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脑

  一、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一)情绪与下丘脑

  下丘脑(hypothalamus) 位于第三脑室下部,视交叉后部,脑垂体上首。下丘脑体积不大,但结构复杂,机能重要。它包括四个区域,即前区、外侧区、内侧区和后区以及许多神经核团。下丘脑与中枢神经系统有着广泛的神经联系,特别是与植物性神经系统关系密切,而且直接控制着脑垂体及整个内分泌系统。

  下丘脑与情绪、动机有密切关系。动物实验证明,用微电极刺激动物(猫)的下丘脑腹内侧核,会引起动物强烈的情绪反应,产生明显的情绪性行为,愤怒而凶猛地扑向实验者。剌激动物下丘脑的不同部位,可观察到两种不同的情绪行为模式:①斗争或发怒。表现为吼叫、嘶叫、露爪、耳朵后侧、竖毛等;②逃避或恐惧。表现为瞳孔扩大、眼光射来射去、左右摇头,以至最后逃走。如果切除下丘脑以上(保留下丘脑)的全部脑组织,上述情绪反应仍然存在。可见,下丘脑是情绪及动机性行为产生的重要脑结构。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等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

  实验者在老鼠的下丘脑背部埋上电极,另一端与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连。老鼠只要按压杠杆,电源即接通,在埋电极的脑部就会受到一个微弱的刺激。老鼠经过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由于通过按压杠杆获得电流对脑的刺激,能引起快乐和满足,所以老鼠不断地按压杠杆,通过“自我刺激”米追求快乐。老鼠按压杠朴的频次可达每小时5 000次,并能连续按压杠杆15~20小时,直到筋疲力尽、昏昏欲睡为止。如果在下丘脑以外的脑部埋下电极,则没有出现上述情彤,或者快乐效果不明显。由此推断,老鼠的下丘脑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

  有人把“自我刺激”的方法运用于人类。当用电极刺激病人的下丘脑的有关部位时,病人会面带微笑,表现出高兴的样了。病人在描述自己对刺激的感觉时,也说有“良好的感觉”。可见,人的下丘脑也存在“快乐中枢”。

  (二)情绪与网状结构

  我们知道,网状结构(riticular struclure) 对维持大脑皮层兴奋水平、保证人处于清醒状态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网状结构对情绪的激活也有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林斯里(Lindslcy, 1951) 指出:网状结构的功能在于唤醒,它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

  网状结构靠近下丘脑部分,既是情绪表现下行系统中的中转站,又是上行警觉激活系统的中转站。这就是说,网状结构靠近下丘脑部位接受来自中枢和外围两方面的冲动,向下发放引起各种情绪的外部表现;向上传送可使某种情绪处于激活状态,并经过大脑皮层的活动产生主体的体验。有人推论,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障碍,可能是由网状激活系统的活动失常引起的。抑郁症患者情绪低沉、淡漠,对一切都无兴趣,内心体验极为贫乏,麻木不仁,甚至医生告诉他母亲去世了,他也无动于衷;在行为表现上,抑郁症患者无面部表情,沉默不语,不吃,不喝,不动等。这些表现可能和网状结构的机能减弱或破坏有关。

  (三)情绪与边缘系统

  研究发现,一些情绪受边缘系统(limbicsystem)的调节和控制。边缘系统是位于大脑半球到间脑并延伸到中脑的一个较大的、非均一的最原始的神经结构,包括丘脑、下丘脑、海马和杏仁核。低等哺乳动物也有这种结构。剌激猫的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恐惧反应消失;刺激连接地区,猫会兴奋一咆哮、嘶叫、跳扑等。刺激人的边缘系统也会产生类似的反应(Panskepp, 1986)。

  最近的研究指出,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LeDoux, 1996)。 达马西奥(Damasio, 1996) 和他的同事发现,一位病人由于杏仁核中存在大量的钙,造成整个大脑紊乱,病人不能识别恐惧的面部表情,也没有恐惧表情。勒杜(leDoux, 1996) 对老鼠进行的研究也发现,如果杏仁核受到破坏,老鼠就会失去对有害刺激产生恐惧反应的能力。他还采用化学递质追踪的方法,研究危险情境对老鼠的激活大脑通路的影响。结果发现,恐惧切断了丘脑向杏仁核传递的通路。这说明恐惧或其他原始情绪,在信息到达大脑皮层进行评价和做出反应前就已经被激活了,某些情绪可能自主发生。

  (四)情绪与大脑皮层

  人类的大量情绪是在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的控制和调节下产生的,对情绪的调节不发生在大脑皮层的某一个区域,而是不同区域协同活动的结果。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活动模式。

