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两汉四百年17

二十二、白马盟誓

汉初有个非常有名的典故叫白马盟誓,据说当年刘邦跟功臣们约定:非刘不王,非功不能封侯,若违此誓,天下共击之。

这是一件大事,照道理,《史记》、《汉书》都应该收录具体时间,但这两本书里都没有直接的记载,流传到后世仅仅是因为《史记 吕太后本纪》里借王陵之和吕太后本人之口说出来过,都是为了封诸吕为王的事。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里也提到过: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但并没有说同时有刑白马盟誓的事。

那么难道白马盟誓是编出来的?其实大有可能!

所谓的白马盟誓里最后一段就是天下共诛之,那么既然共诛,就不存在私罪,汉文帝连同功臣集团们诛杀诸吕,也就是正义的了。

其实,刘邦在当上皇帝以后,虽然从私心出发,是打算搞家天下的,向周朝学习,干它个800年。

但是即便周朝搞宗周分封,但一样也有大量异性诸侯,这是为了向世人显摆自己的无私,并非完全倾向于自家骨肉。

皇汉之所以能荡平诸侯,一统天下,靠的还是刘邦灵活的使用了分封制,大大激励了部下们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像现代企业搞的股权激励一样。

一直到汉景帝的时候,功臣集团的政治影响力还很大,既然汉文帝有私心,想掩盖自己的罪,那么一样也要给功臣好处,所以非功不能封侯这个功,其实是跟功臣们的约定,功臣集团有判定权。

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册立王皇后的兄长为侯,周亚夫说:“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功二代的代表,后来平七国之乱又立下大功,最后死的凄惨。

怪只怪他不识趣,皇帝要用你功臣集团的时候,当然能约定,不用了,你丫跑出来替大家说话,领情的是没有的,但制约皇权,皇帝们肯定是要反击的。

我之所以认为白马盟誓是不存在的,这句话刘邦也没有说过,还有个现实的例子,长沙王吴芮一直传了五代,到汉文帝末年,这可不姓刘,怎么没有人共击之?

说白了,这个含含糊糊的白马盟誓只不过是洗白大伙谋逆罪的鬼话而已,皇帝跟功臣彼此心怀鬼胎的约定。

所以我相信,刘邦一开始并没有想去主动的除掉所有的异性诸侯王,他其实对郡县制也不是很有底,毕竟秦始皇的前车之鉴不远,虽说是因为运气不好,搞了个胡亥二世这样的暴君加赵高李斯奸臣组合,把国家折腾完了。

但生娃这件事,完全是靠天意,如果天意让哪位刘家继承人也这么暴走了呢?

刘邦能不担忧吗?

异性诸侯王是个遮羞布,用来显示自己心胸宽广的,但是汉初诸侯王的权力太大了,一个人拥有了绝对的权力,难免会起了许多想法。

别说权力了,你看我们国家一些人就是有了点钱,当了个欠款无数的首富,都敢公开大放厥词,如果这个人,他被封了诸侯王,你看他还不迟早起了点跃跃欲试,造反的想法?

刘邦封的异性诸侯王里,都是造秦始皇的反起家的,没有一个善茬,彼可取而代之的心思不知道转了多少次,只不过是碍于形势,多半都是想想而已。

司马迁一个文人,又受了宫刑,心里一肚子气,写历史的时候,想得他公平的评价,呵呵,可能吗?

皇帝的仁慈跟普通人的仁慈本来就是两面,放纵有可能造反的诸侯王们胡闹,到时候刀兵四起,尾大不掉的时候,死的都是普通老百姓,无辜的士兵,又不是这些在宫廷里写写画画的史官,他们只需要跪下磕头换个皇帝照样地位不变。

所以刘邦真是个喜欢杀功臣的人吗?

《史记》最喜欢刻画刘邦阴暗的一面,当吕后杀了韩信的消息被刘邦知道以后,是“且喜且怜之”。

仿佛司马迁在旁边偷看了一样,但是这种细微的心灵活动,哪怕是身边的近侍都不一定能捕捉到,毕竟司马迁在写刘邦打天下的过程里,各种腹黑心机深沉刻画颇多。

如果只是刘邦不愿意脏了自己的手,没有杀韩信,那么以他的深沉,且喜且怜之怎么会被人知道,亦或者,刘邦根本就不是个性情中人?

韩信有自己的取死之道,吕雉有自己杀人立威的需求,这位有本纪的吕太后可不是什么好相与的。

功臣集团里,连雍齿都被刘邦给容忍到了最后,当了侯爷。

要知道雍齿的背叛差点要了刘邦的命,只要是跟过刘邦的人,都知道雍齿被皇帝记恨,但是雍齿还是敢在汉家打工,难道是他嫌自己命太大了?非要上杆子过来给老刘送上报复的机会?

其实王陵的妈妈都知道,刘邦是长者,所以雍齿是不担心性命,但是他大约也没想过,会拿到一个侯,当然,这里也有张良的建议在,有刘邦出于安抚众人的举措,但如果不是真的心胸宽广,一个皇帝犯得着这样恶心自己吗?

