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技能学习
一、什么是动作技能
(一)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例如,写字、游泳、修理自行车、安装收音机,都是复杂程度不同的技能。技能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
例如,写字包含执笔、运笔等一系列动作; 游蛙泳包括手臂刘水、腿蹬水并夹水、抬头呼吸等一系列动作。技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经过练习获得的。在技能形成中,社会生活条件具有明显的影响。如古代人没有修理自行车、汽车的技能,也不会安装收音机、电视机,这些技能是和现代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的。人的技能的发展依赖于人类的社会历史经验。西方人用刀、叉吃饭,而中国人使用筷子。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技能的发展也可能不相同。
自动化了的动作系统除熟练外,还有习惯。习惯不同于一般的动作熟练,它是和有机体完成某种动作的需要直接联系着的。我们说,抽烟是一种习惯,因为它是某些人的需要。需要得到满足,使人愉快,兴奋;相反,使人觉得难受。
(二)动作技能的种类
运动技能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等。
1.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
连续技能指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所完成的一系列动作,如说话、唱歌、打字、滑冰、弹琴等。这些技能中动作的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动作与动作间没有明显可以直接感觉到的开端与终点。非连续技能指具有可以直接感知的开端和终点的技能,完成这种技能的时间相对短暂(少于5秒)。如投掷标枪、伸手推门、挪动棋子的位置等。射击也是一种非连续性技能,它的发动和完成时间常常不到200毫秒。因此,非连续性技能是由突然爆发的动作组成的。
2.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
当一种技能主要依靠内部的、由本体感受器输入的反馈信息来调节时,这种技能叫封闭技能。如体操、游泳、急行跳远、掷铁饼等。这种技能一般具有相当固定的动作模式。因此,掌握这种技能就要通过练习,使自己的动作达到某种理想的模式。
当一种技能主要依赖于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而正确地感知周围环境成为运动调节的重要因素时,这种技能就叫开放技能。如打篮球、排球、棒球等。开放性技能要求人们具有处理外界信息变化的能力和对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
3.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当一种技能局限在较狭窄的空间内进行并要求较精巧的协调动作时,这种技能称为精细运动技能。它一般由小肌肉的运动来实现,如打字、弹钢琴、写字、雕刻等;相反,粗大动作技能运用大肌肉,而且经常要求整个身体的参与,如跑步、游泳、打网球等。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征
动作技能是由个别动作构成的系统,它是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动作技能在形成的各个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主要阶段
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认知一定向阶段
人在开始掌握一种技能之前,要形成掌握这种技能的动机,学习与它有关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这种技能的最一般的、最粗略的表象,这就是技能的定向阶段。例如,在教学生学习蛙泳时,首先应向学生示范蛙泳的连贯动作,并将动作切分开进行讲解,使学生全面了解关于蛙泳的知识,形成蛙泳的动作表象。动作表象的形成在技能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表象能帮助人们顺利地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相反,一个人错误地想像了自已要完成的动作,技能的学习就会出现偏向。清晰而精确的动作表象,依赖于训练者的示范动作以及学习技能的人对示范动作的正确感知。人们根据自己学习的知识,也能在头脑中引起必要的动作表象,帮助人们主动地学习某种技能,并且校正自己的错误。
在认知一定向阶段,人对技能的学习有时从个别动作人手,有时从动作的整体入手。这时学习者需要熟悉动作的要领,了解动怍的特点,把新学习的动作与己有的、习惯了的动作进行比较,克服习惯动作的干扰。以学习射击技能为例,由于这种技能具有容易分解的特点,人们是从掌握举枪动作、调节呼吸、瞄准、扣动扳机等个别动作入手来学习的。
在认知一定向阶段,人的动作显得呆板、迟缓、不稳定、不协调,多余动作较多,对动作要有意识地进行控制。在这个阶段,训练者在每个动作上的示范表演对人们学习技能有重要的意义。人们主要是靠把自己的动作与示范者的动作进行对照,来校正自己的错误的。
2.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
在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入们开始把个别动怍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或在了解一种技能的大致特征之后,对其中的个别动作做更多的练习。这时,他们的注意力从认知转向运动,从个别动作转向动作的协调与组织,这是把个别动作连成动作系统的关键。
