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类:《散文小花》28 《故乡旧事》 11、朱荣户的新祠堂

散文小花

(原创作品)

朱升

散文类:《散文小花》28

《故乡旧事》

11、朱荣户的新祠堂

新祠堂是朱荣户的祠堂,它宏大的建筑规模,典雅的仿古结构,精美的雕刻彩绘,成为当时蕲春县著名的仿古建筑之一,是当时整个朱荣户的骄傲。

新词堂有它值得骄傲的历史大革命时期,新词堂是农民协会活动的主要场地,中国共产党竹瓦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在这儿活动过;抗日战争时期,新祠堂召开了一次震动鄂东地区的抗日救亡大会,当年蕲广边县的新四军,把新祠堂当作主要的活动据点;解放战争时期,蕲南县的新四军与建在新祠堂四周的国民党军碉楼时有战斗,直拔出了敌人的碉楼为止。1947年冬,发起五斗地战斗歼灭国民党青年军的解放军,有一部份就驻扎在新词堂。

新祠堂自建成以来一直用于办学,早年办塾学,办经馆塾学的高级学府,不光是朱姓子孙,外姓的孩子也可入学。竹瓦地区的许多文化名人,都是从这儿走出去的

我五岁多开始入学,开篇的蒙学便在新祠堂。童年时代的学生生活,大部分时间在新祠堂。教了四十年的书,近三十年在新祠堂改建的赤东高中,我与新祠堂有着割不断的深厚情缘。

随着政权更迭,社会变迁,为适应教育发展,国家办学的需要,新祠堂几经改建,办竹瓦中心小学,办竹瓦中学县第六中学,办赤东高中。我到高中任教时,新祠堂只剩下正厅未动,其他的建筑都拆了。后来,高中兴建新校舍,拆除了正厅,新祠堂的原建筑便荡然无存了。

新祠堂原来的模样,我是那样地熟悉。祠堂中的祖训、族规陶冶着我的为人,至仍牢记于心,规范着我的言行。要把新祠堂原来的模样写出来留给后人的冲动,常常催我提起笔来。

一九九五年退休后,开始蕴酿创作长篇小说《春山风云》五部曲,决定把新祠堂写进小说中。按说在小说中不宜用大量的篇幅来写建筑,古今中外也没人这样写过。我想,我是无名小卒,管它像不像小说,写了再说。

这篇散文便是专写建筑的,是从我的小说中移植过来的可能让读者枯燥无味,这里先致歉意了。

新祠堂的所在地,最早叫梅家凹,它三面环山,一面与古镇竹瓦店老街临近,直线距离约半里之遥。新祠堂建成后,新祠堂便取代梅家凹,成为这儿的地名,如今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梅家凹这个地名了。

民国九年,朱荣户要兴建通户的总祠堂,族长们再三选址,最后选在这儿。听父亲说,当年建祠堂的大部份建筑材料,木材、砖瓦、石料等,是上、下朱荣全部青壮男丁,排起近两里长的长队,从竹瓦店的黄背山,用手传递到梅家凹的。

新祠堂于民国九年破土动工,历时五年,于民国十四年土建、雕刻完成,民国十五年冬装修、彩绘全部竣工,族人们在新祠堂中举行了隆重的开祠典礼。

新祠堂的环境奇特,她倚山而立,身后是三座小山,它们从右至左依次降低,在最高峰与第二座山峰间,有一条小小的狭谷。每当春夏之交,雨水丰沛,这儿便有一挂小瀑布,狭谷下方有了一条小山溪。一场暴雨过后,山洪暴发,这儿便水流轰呜,蔚为壮观了。

长时间的水流冲刷,地表土流失殆尽,留下一个个黑色的大石头,杂乱无章地躺在这狭谷中。狭谷的上部,是裸露的一块完整岩石,长期的风化作用,仍留下洪水冲刷的痕迹,悬在两山之间的石涧上,长条形的坑坑洼洼,随处可见。

