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楚庄王的三个典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楚国在城濮给晋国战败以后不久,楚成王就被他的儿子商臣害死了。商臣作了国君。便是楚穆王。楚穆王对失败不甘心,抓紧操练兵马,发誓要与晋国决一雌雄。他首先将附近的几个小国兼并了,又将中原的陈、郑等国拉了过去。周顷王六年(公元前六一三年),楚穆王正要雄心勃勃发愤大干的时候,突然得暴病死了。他的儿子旅即位,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乃春秋五霸之一。芈姓,名旅。又称熊侣。在位期间(前613~前591)非常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庄王初年,楚国发生贵族暴乱,邻近的群蛮等也乘机骚扰。庄王平息乱事,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赏罚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
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楚庄王即位近三年以来,他整天打猎、喝酒,不理政事,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子,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这一天,大夫伍举进见楚王。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伍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乌。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这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由来。
二、问鼎:
传说大禹治水后,划神州大地为九州,他要在每个州都立一个扶正祛邪的纪念物,于是搜集天下青铜铸成九鼎,每一鼎代表一个州。他在每件鼎上都刻着助人行善的神、害世伤民的鬼蜮等各种各样的形象,让每个人都牢记这些形象,从而可以辩识世间的一切好与坏,善与恶,让每人以此为德行标志,照此做人行事。从此,九鼎就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据说,夏桀无道,商汤灭夏后,九鼎便飞向商都。后来,商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伐纣灭商,九鼎归周所有。传说九万人方能拉动一鼎,周武王发兵八十一万才将九鼎运到都城镐京。
到了春秋周定王时,楚庄王称霸天下,当他兴兵攻打洛水流域的陆浑时,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别有用心地问王孙满九鼎轻重,王孙满则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还用“在德不在鼎”教训了楚庄王,使他收回了野心。后来,人们用“问鼎”一词来比喻某人图谋王位。这就是“问鼎”典故的由来。”
三、绝缨大会:
有一天,楚庄王请自己的文武大臣们吃饭,喝酒喝到兴头上的时候,庄王就让自己的妻子许姬给大臣们敬酒助兴。
忽然刮了一阵大风,餐厅内的灯都被吹灭了,整个大厅陷入一片黑暗之中。正在这时候,许姬突然感到有人拉住了她的手,她非常生气,恼怒的伸手去抓,结果就扯断了那人帽子上的缨饰。许姬悄悄地告诉庄王说:“大王,刚才有人乘乱摸我的手,我把他帽子上的缨子给扯断了。请您一定要处罚他!”庄王沉思了很久,他知道,依照楚国的法令,戏弄王族的人是要杀头的,难道自己因为这点小事就要去杀人吗?
楚庄王想了很久,就哈哈大笑,说道:“现在不要点灯,让我们大家在黑暗中做一个游戏。请大家都把帽子上的缨子给我扯下来,谁不扯下来我就处罚他。”
大臣们听大王这么一说,都纷纷把帽子上的缨带扯下来扔在了地上,庄王这才命人点灯。就这样,所有的人帽子上都没有缨带了,就再也无法辨别到底是谁摸了自己妻子的手了。那个大臣也就逃过了一次惩罚。
许姬非常生气,问楚庄王为什么要放过那个大臣,庄王说:“也许当时人家是不小心的,我作为一个国家的大王,怎么能因为一点小事就随便处罚大臣呢!”
第二年,楚国和郑国打仗,楚国有一个名叫唐狻的将军带领士兵拼命杀敌,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在庆祝大会上,楚庄王非常高兴,下令重赏唐狻,唐狻却跪倒在地,流着眼泪说:“大王,您还记得去年的那一次宴会吗?摸您妻子手的人就是我啊!我在战场上拼命打仗,就是为了报答您去年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