由于技能还处在初步形成的阶段,人们常常忘记动作之间的联系,在动作转换和交替的地方,会出现短暂的停顿;练习者完成动作的紧张度已大大缓和下来,但没有完全消失,稍微分心,还会出现错误的动作;在前一阶段经常出现的多余动作已逐渐不见了。这时候,练习者的头脑中已形成比较清晰而牢固的动作表象,他们能够评价自己的动作,并根据自已的动作表象来校正自己的技能。
3.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学习的各种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稳定的动作系统。他们在完成动作时的紧张状态和多余动作都已完全消失;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整个动作系统从始至终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动作的连贯主要由本体感受器提供的动觉信号来调节。由于技能已经完善,人们就能熟练地运用这种技能去完成自已所面临的各种任务。以后,随着新任务的出现,又会产牛掌握新技能的要求,人的技能便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更高的水平不断发展。因此,技能的完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
在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技能的特点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表现为:
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
在技能形成的初期,人的内部言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们完成每一个技能动作,都要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意识的控制作用稍有减弱,动作就会停顿下来或出现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显得很紧张就是很自然的了。
随着技能的形成,意识对动作的控制逐渐减弱,整个技能或技能中的大多数动作逐渐成为一个自动化了的动作系统。人们在完成一种技能时, 只关心怎样使技能服从于当前任务的需要,而不关心个别动作的进行。由于动作系统的自动化,扩大了人脑加工动作信息的容量,完成动作的紧张程度也就缓和了。
2.动作反馈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内反馈
在技能形成中,反馈对技能动作的学习和完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往木板上钉钉,每砸一锤都要看看前一次用锤的结果,如果前一次砸轻了,这一次应该用力猛些;如果前一次砸偏了,这一次应该纠正用力的方向。没有前一次动作的反馈作指导,技能就不能顺利地形成,也不能继续得到完善。在动作技能中,反馈可分成外反馈与内反馈两种。外反馈是指由视觉、听觉等提供的反馈,它们具有外部的源泉。例如,旁观者的指点、某种机械的信号等。内反馈指由肌肉或关节提供的动觉反馈,它们是动作的自然结果。例如在钉钉时,落锤的轻重、方向提供的动觉反馈就是内反馈。
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不同反馈的调节作用也在变化。在技能形成的初期,内反馈与外反馈都很重要,但来自外界的视觉反馈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人们根据动作反应后所看到或听到的结果,对反应进行调整和校正,使动作朝向所要达到的目标。随着技能的形成,外部感觉的控制作用逐渐为动觉的控制所代潜,内反馈在技能动作的调节中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动作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增加
初学某种技能的人,动作是不稳定的,这种不稳定既表现在个别动作的准确性上,也表现在动作之间的转换和过渡上。当技能形成以后,它就会以相对稳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成为某种稳定的动作模式。一个熟练的体操运动员能够反复按同一方式完成某套体操动作,并以此传授给别人,就因为他的体操技能达到了相对的稳定程度,形成了某种稳定的动作模式。在不同的人身上,同一技能的动作模式可能不完全相同,它们表现了技能动作间的不同结合,因而形成不同人的技能风格,如武术的不同流派、书法的不同风格等,都表现了技能的相对稳定性。
技能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熟练的技能是与各种变化了的情境相适应的技能。因此,当情境出现变化时,技能熟练的人,能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动作,使技能的发挥不受某种固定的动作模式的限制。竞技场上许多武林高手出奇制胜的绝招,常常是和他们灵活的应变能力分不开的。
技能的灵活性是长期学习和练习的结果。初学某种技能的人,动作呆板,执行技能的条件稍有变化,动作的完成就可能遇到困难。以后,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经过练习,掌握了应付各种情境的动作系统,他们的技能才变得灵活起来。
