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漫谈个性》

本周的写作课,给学生讲了五篇作文的立意,其中一篇的材料是关于张继科的个性的,主题立意也自然是关于个性的。

材料中问了一个问题:“一个人的个性与其成就是否有必然的关系”,学生们意见不一,但是都简单的回答“是”或者“否”,在我提示了几句后,学生明白过来,有些问题是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的。

紧接着我又问:“一个人有个性好不好?”聪明的孩子这次已经不回答了,依然有几个孩子脱口而出一个“好”字后又悟到了什么赶紧捂嘴。

他们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不能简单地说“好”或是“不好”了。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个性也一样,要看是什么个性,用在什么地方,用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作出判断。这也是在上写作课时,我一直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

给学生讲完,自己也就想写一点关于个性的东西。

作为一名师者,无论从教育专业还是个人意愿上,我都不愿去扼杀学生的个性。二十多年前,我曾经在我的随笔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至今我仍能完整地背出:“个性在不在乎对不对,个性是一个人走在红尘中的光芒。当一个人缺少了个性,即使优秀,既使美满,恐怕也只是万千色彩中的一笔,那样绚丽一笔,倘若看不出是自己的画又有什么意义呢?”

然而,随着岁月的推移,阅历的增长,现在的我,开始一方面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学生的个性,一方面婉转地告诉他们,个性是一把双刃剑,能成就你,但也有可能毁了你。

告诉他们社会的真相有些残酷,但是我不得不告诉学生,因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是我的责任。尽管我知道,血气方刚青春年少的他们,必定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很多事还是需要他们去经历,去体验,去反思,去收获。

一个人经验丰富,那必是经历的多了。看透了一些事情,也必定是吃亏吃够了。

讲唐诗宋词的时候,曾经跟学生讲过,中国的文人,绝大部分是没有好下场的。很简单的道理,因为他们是有才华,所有往往也就有思想,而有思想的人往往也就有个性,而有个性的人则当不了奴才,只能做人才,恰巧,统治者需要的奴才而不是人才。

所以纵观中国历史,能臣干吏辈出的朝代,遇到的也必定是明君圣主,反之,昏君治世的朝代,鲜有名臣廉吏,其实不是没人,是被干掉了。

中国人不允许有个性的人存在,追根溯源,是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有关系的。

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清朝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无不昭示着以君为本的霸权政治。百姓不能随意读书、随意写字、随意说话,生活像被一根绳索牵着,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得被绳子勒着走,稍不留神,就得坐牢,就得丢命。君主制的统治,就是将人像猴子一样牵着走的统治,就是一个人自由,部分人半自由,剩下的人没自由,就是大一统。这种大一统的统治其特点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许乱说乱动,要统一思想。

历史上,无论出现多少种思想最终都会被一种思想代替,这种思想注定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的。自从君主制的大一统的统治出现,中国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利益就始终是对立的,从来是被统治者服务于统治者。

中国人除皇帝外,最认可的就是共性,一旦有人与众不同,就是个有个性的人,就会群起而攻之。不一样的有个性的人会被一样的众人排挤抛弃,和大家一样才是最正常的,最受欢迎的。

易中天先生在《闲话中国人》中,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做了一个对比,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而西方人则是个体意识。以吃饭为例,西方人是自己吃什么就点什么,结账的时候AA制,中国人却是别人吃什么就点什么,结账的时候争着付款。你去看一个任何中国人,他几乎不会说“我要怎么样”,而会说“你们要怎么样”,一件事成功了,他也不会说“这是我的功劳”,而会说“上赖领导有方,下赖万众一心”。中国人办什么事,总会想着别人怎么看,他总要秉持中庸之道,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意愿,如果有一个人,他总是特立独行,打破常规,这种人就很难有好下场。

在中国旧时代的文化中,是没有个体意识的。在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而在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欧洲经过启蒙运动后,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口号已经喊的很响亮了,中国则不行,中国依旧是尊尊,亲亲的关系社会,如果有谁在父母面前公事公办,人们不会赞扬这个人因公忘私,而会批判这人脑子有问题。

这也是有原因的,《万历十五年》曾对这个情况做过深刻的解释。在旧社会,各种职业基本上世代相承,一个农民家庭要想出人头地,唯一的道路就是做官,但做官这条路很难由一个人或一代人完成,小说里那种贫苦人家寒窗苦读,最后考上状元衣锦还乡的故事大都不实,或者说它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旧社会大部分时候,只有家境殷实的人才能读得起书。而对于农民家庭来讲,家境殷实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奋斗,这其中,母亲和妻子的自我牺牲,在多数情形之下也为必不可少。所以这个人一旦中了举,有了功名,就必须要饮水思源,想一想你这功名是怎么来的,想明白了,你就知道,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族的事,所以你当了官,整个家族都会庆贺,但同时,整个家族里如果有什么需求,你就要去处理,并且义不容辞,这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说,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只有在不冒犯群体意识的前提下,才可能有自由意志,明白了这个,你就明白了中国人,也就明白了中国为什么容不下个性太强的人。

