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题材的探索与尝试:应野平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是毛主席青年时的名作。毛主席曾在1958年对词中的“中流击水”作过批注,他解释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1963年12月,由毛主席亲自编定、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中的第一首作品即是《沁园春·长沙》。显然,毛主席将这首词视作自己诗词创作的起点。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应野平
纸本设色
1966年
122.5×60.5cm
近现代画家对这首词中的不少名句作过描绘,如陆俨少《毛泽东词意图》中便描绘过“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场景。李可染最重要的系列作品《万山红遍》便来自“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应野平的《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也是其中之一。
此图取“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题,描绘了新中国大好河山的新气象:画面以一条萦绕的山路连接上下,汽车缓缓驶入山中。远处的厂房、江上的轮船、现代化的桥梁,显示出这是一件表现新中国新气象的山水画。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局部
在画法上,应野平依然运用了传统山水的技法,如披麻皴与圆浑山峰的组合,属于元明一来典型的南宗体系画法。但在结构上,却已经体现出一定的新意:画面采取了一个古画中较为少见的俯视视角。观者俯瞰萦绕山间的盘山公路,通过公路将视线引向中景的高山。又通过汽车、轮船使画面产生动感,全图如同一个凝固的电影镜头,有一种强烈的情节感。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局部
而设色上,则大量运用鲜艳的红色、黄色表现树木并晕染、山石,使画面形成浓重的暖色调,一方面体现出词中所描述的“独立寒秋”“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的浓厚秋意,同时也拉开了与传统浅绛山水的距离。因此,此图可视为画家对新题材的一种探索尝试。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