4.建立起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一系列局部动作联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即一种协调化的运动模式,这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另一重要标志。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构成的。技能动作的协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连续性的统一协调, 这是动作在执行时间上的协调。走路时先动一足,后动另一足;打拳时先打一式,接着打另一式,前后连贯,一气呵成,这是时间上的协调或连续性的统一协调; ②同时性的统一协调, 这是动作在空间上的协调。走路时,移步配合上手的摆动;驾驶汽车时,脚踩油门,手扶方向盘,紧密配合,融为一体。这是空间上的协调或同时性的统一协调。 许多技能,既需连续性的统一协调, 又需同时性的统一协调,从而构成一个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三、练习及其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练习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练习包括重复与反馈,两者都是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反馈的重复是机械重复,它只能引起疲劳,而不能带来动作技能的进步。练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技能的进步与完善,它包括加快技能完成的时间,改善技能的精确度和使动作间建立更完善的协调。
(一)练习曲线
技能形成的过程可以通过练习曲线来表示。所谓练习曲线是用图解的形式来表现练习期间动作学习效率的变化。练习曲线通常有三种形式。 a表示练习次数与完成动作所需要的时间的关系;b表示练习次数与错误量的关系。练习次数的增加,完成动作的错误数量日益下降;c表示练习次数与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量的关系。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完成的工作量是逐渐上升的。
(二)练习进程的特点
在技能形成中,不同技能的练习进程可能不完全一样,但它们之间又有某些共同的规律和特点,具有一般的发展趋势。
1.练习成绩随练习的进程而逐步提高
在多数情况下,练习开始时,成绩的提高较快、较明显,以后技能的进步逐渐缓慢下来,如跳高、短跑、驾驶摩托车都是这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①练习开始时,人们受新鲜感和好奇心等强烈动机的驱使,兴趣高,干劲大,因而进步快,以后人们对要学习的技能失去新鲜感,热情下降,进步也就缓慢了。②练习开始时,人们可以利用生活中已经学会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由于新、旧技能之间有许多共同的成分或因素,因而学习新技能易取得明显的成绩;以后,新技能与旧技能的差别越来越大,人们仅仅依靠旧的技能已无法满足新技能的要求。这时候,继续提高成绩就比较困难了。③在练习的初期,人们的努力集中在掌握个别的动作,因而提高较快;以后,人们把注意转向动作的协调、转换,因而进步就不明显了。
在另一些情况下,技能的进步也可能先慢后快,或者在练习的前后期,成绩的进步一直均匀地发展。这和技能性质、学习者对练习的态度及其个性特点均有密切的关系。
2.练习进程中存在高原现象
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地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最早用实验方法证明高原现象的是1897年布瑞安等的研究。布瑞安等研究了收发电报中动作技能的进步,结果发现,在收报练习15~28天之间,成绩一度停顿下来,虽有练习,但成绩不见提高,这就是练习进程中的高原时期。 高原现象在学习中是常见的,例如,许多英语学习者曾经感觉到学习到达一定的层次以后,想要再进一步地提高学习成绩变得非常困难,仿佛学习停滞不前了,即使继续努力但收效不大。在该研究中,实验任务是追踪物体,每天练习105次,共10天。在最初的4天中,进步十分明显;在第5, 6, 7三天中,学习没有提高,呈现高原现象;而7天后,学习成绩进一步提高。
高原现象是练习成缋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高原现象,例如,在布瑞安等人的实验中,被试发报的成绩并未出现明显的高原现象。
那么,高原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什么情况下会产生高原现象?有关的原因可能很多,如在长时间而集中的技能训练中,学习的热情下降,身体过分疲劳,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等。其中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可能是引起高原现象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前面讲过,技能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动作系统,其中每个动作成分是按一定的结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它使人们有可能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方式去完成任务,在一定范围内取得较好的工作效率。但是,由于技能的内部结构已经稳定下来,改组内部结构比较困难,因面会限制人们按照新的方式去组织动作成分,建立新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旧的技能结构规定了工作效率所能达到的一定水平,因而导致了高原现象。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改组旧的技能结构,并根据新的技能结构进行认真的训练,就能排除高原现象,使技能取得新的进步。许多优秀运动员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世界记录,是和他们不断探索新的技能结构的巨大努力分不开的。