这比后世被称为宽厚典范的李世民还要宽厚,刘邦杀的,主要是几位异性诸侯王,但诸侯王们,从接受楚霸王分封起,不就经常喜欢玩背叛的把戏吗?

英布是起兵造反,最后杀了他的是第二任长沙王。

彭越和韩信,都是贤内助吕后下的杀手,其中彭越早年极有可能是吕氏旧臣,跟吕后家族关系匪浅。

至于臧荼,这伙计压根就没想过正儿八经的投降,他对于汉朝,有什么功?

萧何这种级别的人物,哪怕是唐太宗这种雄主,让他有个善终就算不错的了,然而最后,刘邦死之前,还嘱咐吕后要继续用他当丞相。

曹参是开国侯者里第一战功卓著之人,被遗名为第二任丞相,当年看不起刘邦的王陵,一并重用到了丞相班子里。

刘邦的胸怀还不够宽广?

很可惜,民众往往读书只看情绪,司马迁一支笔杆子过去,激情鼓捣之下,汉高祖的好处就只剩下心机和酒量了。

二十三、汉初三杰

当我们先扭转了对刘邦的看法以后,再看刘邦夸的汉初三杰,大约就知道,三杰之所以能有,主要是有刘邦在。

张良的谋略值到底有多高?我们不看人吹的,看实际结果。

张良当初耗尽家财,整出一个队伍,打算复辟韩国,报答五世相韩的恩德,结果呢,连个地盘都没打下来,带着韩王成跟个盲流一样乱撞。

最后韩国地盘是刘邦帮忙打下来的,让给了韩王成,要求就是让张良过来帮忙。

张良最大的本事,其实倒不是军事才能,谋略无双,而是人脉无双。

六国的旧贵族们,大约彼此祖上都有交游、联姻等各种往来,这在平民出身的刘邦来说,是很难融进去的圈子,刘邦需要的是这种视角去看问题,更需要这种关系去疏通人情。

鸿门宴上张良能帮刘邦,靠的难道是智谋?

如果不是张良跟项伯之间的铁磁交情,刘邦被范增杀都杀了,再大的本事也只有跟阎罗王去争了。

张良了解旧贵族的德行,其实当初造反出头的,背后都有旧贵族的影子,所以往往出主意,就要比郦食其之类的来的见解深刻,但除了刘邦,别人真的能体会得到其中的妙处吗?

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背后最大的功劳应该是刘邦吧!

韩信的武力值到底有多强?当然很强,但奇怪的是,这么强的韩信,为何一直在内心深处非常畏惧刘邦?

我前面的文章里也说过许多次,为什么最后韩信练出来的兵,只要刘邦一招手,单人带着司机夏侯婴直接过来就能接管了?

这说明韩信的组织里,刘邦的影响力早就根深蒂固。

不信我给你一个任命书,让你两手空空的去当某个村的村长,你有办法从原村长手中,无缝连接的把村子里的权力都拿到手?不要太天真了!

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刘邦是怎么盘韩信的,就知道,韩信的畏惧,并非是自己人格下贱,只敢打工,不敢造反,实在是搞不赢。

后来刘邦用陈平的计策,伪游云梦,直接把韩信给抓了,居然就非常顺利的接管了庞大的楚国,下面的人连为楚王韩信叫屈的都没有,岂非奇怪?

周勃、灌婴这种小门小户出身的,在刘邦手下几年,就能出息得打败项羽最精锐的骑兵军团。

后来韩信说刘邦擅长将将,这并非是拍马屁的话,是真的,有才能的人,在刘邦手下才能能迅速放大,刘邦死了以后,功臣们铲除诸吕并没有谁跳出来说:彼可取而代之,而是乖乖的选了个汉文帝上来,还任人搓揉。

所以,韩信的无敌是对着刘邦之外的人说的,韩信面对刘邦,应该是满心窝囊,常有种被人降维打击的憋屈。

后来英布造反,刘邦以残病之身,带着功臣们就能把他给灭了,其实擅长将将并非不擅长带兵,而是更高深的军事技巧,不信你看毛爷爷。

最后被刘邦誉为功人的萧何,他不过是个小吏出身,就问你,一个县里办公室主任提拔他当国家总理,你觉得能力上立刻就能适应了吗?

文官体系有多令人头疼,看看《大明王朝1566》您就能直撮牙花子。

《史记》、《汉书》是不屑去写萧何的成长史的,就好像萧何天生就应该当帝国的宰相,刘邦属于踩了狗屎运,捡到宝了。

和氏璧被人捡到了,也看不出是宝贝。

一张平平无奇的纸,被王羲之写了兰亭集序,就成了中国的国宝。

刘邦能成就萧何,并非是随便就能做成的,就好像我给你纸笔,你也认得字,会写,但是能写出兰亭集序吗?