写到最后又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中的一段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先生总是盼着有那么几个人起来大声呐喊一下,唤醒更多沉睡的人,他自己也为之奋斗了一生。而我脑海里却闪过了这样一个版本: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一个蠢人大嚷起来,惊起了几个人,他们恼怒道:“你嚷嚷什么!作死吗?”蠢人说:“要憋死了啊!”几个人上去一顿老拳:“要你说!当家的没说能憋死,你敢说吗?你以为你是谁?回去挺你的尸!”

一屋人,卒。

(0)

相关推荐

  • 中国的“特权思想”:越是陈规陋俗,其生命力越是顽强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随着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奴隶制国家建立,王权成为至高无上的特权,并由此形成了相应的特权阶级和特权意识.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地被特权意识所麻痹,这种特权意识甚至逐渐渗透到其思想和行为中. ...

  • 孔孟之道只适合于盛世,在乱世就是自废武功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出现了很多种文化流派,比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这些文化流派可以说各有千秋,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人的智慧,都曾经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展现出其流派的优越性,但可惜大都昙花 ...

  • 文化的传而不统

    人类的历史有多长,文化的历史大致就有多长,而且如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人类的文化也是异彩纷呈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往往有着不同的文化,并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从而形成各自的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qu ...

  • 入党为什么,为党做什么

    我有幸在大学期间入党,那时候我们班党支部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党组织成员有许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而我作为一个群众,经常被邀请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并给了我很多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就很自然的成为了 ...

  • 李展飞:《哭一场,就感恩了?吼两声,就励志了?》

    半夜,喝了茶的我,两眼放光,想起一事,于是髋动着残足往外走(昨晚刚崴了脚),来到书房,写点什么. N年前的一天,当时的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大师"被请到了一中,做了一场所谓的&quo ...

  • 李尔王的傻子: 我只想呵呵两声

    第一场第三四五幕,傻子和乔装打扮的Kent都出场了,为李尔王和大女儿的矛盾添砖加瓦.要说矛盾,肯定有,但误会+离间+性格的不断堆积,才导致悲剧发生. 我们听到大女儿抱怨李尔王和随从的放肆无礼,对大女儿 ...

  • 李展飞:2020年的最后一场雪,比往年来得稍晚了一些

    一个冬天,如果没有一场大雪,就觉得缺了点什么. 我本以为,这是2020年的第一场雪,细想来,才发现,这是最后一场,于是便觉得有趣,每年的最后一场雪,与来年的第一场雪,竟然间隔的时间如此之短. 看看日历 ...

  • 李展飞:写给国开一期毕业生的49封信——第二十九封《青春是场大雨》

    三月的风,四月的雨 离高考还有19天,离分别还有21天. 每届的高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都是小心翼翼地过,把一分钟掰成几瓣过,因为我们都知道,马上要结束了. 在一中时,每当到了最后的几天,就有了&qu ...

  • 李展飞——《感恩一路有你》

    将近一天的国开教育工作会议结束了. 今天不光"感冻"了我,也感动了我.前者是因为我没想到会场里会那么冷,平时一直戴着护膝的我,偏偏今天没戴,只好被冻得感冒了,所以称之为" ...

  • 李展飞——《 这世上的师生,原本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

    李修文的<长安陌上无穷树>,讲了两个特殊的病号,一个病房里的岳老师,还有那个七岁的小病号.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两人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家矿山子弟小学的语文老师,但是,由于那家小学已经关 ...

  • 李展飞——《且把浮名,换了低吟浅唱》 ——记一场让我五毒俱生的投票

    青岛国开二中  李展飞 这是一场让我五毒俱生的投票,这是一场毁我修行的投票. 这是我给我参加的这一次"齐鲁最美教师"评选活动下的定义.从参加这个活动前前后后三四天的时间,我经历的真 ...

  • 李展飞——《由龙场悟道感悟我们的教育》

    青岛国开二中  李展飞 这篇文章的缘起是这样,一位朋友看到我发的朋友圈,调侃了我一下说:"我看憋你三年,你能搞出个龙场悟道来."关于龙场悟道,对中国古代哲学不太熟悉的人可能没听说过 ...

  • 李展飞:捞人出坑不啻救人一命

    李展飞:捞人出坑不啻救人一命

  • 李展飞:烟花三月下江南

    五一,下了一趟江南. 开启了旅游模式后,便关闭了其它,不再去考虑工作上的事,也不考虑别的,这也算是一种专注吧. 来回五天时间,走走停停,听听看看,也有一些所得,不妨写一篇流水账,算是一个记录. 第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