3.练习进程是不均匀的
从练习曲线我们还看到,练习的效果是呈波浪式的,有时出现较大的上升,有时反而下降。在练习过程中,引起成绩下降的原因是很多的,如环境中存在某些干扰的因素;人们对某项任务的态度发生变化,都会使成绩骤然下降。此外,在高原现象出现后,人们需要改组旧的技能结构。这时旧的动作方式还会出现在新的技能结构中,并产生干扰作用,因而使工作效率出现短暂的下降。
在技能发展的最后阶段,练习成绩相对稳定下来,不再继续提高,人们称之为技能发展的极限。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这种极限并不是不可突破的。
4.练习中存在个别差异
练习者不同的个别特点,他们对学习的准备程度和对练习的不同态度,都会影响练习的成绩,造成练习中的个别差异。
(三)提高练习效率的条件
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练习的效率受很多因素和条件制约。正确地利用这些条件会有利于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1.确定练习的目标
有没有明确的目标,是影响练习效率最重要的因素。练习与机械地重复一种动作不同,它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指向于改进动作的方式与方法。一个人天天写字,书法不一定有明显的改进;一个人天天骑车,骑车的本领不一定有显著的提高,就因为入们只是简单地重复这些动作,没有提出改进技能动作的明确目标。确定练习的目标有三方面的意义:①使练习具有强烈的动机和巨大的热情;②使人对练习的结果产生积极的期待;③为检查和校正练习的结果提供依据。
2.灵活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人们通常把技能学习分成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法两种。整体练习法是把某种技能当做一个完整体来掌握,人们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动作间的联系和关系,并从始至终对动作进行练习。分解练习又称局部练习,是指在练习时,人们把某种技能分解为若干部分或某些个别的、局部的动作,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局部的动作,逐渐达到学习整个技能的的。
对不同的动作技能来说,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表现了不同的作用。当一种技能容易被分解为个别、局部的动作时,采用分解练习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如学习排球、步枪射击等等。练习时可以从组成技能的局部动作入手,逐渐学会连贯的动作技能。可是,对某些难以分解成局部动作的技能来说,应用整体练习法效果会更好些,如打字、游泳、弹钢琴等。
采用哪种练习方法,还要看技能的繁简程度。技能较简单,采用整体练习的效果好;技能非常复杂时,则用分解练习的效果好。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两种练习法的效果也有区别。在技能形成的前期,适宜采用分解练习法;随着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应更多地采用整体练习法。
由于整体和部分只有相对的意义,因此,整体练习与分解练习不能截然分开。在进行局部练习时,人们有时并不把技能分解成一个个孤立的动作,而是把动作分解成某些较大的动作单元,按单元进行练习,并把新学习的单元与已经学会的单元逐渐联系起来。这种整体一分解的练习或渐进性分解练习法,对学习复杂的动作技能特别有利。
3.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练习时间的安排有两种,即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集中练习是指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练习,每次练习中间不安排休息时间;分散练习指相隔一定时间间隔进行的练习,每次练习之间安排适当的体息时间。一般说来,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要好些。
4.练习中必须有反馈
只有当练习者从他们的操作或动作的结果中得到反馈时,练习才对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反馈是动作技能形成的重要条件,它既可以来自内部,即“感觉”自己的动作是否正确,也可以来自外部的观察,例如,射击运动员观察打过的靶面,篮球运动员计算自己的投篮命中率等。
桑代克是最早研究行为结果的心理学家之一,在一个实验中, 他要求被试在看不见的情况下画出一条3英寸长的直线。对其中一组被试给子反馈,例如,在被试画得好时说“不错,很好”;另一组被试练习的次数一样多,但是没有得到任何反馈。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画直线的成绩随着练习而逐渐提高,而第二组被试在多次重复画线之后成绩没有得到提高。桑代克认为这样的结果符合他提出的学习“效果率”的观点,即行为的结果决定了学习是否可以完成,如果行为得到了强化,就会促进学习。但是,索恩布里吉和卡森的研究却认为,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不是强化,而是被试是否知道行为的结果,即被试是否得到了反馈。