这条狭谷很陡,当年狭谷边有一条陡峭的登山路,我曾多次从这儿登山。人们沿这条小路登山时,前边人凡乎是踩着后边人的头部攀登,要抬头看前边的人,那真是要掉帽子的。

在右侧山峰靠狭谷的地方,有一块裸露的黑色巨石,正中处有一条宽近一尺的白色凹痕,它从上而下,上宽下窄,长约五尺。传说这是仙女麻姑在这儿撒了泡尿,留下的尿痕,这远看去,确实也像极了。

在这所谓仙女尿痕的一侧,有一巨大的赤脚足印,五个脚趾头,及脚掌、脚跟,都很清晰,与人的脚印一般无二,只是大得出奇,人们说这是仙女麻姑留下的足印。

站在竹瓦店街边的高处,朝新祠堂望去,只见山峦起伏,延绵不绝。新祠堂后呈半圆形环绕着三座小山,它们身后又绵亘着眠狗地、野狐垴、大王寨、龙顶寨……等一些更高大的山峰。远远看去,它们融为一体,山连着山,山后有山,一层比一层高,直到天际。

新祠堂的环境幽美,主要是在山上。这一连三座小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绿色山体,成了新祠堂一道天然的屏障。这弧形的山群,围着一块平地,宛如一个巨大的单人沙发,碧绿葱翠,新祠堂就坐在这个沙发上。大自然造物之奇,真是不可思议。

这山的美不仅在地形上,这儿满山遍野的松树早已郁闭成林,是一个绿色的世界。

高大的古松,数人才可以合抱,它们成片、成片地点缀在群山之中,显得鹤立鸡群。林海中的其他松树,大都高达数丈,粗愈箩筛,一株株郁郁葱葱,高耸入云。

这儿松树密度大,为争夺阳光,争夺空间,它们拼命快速地长高。生存竞争的结果,使它们的树干毕直挺拨,都成为栋梁之材。

走进松林,缕缕阳光透过松针的缝隙,形成无数条光柱洒落在林地上,形成大大小小的圆形光斑,从而照亮了整松林。此情此景,完全像走进了一片原始大森林。

朱荣户的祖训族规,明文规定要族人植树、爱树。对山地的封山育林有专人管理,看山人整天都在山上。

每年冬季,由族长批准,开禁一次,允许朱姓族人上山捡柴毛丝儿,只准用柴扒子,任何人不得带柴刀上山。

每年冬砍伐松枝、疏林一次,由专门组成的人员上山,只砍脚枝,不得伤树。疏林对像由看山人确定,只伐病树、枯树、难成材的树。

砍下的松枝、伐倒的树,按人口平均分给族人。如有胆大妄为者上山偷柴,不管是谁,将受到重罚。

     由于管理得好,松树自己飞籽造林,每年生长的木材,远远超过砍伐的木材,所以山上的松林得以一代代生生不息,郁郁昌盛。

朱荣户对新祠堂所在地的林木管理更严,砍伐一棵树,要经族长批准。若有人胆敢砍伐这儿的松枝,将严惩不殆。

由于有了这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到解放时,这满山的松树,仍葱翠欲滴,延绵不尽。

从竹瓦店向新祠堂走去,便可见群山环绕之中,巍然耸立着一座古建筑,它门红、墙白,琉璃瓦闪耀着彩色的光芒,那景象,那气势,确是非同一般。

翻过一道小山梁,便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新祠堂的雄伟气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祠堂上的两层飞檐。正门当中,高耸着最高一层的飞檐,绿色的琉璃瓦镶嵌其上,飞檐底部是弧形的红色鼓皮,红绿相配,赏心悦目。

两侧厢房的外端,伸出了最下一层的飞檐,金黄色的琉璃瓦与红色的鼓皮,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相映成趣。