  大脑两半球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戴维森和福克斯(Davidson, 1990;Fox,1991)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在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而在消极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戴维森的实验是让被试先看能唤起愉快的影片,如动物图片“小狗戏花”和“大猩猩洗澡”,接着看唤起厌恶的影片,如三级伤残尸体和可怕的残肢等。用摄像机记录被试的面部表情,用脑电记录系统记录被试的脑电。结果说明,愉快的影片使左半球的脑电活动加强,而厌恶的影片使右半球的电位活动加强。福克斯(1991) 在研究婴儿时发现,新生儿在喝甜水时,激活了大脑左半球皮层的电位活动,而喝酸水时激活了右半球皮层的电位活动。10个月的婴儿在接近陌生人时,也显示大脑右半球电位活动的增强。

  在另一项研究中,让一组4岁的儿童在一起游戏和学习。两周以后,向他们呈现视觉剌激并记录他们的脑电活动。结果发现,那些合群的儿童左半球的脑电活动更活跃些,而表现孤独和退缩的儿童,右半球的脑电活动相对较高一些。另一个研究也表明,正常儿童和成人的左半球趋向兴趣、愉快和热情,而那些胆小、恐惧、神经质、怕事和压抑的人,右半球脑的电活动更高一些。

  正、负情绪的脑电活动的比较研究说明,正情绪引起左半球更多的脑电活动,而负情绪引起右半球更多的脑电活动。

  二、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一)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

  情绪过程不同于其他的心理过程,其主要表现为,在情绪活动过程中,总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也就是说,当某种情绪产生时,将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一般而言,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兴奋活动,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抑制活动。

  在情绪活动时,交感神经系统开始活动,这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血管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机体处于唤醒状态。同时,为了获得更多的氧,呼吸会加快,肝脏也会输出更多的糖进入血液。为了把血液送给大脑和骨骼肌肉,消化系统的供给减缓,瞳孔放亮,唾液的分泌活动受到抑制。这一切都说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为人们的激情提供了生理的燃料。在情绪活动后,副交感神经系统恢复活动,使身体状况恢复到情绪发动前的平静状态。心率平缓、血压降低、瞳孔收缩、呼吸减缓、唾液再次分泌、消化系统恢复正常功能、能量供给也处于正常水平。血管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降低,情绪的强度也随之逐渐下降。

  (二)情绪与分泌系统

  人体内有两种腺体: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引起内外腺体的变化,从而影响徼素分泌量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作为判定某种情绪状态的客观指标。

  在特定的情绪状态下,外部腺体的活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人在悲痛或过分高兴时往往会流泪,焦急和恐惧时会冒汗等。人产生某种负性的情绪,如焦虑、恐惧时,会抑制消化腺的活动和肠胃的蠕动,因而感到口渴、食欲减退或消化不良。相反,愉快情绪的产生,可以增强消化腺的活动,促进唾液、胃液及胆汁的分泌。

  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引起不同的内分泌腺的变化,从而影响激素的分泌。例如,学生考试和运动员临赛前的紧张情绪,常常增强肾上腺的活动,促进肾上腺的分泌,从而引起血糖提高,加强交感神经的活动,并引起一系列的机体变化。实验证明,焦虑不安者血液中肾上腺素增多,愤怒者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动物实验证明,给动物注射或口服肾上腺素,会引起动物呼吸急促,血压、血糖升高,血管舒张,容易发怒;如果肾上腺素分泌不足,会使动物肌肉无力、精神不振等。

  (三)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

  情绪过程与其他心理过程不一样, 表现在情绪活动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外部行为表现,即表达情绪状态的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这些都是由躯体神经系统所支配的随意运动。躯体神经系统是以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所形成的神经回路为基础的生理反馈系统,它支配和调节人体的骨骼肌肉系统的活动。这种调节具有随意性和指向性,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躯体神经支配着人的各种表情行为,是这些表情活动的生理基础。

  人的面部表情是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伴随着人的面部肌肉系统高度的精细化,神经系统也得到高度发展,相应的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也高度分化,从而使入的面部能呈现各式各样的面部肌肉活动模式。艾克曼把人的面部分为额一眉区, 眼一睑区,鼻颊一口唇三个部位。他通过刺激面部一块块肌肉组织引起反应,用照相和录像记录的方法确定了愉快、惊奇、厌恶、愤怒、恐惧和悲伤等六种情绪的面部肌肉运动的组合模式。这说明躯体神经系统是人的面部表情活动的生理基础之一。

  三、情绪与唤醒模式

  任何情绪都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即生理唤醒状态,而且这种状态会增强情绪的体验。问题在于,是所有的情绪都伴随着同样的唤醒状态,还是每种情绪都有 自己独特的状态呢?关于这个问题,情绪心理学家进行了多年的探索。有的研究者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独特的、自主活动模式,因此,每种情绪的内部状态是不一样的; 有的研究者则认为,所有情绪激起同样的生理唤醒,如爱、愤怒和恐惧,都会使心率加快。

