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思路,不一样的声音——观李祖文老师《大自然的声音》教学思考
李祖文老师执教《大自然的声音》和我最近两年来听过的这篇课文都不一样,李老师的课让老师不禁去思考:文章的本来属性是什么?而学生难以掌握的语言点到底在哪里?我们的设计是否与学生的学习是相契合的?
一、关注散文文体,针对性教学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重要的表征是“我的想法的体现”,也就是作者他的想法是什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感觉大自然的声音是“美妙”的,整篇文章写得都很优美。在常规课上,教师也在不断引导学生感受这种“美妙”。可是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就有学生直接说了“这声音让我觉得很恐怖/可怕”。
另外,李老师在这堂课上,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表述”,李老师在课后的分享中说:“传统的设计,我们是放在总分结构的学习,但其实这篇文章的重心在哪里?在声音。其实学生的难点在哪里?对于声音的表述。”
对于三年级上册的学生来说,他知道一些形容声音的词语,但是词汇量还不够丰富,部分学生对于“声音”口欲言而未能知貌,不清楚如何能表述得更好。因此,李老师在课堂上花了很多时间去教学“声音的表述”,让学生说出/写出更多形容声音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师:刚刚你听那个声音,听完后你的感觉是什么?(PPT展示表示感觉的词语)你可以挑一个词,用一个词,你觉得哪个词特别适合形容你的感受?(板书“感受”)
生:我觉得适合紧张的是轰轰轰。
生:我觉得是恐慌。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里面有小鸟的叽叽喳喳。
生:惊喜,那个雷声打得好大。
生:我听到之后的感觉也是放松,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然后雨也哗啦啦地下。
出示练笔要求,学生练笔:
学生交流
生:你听这里有轰隆和轰轰轰的声音,这些声音让我兴奋。
生:你听,这里有哗哗啦啦的声音,这些声音让我感到很紧张。
生:你听,你听这里有哗哗啦啦的声音,这个,这一个声音让我感觉放松。
师:那我想每一个同学听这一段声音,感受一样吗?有人觉得恐慌,有人觉得兴奋,有人觉得放松,还有人觉得——你们知道吗?还有人觉得美妙,还有人觉得有别的感受。有一个人,不过他是个大人,跟你们不一样。他听完这段声音以后,他就写了一篇长长的文章。现在你们把书打开,我们来读读书上的课文,叫什么?
师生一起:《大自然的声音》。
自由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想让你们思考一下,作者对大自然的声音,他是什么感受?他用了哪些表述声音的词语?
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生:很放松,很美妙。
师:这个词在哪里出现的?(板书“美妙”)
师:你们注意啊,作者的感受跟你们一样吗?
生:不一样。
二、关注表现手法,学习联想与想象
这篇课文里面还有很多拟人句,李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关注到课文中拟人化的写法,并仿写拟人句,还花了一点时间去讲解“联想与想象”,教学生怎么去选择跟自己感受相匹配的声音。
教学过程:
师:这些音乐家,这些歌手,他们带来的声音都是什么?美妙的。其实我们刚刚听到的那段声音里面有没有树叶翻动的声音?有没有雷声?有没有流水的声音?有没有动物的声音?
师:都有,可是我们只是把它当成小鸟、下雨、打雷。可是这一篇文章,这个作者跟我们同样听了这段大自然的声音,他却用了什么办法?——拟人句。
学生在书中划出拟人句。
师:打雷它到底为什么是轰隆隆?他是不是生气了?小鸟在那里咕叽咕叽,它是不是告诉别人快走啊,快走啊,要下雨啦!所以我们还可以写的东西有很多,所以跟我们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我们没有它那么生动,我们也没有它那么详细,最主要是我们没有用那么多的——拟人句。
师:然后他展开了什么?——想象。
师:可是我们有什么感受(板书“放松、兴奋、恐慌”)我们都写了什么——声音。
师:也写了什么——感受。
师:但是我们没有展开——想象。
(板书“展开想象”)
师:所以这是我们的文章跟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果我们再写,有没有办法?我们需要怎么样?展开想象,可以用比喻,也可以用——拟人。
师:如果他觉得美妙,你们看看,他有没有写雷声?为什么不写雷声?
生:如果写了雷声就会让读者感到恐慌了,而紧张,紧张感并不是那种美妙的声音了。
师:那我们写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感受,就应该选什么声音。我们听到什么声音,会产生什么感受,然后我们会展开想象,但是这种感受同时会怎么样?
师:你听到的声音多不多?可是你们才写了几个声音?
生:3个,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师:我们刚刚听的那个音乐是一样的吧,但是我们写的时候,有的同学写了一个,有的同学写4个,为什么会这样做呀?因为每个人听到这个声音的感受是——不一样。
师:所以我们选择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