次,都有谁参与了洗劫、纵火?英法联军洗劫并放火是肯定的,但应该不仅仅是英法联军,还有其他人参与。
      清代王湘绮所作《圆明园词》曾注:“夷人入京,遂至宫闱,见陈设富丽,相戒勿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及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王湘绮即王闿运,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作为同时代的学问大家,其所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此,民国时期黄秋岳评说:“湘绮此段笺释明了。焚掠圆明之祸首,非英法联军,乃为海淀一带之穷旗人。此说大致不谬。”
      越缦堂咸丰庚申八月间日记为补证:“二十三日甲申记:闻恭邸逃去,夷人据海淀,夷人烧圆明园,夜火光达旦烛天。二十四日乙酉记:闻夷人仅焚园外官民房。二十五日丙戌记:今日丙外各门尽闭……盖城外劫盗四起,只身敞衣,悉被掠夺。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
     《越缦堂日记》为晚清文史学家李慈铭所著。其中记载了清咸丰到光绪四十年间的朝野见闻、朋踪聚散、人物评述、古物考据及各地风俗等,学术价值极高。有关圆明园的记述,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此,黄秋岳评说:“圆明园一役,其始联军仅焚园外官吏房,或为军事上必要之举动。而许多旗人土匪,即乘机劫掠,于是联军旋亦入园。”
    晚清汪康年所著《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一文中说,“相当一部分中国的普通民众直接参与了劫掠、焚毁圆明园的行动。而且,根据当事法国军官的回忆,联军之所以下焚毁圆明园的命令,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驱逐不断涌来参与抢劫的华人。”
   通过以上文献不难看出,英法联军抢劫放火是毋庸置疑的。汪康年为光绪十八年进士。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出版家、政论家。但汪康年引用法国强盗所述“联军之所以下焚毁圆明园的命令,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驱逐不断涌来参与抢劫的华人。”这是纯属扯淡!
      至于黄秋岳所述“焚掠圆明之祸首,非英法联军,乃为海淀一带之穷旗人。”也有点言过其实。黄秋岳即黄濬,字秋岳,福建福州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客,汉奸。黄学问不错,但德行太差。1937年黄因叛国罪被国民政府枪决。
       综上所述,抢劫放火的主体肯定是英法联军,他们有枪有炮,而且是声名了要纵火破坏圆明园的。但在英法联军洗劫的同时及过后,有土匪、海淀旗人、流民参与抢劫、放火、捡漏,这种情况确实也是存在的。

     圆明园,对于咸丰来说,是有着特殊感情的,那里是他出生的地方,是他真正的家园,他继位后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圆明园中度过的。消息传到热河行宫,第二天,咸丰酒醒后,当肃顺把这一噩耗告知他时,咸丰当即就气得昏了过去。圆明园的焚毁对他来说不仅仅是心痛,更是奇耻大辱!咸丰始终无法面对这一切,再也没有回到京城。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皇帝亲政时欲修复圆明园,但恭亲王奕訢认为国库尚空虚、劳民伤财,坚决反对。为此同治还不惜要罢掉奕訢军机处的职务。后因清廷财政困难,修复计划被迫终止。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又一次仓皇出逃。圆明园废墟遭到匪盗、民众的进一步彻底的洗劫、破坏,园内别说木头连木炭都被捡得一干二净,最终只剩下无法用来烧火也无法盖房子的几处残破的石雕断壁,一直摆在那里,直到今天。
         夕阳下的圆明园大水法遗址,看上去有一种苍凉之美。她见证了一个专制帝国的没落、覆灭。今天,还有人提议要重建圆明园,如果是英法负责出资重建,可以考虑。否则,就这样,挺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