在索恩布里吉和卡森研究中,任务与桑代克一样,但是增加了一组被试:告诉被试画出的直线是长了还是短了,长了多少,短了多少。实验结果发现,这组被试(反馈组)的学习效果最好,得到强化的被试组(强化组)其次,面没有得到任何结果的被试组(无反馈组),学习效果最差。反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辛格认为,反馈增加了知识的精确性,改善了学习者对自己行为的知觉和评价,从而提高了动作技能的水平。
5.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
首先是人对活动的态度。当人们对当前进行的活动抱着积极的态度时,练习的成绩容易获得进步。相反,人们在活动中消极、疲塌,对练习成绩漠不关心,练习的成绩很难提高。自信心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他的抱负水平低,练习的成绩就不会有很大提高。有些运动员由于上场比赛时缺乏胜利的信心,会妨碍他取得优异的成绩。当然,过于自负,骄傲自大,也会降低自己的意志努力和注意的紧张度,因而影响对技能的掌握。再有,人在练习时的情绪状态也有重要的作用。轻度的焦虑对获得良好的成绩有积极作用。相反,没有焦虑或焦虑过度都会给练习成绩带来不良的影响。另外,积极、欢快的心境能促进技能的掌握。相反,抑郁的心境会使练习成绩明显下降。最后,人的意志品质在练习中也有重要作用。许多复杂技能的掌握,要求人们进行长期艰苦的锻炼,要克服各种困难。因此,必须具有顽强、坚毅、勇敢的意志性格特征,否则,就不能使技能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程度。
四、技能的相互作用
人们在一种情境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影响到随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这叫知识的迁移。例如,学习了数学知识,可能有助于学习物理的知识等。在技能形成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即各种技能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已经掌握的技能可能对掌握新的技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妨碍学习新的技能。这种现象叫技能的迁移。
(一)正迁移
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积极影响叫正迁移。例如,会开摩托的人,容易学会驾驶汽车;擅长绘画的人,也容易学会书法等。运动技能的迁移大致可分三种。
1.运动一运动迁移。即已经学会的一种运动帮助和促进对另一种运动的学习和掌握,如学会了英文打字,有助于学习俄文打字等。
2.语言一运动迁移。即练习前的语言训练对掌握运动技能有积极作用。如在一个实验里,主试要求被试对某些颜色信号做出选择性的动作反应:见红光按第一个键,见蓝光按第二个键。如果实验前,给被试进行有关的语言训练,那么比未经训练的对照组,选择性动作技能的学习要快得多。
3.两侧性迁移。即由身体一侧学会的技能迁移到身体的另一侧。研究发现,这种迁移在身体的对称部位(右手一左手, 右腿一左腿) 表现得最强;在同侧部位(右手一右脚,左手一左脚)次之;而位于对角线上的部位(左手一右脚,右手一左脚)迁移的作用最弱。
在什么情况下,技能会出现正迁移呢?
(1)不同技能间存在着共同的因素或成分。如果技能A中包含着1, 2, 3, 4,5等成分,技能B中包含着4,5,6,7,8等成分。由于两种技能具有共同的成分或因素(4, 5), 因而它们之间有可能出现正的迁移。正如桑代克所说的:“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
例如,学过英语的人比较容易学习法语、德语等,因为这些语言不但在词汇的发音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在语法结构中也有类似的地方,因而容易产生正迁移。
(2)不同技能间包含着共同的原理。当两种技能受同一原理支配时, 学会一种技能会促进对另一种技能的学习。
(二)负迁移
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消极影响叫负迁移,或技能的干扰。例如,一个会骑自行车的人在刚学习骑三轮板车时,会感到很不习惯,他们的学习成绩可能不及原来不会骑自行车的人。这是因为骑自行车对骑三轮车产生了负迁移。
对着镜子画画,由于已经建立的手眼协调与在实验条件下的手眼协调发生了冲突,因而旧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也会产生干扰作用。
负迁移发生在下述情况下:两种技能在结构上很相似,但其中某些成分要求相反的动作方式。镜画实验是一个很典型的情况。人们看到的刺激情境是一样的,而反应却应该相反,这种互相竞争的反应会产生严重的干扰作用。在体育运动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在打网球和羽毛球之间就有负迁移的作用。这是因为两种运动的刺激类似(都用球拍打球),而所要求的反应不同,打羽毛球要求手腕的动作,打网球要求整个手臂的动作。共同的刺激情境和不同的反应要求,便产生了明显的负迁移。
在实际的技能训练中,正迁移与负迁移常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例如,学过英语的人固然较容易学习俄语或法语,产生正迁移。但有时也出现干扰,如,把某些法语单词读成了英文单词,用英语的语法去理解俄语的语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