越走近,新问堂的庄严、神圣,豪华、壮观,便越来越引人注目。

走到新祠堂前的不远处,一块比足球场还大的草坪,平铺在祠堂前,这是准备族人集会,或露天唱戏的地方。

站在草坪上,透过排排枫、梧、柏、樟等参天大树,抬头仰望,只见大门正中的上方,烫金的“朱氏宗问”四个大字,金光闪闪,赫然入目。

这四个行书体的大字,笔力苍劲,书写流畅,真个是铁画银钩。这是闻名全省的朱荣户名儒,朱义茀老先生的手笔。只可惜历史的变迁,老先生的墨宝没有保留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祠堂的正门,是辕门式的大门,古色古香,庄严肃穆。两侧立起两根青石门夹,门头是一块宽达两尺的青石,门坎也是一块巨大的青石作成,它们都打磨得霞光照亮,如同镜子一般。大门两旁,有两个上圆下方的石墩,石墩上有精美的石刻。

光从这大门的几块青石上,就可以想到,当时修建祠堂,其工程规模之大了。

两扇大门,各宽三尺,厚达二寸,用上好的湖南杉木作成,做工精细,庄严古朴。大门刷成红色后,又油了桐油,虽经多年的日晒雨淋,其色不褪,其形不变,仍不减当年的风貌。

大门两侧,是两个侧门,直达两边厢房。说是侧门,其实与正门也小不太多,只是略窄、略低而己。其建筑式样,门头、门夹、门坎,甚至连各自的两扇门,也都与大门一般无二。

两边厢房,明亮宽大,各有门通到祠堂的正厅。这厢房主要是看祠堂人的生活区。

右侧厢房三间,是看祠堂人的起居室。左侧厢房三间,一间是厨房,另两间是客房,作为朱姓族务中,族人因公留宿之用。

    新祠堂的建筑群需有人常年照料,人们称他为看祠堂人。看祠堂人的职责是:看护祠堂,打扫祠堂卫生,族长们到祠堂集会时,他负责安排饮食起居。

看祠堂人由族长选定一外姓人担任,记得当年看祠堂人姓陈,人们叫他陈老四。他一家都常年住在祠堂里。族长将祖宗名下的田地,拨几亩给他自种自吃。

进入新祠堂大门,便是一座现模宏大的戏台,它面朝大厅,悬空修建,四根依墙的圆木大立柱,粗愈大水桶。它们和一些横架的大圆木榫铆连接,组成戏台的框架,近两寸厚的木板铺在其上,清缝栓竹钉,这就是戏台的大体结构。

这戏台建筑奇妙之处,是没用一根铁钉,全部是木结构的。只可惜,设计、建造这座戏台的民间建筑大师,没有留下他的大名来。

戏台底部的木板,经过刨光、刷红,那四根大立柱上,是极其精美的龙凤彩绘,所以,一进门便见龙翔凤舞,一派祥光,令人眼目一新。

进入正厅,转过头来向戏台看去,你便目不暇接了,弧形戏台的前沿,有近两尺高的木雕栏杆,它们是由樟木镂空雕刻、彩绘的三组人物画组成。

左侧是“牛皋观阵”,这是取材于宋朝岳家军抗金的故事。画面描绘的是岳云、狄雷、何元庆、严方成等四员使锤的大将,他们纵马舞锤,在朱仙镇今属河南大败金兀术,这便是有名的“八锤大闹朱仙镇”。京剧的剧目中,至今仍保留《朱仙镇》这曲武戏。

