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初,作为锦华社区的居民代表,我参加了胜利街道锦华社区组织的居民生活大调查活动。锦华社区所辖区域属于典型的油田移交社会范畴。这里的居民多是参加油田会战的“老石油”。想当年,他们身穿杠杠服,风里雨里,血里火里,啃冷馍,喝脏水,住草房,舍家忘我,一腔热血,无怨无悔,为的是把“贫油国”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如今,他们老了,韶华已去,黑发染雪。走进80多岁石老的家,这位为石油奉献了大半辈子的老石油,其不堪的生活状况,令来访者心酸,泪目。他老伴前几年去世了,孩子在外地工作。他不敢开天然气炉灶,客厅的一角里放着成箱的方便面以及面包等。八宝粥空盒,方便面袋以及方便面调料袋凌乱地堆放在厨房灶台上。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在这个社区像石老这种情况的有20多家,还有不少因病生活极其困难的居民。参加调查活动的胜利街道办一位领导红着眼圈,深情地说了一句非常实在的话:没有这些老石油当年创业,就没有现在的东营市,也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现在他们陷入生活窘境。解决他们吃饭难的问题,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锦华社区党委要办居民自己的食堂,由于没有资金,举步维艰。我刚刚退休的那段日子里,参加了地方政府组织的许多志愿服务活动,到“亲祥源”陪伴老人,到农村看望失独家庭。穿上志愿者马甲,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志愿者服务活动。由此我想能不能,办一个由志愿者组成的公益食堂。我的想法,得到了社区党委的赞赏和大力支持。我作为公益食堂的倡导者和法人,到有关部门办理了食堂营业执照。还为食堂起了一个暖心的名字:锦华舒心公益食堂。在食堂成立仪式上,我真诚地说:往远处说,是共产党拯救了我们这个民族;往近处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会战时期的石油前辈奠定的根基。他们受的苦受的难,我们现代人都难以想象到。在胜利油田第一口千吨井的基石写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胜利采油会战指挥部工人迟龙发,在井场上装卸油罐车,早起晚归,连续工作半月没有休息。他家里由六岁的姐姐看着一岁多的妹妹。一次,邻居捎话说,他的小女儿连续高烧不退。送到医院治疗中,孩子一连几天排的粪便都是黑色的。经过仔细询问,才知道,孩子饿了,吃了许多他们带回家的石油样品。对照我们今天的工作环境,看看我们的孩子生活环境,我们应该想到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冰雪;为自由开道者,不可使其困厄于荆棘。”锦华公益食堂,是我们带着感情开办的。我带头和大家凑足了启动资金。一些单位和个人被我们开办公益食堂的义举所感染,有的捐资金,有的捐米面,有的捐蔬菜。锦华公益食堂在居民的期待中,温情开业。从一滴油、一块肉、一棵菜,都是我们精心挑选;从择菜、洗菜,炒菜都是我们用心去做。我经常顶风冒雨去购买食材。同为公益食堂志愿者的李吉梓师傅身上装了支架,在一次洗冰冻的带鱼时,因为冰冷引起血管迅速收缩,脸色蜡黄,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好长时间才缓过来。再苦再累,我们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让居民吃上物美价廉的放心食品。老年人来到食堂,我们在门口迎接;老年人回去,我们送下台阶。餐桌前,老年人围坐在一起,笑脸盈盈,谈天说地,温馨祥和。前面提到的那个石老,在一次谈笑间,突然热泪纵横,他说:“吃到了老伴做的饭的味道。”开办食堂,在不经意中,被年迈的母亲知道了。自此,引发了母亲不尽的牵挂。老人家一段时间,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好几次凌晨两三点,给我打电话:你没有事吧?我做了个梦,你被人家打了。就给我讲那个讲了无数遍的故事。1958年,“人民公社大食堂”在我国轰轰烈烈兴起。村里选举我少言诚实的大爷爷管理食堂。据说是因为食材出了问题,吃得部分村民上吐下泻,被人围殴。每次接到母亲的电话,我泪流满面,睡意全无,百感交集。让92岁的母亲牵挂,我愧疚的内心承载着难言之痛。再后来,我骗母亲说不做了。有朋友问我:退休以后,就应该多享受一下生活了,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图啥?当记者那会,获奖证书、荣誉证书,摞起来足有一尺多高。国内报刊杂志多有我的文字,现在打开百度一搜,能准确地搜到我的创作信息。另外,退休金让我丰衣足食。我做食堂,不为名不为利,确切地说,是为了报恩。《道德经》云:“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走在小区里,赞扬声不断,这让我踏实。许多居民主动问,咱们食堂还缺什么,有需要帮忙的吗?这让我温暖。今年6月,我被锦华社区党委评为“最美锦华人”。近日,又被锦华老年站推荐为“第八届胜利油田道德模范”。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在我心中,食堂里一张张满意的笑脸,是给予我的最大奖赏。
(摄影 旅途)
作者简介:丁兴农,男,原籍山东齐河县,1959年9月出生。退休前,在胜利日报社任记者、编辑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