  研究表明,这两种看法都有合理的成分。20世纪80年代,艾克曼和他的同事训练被试(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演员)用面部肌肉表达愉快、发怒、惊奇、恐惧、悲伤或厌恶等。用一面镜子辅助确定面部表情的模式,要求被试将每种表情保持10秒钟,并对各种自主唤醒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各种面部表情的生理反应是有差异的,如发怒和恐惧时心率都会加快,但发怒时皮肤温度上升,而恐惧时皮肤温度下降。利文森的研究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许多情绪都使心率加快,但被试的主观报告却有很大的差异。发怒时被试报告“脖子以下发热”、“血沸腾”, 而恐惧时报告“骨子发凉”、“脚底发凉”等。

  同时, 利文森等入在90年代初研究了印度尼西亚的西苏门答腊岛上的敏纳格卡巴种族的成员,这一种族的文化是母系制度,信仰伊斯兰教,从事农业劳动。在公众面前,他们一般表现出负情绪,在文化上与美国人有差异,但在自主唤醒模式上却与美国被试是一致的。 舍雷尔和瓦尔伯特研究了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巴西、法国、挪威、希腊、波兰、博茨瓦纳、马拉维、以色列、印度、新西兰和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等)的3000名被试的情绪体验,发现对基本情绪的体验具有广泛的一致性。

(0)

相关推荐

  • 赵英杰老师:从解剖学视角浅谈意识

    一 概览意识的解剖学基础 1 网状结构 生物的神经系统,从初级到高级,进化模式: 网状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管状神经系统.网状结构,可隶属为初级古老的神经结构系统.但,越是那些初级古老的神经结构,越 ...

  • 大脑功能结构带给我们启示:解释行为,启发思考,提高共情力

    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概括而言,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简述. 一是1个司令部. 大脑是身心中枢,由数十亿个神经元细胞组成,但是要注意的是,大脑作为中枢意味着并不直接接触外界环境以及物理刺激. 打个比方,我们常说 ...

  • 情绪过激 脑卒中风险增加3倍

    治病于有形,莫如未有形而除之. 年轻的人总是执着的奔向远方,很多时候家中的父母只是简单的等待你一条问候的信息. 陪伴着父母的子女们看似有更多时间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却在很多时候忘记了一句简单的问候. 其 ...

  • 【情绪脑】30.给孩子高质量的有效陪伴

    不是陪孩子的时间越多,就一定越好.重要的不是时长,而是陪伴的质量,需要看孩子的状态,如果是无聊的焦虑的,那陪伴就有问题,如果孩子的专注的放松的开心的,你的陪伴就会对他产生积极的效果,不好的陪伴如: 时 ...

  • 【情绪脑】27.如何培养乐观的孩子

    乐观和悲观的的区分,是基于人们的解释风格,也就是怎样解释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 面对不好的事情,悲观的孩子倾向于认为造成这件事的因素一直存在,不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原因在于自己.面对好的事情则认为它是暂 ...

  • 【情绪脑】26关于安全感,你或许有这些误会

    (1)关于安全感的误区: 孩子黏妈妈,就是没安全感:这恰恰是孩子建立安全依恋的表现,妈妈就像安全港湾,孩子在外玩累了可以回来休息 孩子安全感不好全怪妈妈: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会影响 妈妈小时候依恋关系不 ...

  • 【情绪脑】24.宝宝脾气倔:认知灵活性不够

    认知灵活的孩子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用新的方式思考和看待事物,在学习中也能更好适应新变化和新信息,多角度地解决问题,就是失败也能不断提出新方法. 如何提高孩子的认知灵活性: 教给孩子自我谈话的技巧: ...

  • 【情绪脑】23.怎么最好家庭性教育

    家庭性教育重点: 出现自我刺激.抚慰的行为:不要过分解读,尊重隐私,可以转移孩子的 注意力,还可以借助性教育绘本帮孩子了解性器官,满足好奇心 教孩子对不想要的身体接触说"不":建立 ...

  • 【情绪脑】28.搞懂睡眠模式,让宝宝睡得好

    宝宝的睡眠周期本来就比较短,而且更容易醒来,随着宝宝的成长,他的睡眠会越来越有规律,入睡这没那么困难: (1)孩子需要睡多久? 刚出生婴儿:大概16个小时,一次睡3~4小时 8个月:每晚10~12小时 ...

  • ​【情绪脑】22.怎么奖励孩子最有效

    有一种教育观点宣扬用奖励代替惩罚(如果我们能更好地用胡萝卜教孩子,为什么还要用大棒呢?),所以很多用糖果巧克力等物质来奖励孩子,但问题是,孩子开始变得更爱讨价还价,甚至要挟大人,该怎么办呢: 当孩子喜 ...

  • 【情绪脑】21.如何做理性父母

    育儿中常见的理性思维误差(理性抑制剂): 信仰超自然与迷信 信仰直觉:出问题不是求助于专业人士,而是根据自己直觉做判断 过度依赖民间指挥与民间心理学:如偏方,蒙眼识字等 迷信偏方:道听途说的偏方或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