这组人物画的形象逼真,打斗的场面十分精采,这五人的战袍、盔甲、武器各异,面部表情各不相同,就连这五匹战马都毛色不同,神态各有持色,真是巧夺天工,堪称一绝。

正中的一组画是“八仙过海”,这是人人熟知的神话故事。画面上是碧波万项的东海,八仙各施法宝,各显其能,巧渡东海。

张果老倒骑驴,这驴张开四蹄,踏波而行;曹国舅的鼓板平卧海面,他站在鼓板上鼓浪而去;铁拐李的拐杖,化作一条摇头摆尾的苍龙,他端坐在龙背上悠哉由哉;何仙姑的莲花,平卧海面,露出巨大的莲台,她打坐在莲台上,微闭双目,好像正在练功;蓝采和更是花样翻新,一只花篮变成了一艘花篮状的大海船,他坐在船中,一边渡海,一边饮酒取乐;韩湘子把他的笛子放在水面上,他站在这笛子上渡海,随着海风的吹拂,他的衣带飘动,那情景是比神仙更像神仙了;汉钟离抛下手中的大蒲扇,他躺在这扇子上,漂洋过海;吕洞宾解下他的腰带,让它漂浮在海面上,他站在腰带上,神采奕奕地吹着洞箫,随波逐浪而去。

右边的人物画是唐僧取经的故事。唐三藏慈眉善目,头戴僧帽,身披袈裟,手持九锡禅杖,那白龙马驮着唐僧,张开四蹄,昂首奔驰。

孙唔空头戴金箍帽,身着虎皮裙,手持如意金箍棒,一个筋斗云腾起半空,他正在手搭凉篷,察看前的路上,可有什么妖魔鬼怪。

猪八戒耷拉着大耳朵,撅着长嘴巴,扛着钉钯,甩着大袖,正大步流星地走在白龙马的前面。

沙和尚用他的禅杖挑着行李,敞开上衣,袒胸露背,正挥汗如雨地一溜小跑,紧跟在白龙马的后面。

这组人物画,构思精巧,夸张适度,突出地表现了唐僧的慈善、虔诚、执着向佛;孙悟空的猴气、精明、法力无边;猪八戒的憨厚、痴呆、懒堕无为;沙和尚的忠诚、勤奋、不怕吃苦;白龙马的彪悍,雄壮、献身取经。

这师徒四人及白龙马,排除万难,百折不挠,去西天取经,其驱魔向善的精神表现得淋离尽致。

这三组人物画,缕空雕刻,立体感强,栩栩如生,且都是烫金彩绘的,其工艺水平之高,完全达到了国家级的水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戏台前沿的顶上,有与栏杆一样的弧形吊檐。吊檐缕刻着彩绘的二龙戏水,两条摇头摆尾的巨龙,从两端奔向正中。金色的长龙,蓝色的水波,使这戏台更增添了一分艳丽。

宽大的戏台,左右都有出马门,进入门内,是一间宽大的化妆室,可容纳二、三十人同时化妆。

新祠堂落成后,这戏台就一直成为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当初唱谱戏时,祠堂前草坪上塔了一个戏台,白天在露天戏台唱戏,而晚上就祠堂内的戏台上唱戏。

新祠堂的第二重是正厅。正厅朝戏台的一面是完全敞开的,戏台上唱戏时,可以坐在正厅里看戏。当年朱荣户开会时,族长们坐在戏台上主持会议,整个朱姓族人都可以席地坐在正厅里。

坐在戏台上,可以完整地看清戏台与正厅之间的街接建筑。只见正厅前沿的飞檐流彩,斗拱生辉,其雕刻彩绘又具有另一种风格。

正厅朝戏台一面的横梁上,镶嵌着一组樟木镂空、彩绘的人物画,这是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故事“空城计”。

这组人物画,画面布置得十分奇妙。整个横梁从左至右,背境是一座城池,城门大开,城门外两个胡子老长的老军在低头扫地,清闲、安静,专心致志,好像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

诸葛亮羽扇纶巾,正襟危坐在城楼上,他面前的小桌上放着一把古琴,正挥手弹琴。琴边青烟袅袅。身边是两个琴童,他们头上的总角扎着红绳,衣着鲜艳,都是圆头圆脸的,一脸的孩子气。

城下,在城门不远处,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跨马而立。司马懿转向他后面的军队,表情严肃,张大嘴巴。他一手握住缰绳,一手掣出佩剑向后挥舞。很明显,他是在下命退兵。