刘邦能敏锐的看出问题关键所在,在大处看得很死,不给萧何犯错的机会,同时又在细节方面给予萧何完全的自由和信任。

萧何是个兢兢业业的办公室主任式的好人才,顺利的当上了汉相,不至于走上胡惟庸那样的老路,被司马迁说成种种刻薄猜忌式的打压,其实并没有错!

我有个网友在写《隋唐》,他说李世民之所以容得下人,是因为自己太能打了,刘邦能有汉初三杰死心塌地的当小弟,是因为他的维度已经超越了这三位,降维打击之下, 我们凭的是认知。

今天复更,果然还是写历史更累!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功臣很难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场?

    最早"兔死狗烹"这个词出自春秋末期,范蠡.文种帮助勾践复兴越国,灭掉了吴国,范蠡非常有商业头脑,在功成之后他选择了辞官从商,并且也劝文种这么做,理由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 ...

  • 张良得以功成身退,韩信本有两次机会保存自己,可惜都被他浪费了

    汉帝国之前的商朝和周朝以及战国时期,一直都是分封制,只有秦国统一后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是郡县制(没有异性诸侯,甚至胡亥连兄弟都杀光了,连同姓诸侯都没有),而且秦朝又立即就灭亡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汉帝国自然 ...

  • 刘邦和项羽的金钱观

    文 / 子玉 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财散人聚. 汉高帝五年五月,刘邦在洛阳南宫开了个大paty,热烈庆祝汉王国进阶大汉帝国. 酒酣耳热间刘邦向众人抛去一个问号:"大家都说一说,为什么我会得天下, ...

  • 汉初三杰韩信被杀、萧何自污自保,刘邦和吕后为什么不杀张良?

    汉初三杰韩信被杀.萧何自污自保,刘邦和吕后为什么不杀张良? 原创一叶碧云2021-02-27 18:23:23 汉初三杰韩信被杀.萧何自污自保,刘邦和吕后为什么不杀张良? 刘邦能打天下,关键在于他得到 ...

  • 连载:两汉四百年32

    四十.大汉政坛的三角关系 刘邦从一个布衣老百姓一路逆袭成为皇帝,靠的是一个稳固的三角关系:功臣.诸侯王和外戚. 刘邦健在的时候,那三者都依附在皇帝身上,只能成为皇帝统治帝国的工具,修理起来,根本没有反 ...

  • 连载:两汉四百年28

    三十六.天降皇位,砸中了刘恒 刘邦有八个儿子,最没有存在感的大约是代王刘恒. 吕后并非是丧心病狂的毒妇,除了刘如意以外,其他的儿子在早年间,都能带着自己的母亲就国. 刘恒和薄姬这对透明人母子,谁稀罕去 ...

  • 连载:两汉四百年27

    三十五.诛灭诸吕的真相 我前面啰里啰嗦的讲了两天刘与吕共天下的法统,并非是无聊瞎扯. 要知道,权力的背后是统治的合法性,如果吕后大搞刘与吕共天下,并且用它来控制舆论长达八年,那么在长期洗脑之下,是不是 ...

  • 连载:两汉四百年22

    其实吕后接班的时候,手里等于是拿到一个令人头疼的烂摊子. 只有说书唱戏的人才会喊天下太平. 孤儿寡妇的,对着一群如狼似虎的功臣,你要是敢懈怠,少不得人家就要把心思打上门来,不信吗? 当初刘邦健在的时候 ...

  • 连载:两汉四百年21

    二十七.刘邦之死 其实这不叫玄学,很多人在面临死亡重大灾难的时候,往往都有预感. 刘邦显然是个感应灵敏的人,历史上上记载,他曾多次在面临危险时突生警觉,躲过一难,比如说面对女婿手下人的刺杀. 所以像刘 ...

  • 连载:两汉四百年19

    二十五.汉初三杰 刘邦在当上皇帝以后,还是非常喜爱带着一起造反的老兄弟们喝酒,<史记>里说,某次皇帝喝得得意了,问群臣:你们看,我为啥能战胜项羽当皇帝呢? 皇帝既然这么问,臣子们肯定是马屁 ...

  • 连载:两汉四百年18

    二十四.无为而治 汉代的故事早就被人讲得烂熟了,特别是开国这段历史,以致于写起来甚至都能让人沮丧,动不动就陷入到洗稿的嫌疑里. 所以我的连载只好另辟蹊径,没那么多故事. 在<史记 曹相国世家&g ...

  • 连载:两汉四百年16

    二十一.长安和洛阳,仅仅是国都那么简单吗? 等到项羽被杀以后,汉王已经成了天下实际上的共主. 这位BOSS上位,第一时间就是给韩信搞拆迁--从齐王改封为楚王,搬迁之前,先把齐地的军队给没收了. 不过这 ...

  • 连载:两汉四百年15

    二十.杀死楚霸王 我小时候很喜欢李清照,她为项羽写过一首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小孩子总能被悲剧英雄感动得热泪盈眶,但大人知道,哪里有什么悲情英雄,都是自己作的! 当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