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志 152:刘焉传》
这是《真·三国志》第 152 篇文章
今天来讲 刘焉
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刘焉,字君郎,在《华阳国志》中又作字君朗,今湖北人,西汉鲁恭王刘馀之后。
在汉章帝年间,刘馀的一支搬迁到了竟陵。
刘焉年轻时在州郡任职,因为宗亲的身份而被任为郎中,160年,刘焉因为老师祝沈恬去世而离职,在阳城山讲学教授,而后被推举为贤良方正,被司徒府征辟,历任县令、冀州刺史、南阳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
贤良方正是汉代选官的科目之一。
188年,刘焉目睹了大汉王朝在汉灵帝的带领下日益衰退,朝中一阵乌烟瘴气,因此向朝廷建议说:如今刺史、太守等官职都可以通过钱财买到,买到官的人为了收回成本,故而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如此便可镇守安定天下。
刘焉的这个建议,即用宗室与重臣担任州牧,在地方上凌驾于刺史与太守之上,史称“废史立牧”,被朝廷采纳后,导致了之后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也许刘焉在刚开始并没想这么深远,只不过是想为自己谋私罢了,可最终的后果却令人瞠目结舌。
借此机会,刘焉自请交州牧,意欲躲避乱世。
当时,益州刺史郤(音同“细”)俭在益州大敛钱财,贪婪成性。本来想去交州的刘焉听侍中董扶说:我暗中观察了一下,益州有天子之气!
于是,刘焉改弦更张,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朝廷以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封刘焉为阳城侯,命其前往益州逮捕郤俭,整顿当地风气。
刘焉屁颠屁颠地上路了,只可惜因为中途道路受阻,刘焉暂驻在荆州东界。此时的郤俭已被黄巾贼首领马相给剁了,但是刚称帝不久的马相又被益州从事贾龙所击败。
一时之间,益州陷入了无主的状态,贾龙邀请刘焉入川,治所定在了绵竹县。
“五斗米道”的首领张鲁,他的母亲长相美丽,别有一番风味,与刘焉家多有往来。这一来二去之间,刘焉与张妈之间产生了羞羞的感情,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一起进攻汉中郡,杀了汉中太守苏固。
张鲁在汉中得势后,反戈相向,杀了张修,截断了益州与中原的交通,斩杀汉使,使得张刘两家从羞羞的感情变成了愤愤的感情。
刘焉借此机会,以米贼作乱隔断交通为由,从此中断了与朝廷的联络,又进一步对内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益州从此处于半独立状态。
在天下诸侯建立反董联军之时,刘焉在旁一边吃着益州火锅,一边拍手叫好,就是拒绝加入,保州自守。
看到刘焉如此样子,犍为郡太守任岐与之前平乱有功的贾龙在司徒赵谦的唆使下,起兵反刘,赵谦奉命进攻益州,但是贾龙却被刘焉所杀,于是赵谦撤军。
随后,中原大乱,南阳、三辅一代有数万流民进入了益州躲避,刘焉悉数收编,称之为“东州兵”,这里面不仅有流民,还有中原一代的学者及士族。
这支由外乡人组成的部队,虽然引起了不少民患,但也成为了日后平定赵韪内乱的决定性力量。
191年,刘焉制作了超出诸侯规格的车具,看这架势是想过一把皇帝瘾。隔壁邻居荆州牧刘表见状,立即上表告状,称刘焉有不臣之心。
此后,刘焉觉得自己之前有些高调,于是称病,让朝廷将它的儿子刘璋从京城派到益州,好照顾自己。刘璋到了后,刘焉趁机将其留了下来。
194年,刘焉在朝中的长子刘范与次子刘诞,秘密联络马腾,准备一起进攻长安,谁料,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亦或是天有不测风云,他们的密谋败露,刘焉的两个儿子跑到了槐里,但最终没有逃脱李傕与郭汜的手掌心。
先是刘范被杀,随后刘诞也被杀,幸得庞羲将刘焉的孙辈送回了蜀中。
紧接着,也许是刘焉的不臣之心惹怒了上天,绵竹发生了火灾,刘焉的城府被烧毁,所造的车乘也一并华为土灰,四周民房亦受到了牵连,刘焉不得已迁州治到成都。
不知这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呀?
一个孤寡老人,在成都城内遥望西川,在天空中稍作凝视,而后垂下了头。此时此刻的刘焉,会想些什么呢?
也许,一切终如梦一场,那些往事与情怀,那些年少时的勇气与中年时的苟且,而今,还有区别吗?
刘焉想起了张妈,那个半老徐娘,粗鄙的右手不自觉地伸了出来,在冷冷的西风中瑟瑟发抖,似乎还能回忆起当初抚摸张妈时的柔顺,那么的软、那么的滑、又那么的热……
忆往昔…忆往昔…
刘焉试着动了一下,却发现下体一点反应都没有,不禁垂头丧气地低下了头,叹息道:老矣,老矣,孤老矣!
随后,刘焉回过头看着自己那个不争气的儿子刘璋:这个孩子呀,就是没有魄力,唯唯诺诺,畏首畏尾,哪像自己这般激情四射?
算了吧,也许,他比我更适合管理益州,至于有没有野心,有没有出息,那都不重要了,孩子,接替我的脚步吧,走下去,坚定地走下去吧!
夕阳在益州的天边落下,远处似乎传来了战马的嘶吼声,刘焉闭上了双眼,一生的岁月仿佛在自己眼前快速流过,在张妈那停留了许久…许久…
该死!整天想着她!看来没出息的是我!
刘焉暗骂一声,转而走进了临时的宫殿。
不久之后,刘焉发背疮而死。
刘璋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将张妈送去陪老爹了。
下期:张松
精彩回顾
▲【曹操】传
▲【左慈】传
▲【孔融】传
▲【朱灵】传
▲【荀彧】传
▲【荀攸】传
▲【荀谌】传
▲【高顺】传
▲【陈宫】传
▲【刘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