司马师、习与昭则对诸葛亮怒目而视,挥舞手中的大枪,表现出他们不愿退兵。在他们的身边,一幅幅巨大的旗帜随风飘动,篆写的“司马”二字,清晰可见。

他们的身后是千军万马,这多得数不清的士兵,处理得妙不可言。有鼻子、有眼睛,跨马持刀的骑兵没几个,这些骑兵身后密密麻麻的骑兵、步兵,前边一点儿的,只见人头、马首、旗帜和刀枪林立。越往后,画面越简单,人头成了点点,刀矛成了线条。这千军万马,表现得威武雄壮,惟妙惟肖,这是又一幅十分珍贵的艺术品。

    正厅的上面有鼓皮式的吊顶,它们全部刷上了鲜红的红油漆,从窗户射进来的阳光,经过反射,使整个大厅红光耀眼,一派祥和的景象。

正厅的三面墙壁上,悬挂着一些长方形的红色牌匾,上面烫金楷书着《朱子家训》

这是朱荣户的祖训,一代代朱姓族人在其熏陶下成长起来,许多人成了国家栋梁之才。

正厅的设计精巧,结构合理,选材及施工质量之高,都堪称是一流的。

新祠堂的后厅依山势下基,地面较高,从正厅到后厅有一段青石台阶,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便来到正厅与后厅之间的镶屋里。

新祠堂的戏台与正厅间也有镶屋。这镶屋的设计、建造都极具特色。下雨天,戏台、前、后厅上汇集的雨水,有四面流到镶屋上,由镶屋两侧排到祠堂外。所以,新祠堂前后三重没有一个用来排水的天井。

镶屋顶上是清缝的天花板,经过刨光,刷上了红油漆。前、后厅之间的镶屋顶上,正中部位用黑油漆在天花板上反画了一个比晒筐还大的八卦,人们称这儿为“八卦顶”。如果你仰望这暗藏玄机的八卦,会有一种神秘而又神圣的感觉。

新祠堂的后厅,是最神圣的地方,是朱氏祖宗牌位的所在地。

一进入后厅便见五块大匾高悬在上沿的墙壁上,它们全都是黑底金字,十分醒目。正中一块是“慎忠追远”四个大字,左侧两块是“祖德留芳”、“恒昌百世”,右侧两块是“克绳祖武”、“祖德宗功”,它们是广济朱奇、朱伞、朱华、朱其武等地家门送来的。

后厅上沿的正中,在这几块匾下,有一巨大的神龛,神龛略向前倾,两侧各有一海碗粗的圆柱,上面都镂空雕刻一条绕柱可以活动的龙,它们烫金彩绘,色彩鲜艳,形态逼真。红柱金龙,让神龛充满了神圣的气氛。

神龛的最外侧,两边都有一根稍小的立柱,通体刷红,立柱上凸刻着一幅金色的楹联:

           明太祖圣恩播神州,我族千年沾雨露;

          朱文公理学传寰宇,中华万世颂先贤。

在我的记忆中,神龛两侧确有一幅楹联,因年代久远,我忘了,遍访族中老人,谁也不记得,这幅楹联是笔者撰写的,滥竽充数了。

神龛正中供奉着朱荣户始祖徽国公朱熹夫子妣刘夫人的牌位,两侧是朱姓列祖列宗的牌位。祖宗牌位的两旁,是镂空、彩绘的花格子,它们是由樟木雕刻而成,与神龛融为一体,成为新祠堂最神圣的地方。

在神龛的上方,也有一组镂空、彩绘的人物画,画着“文王访贤”的故事。

画面的背景是渭水河,微波荡漾,这处的群山延绵起伏,层峦叠嶂。姜太公鹤发童颜,一付渔翁打扮,他正襟危坐在一块巨石上,在河边聚精会神地钓鱼。

在姜太公身边不远处,周文王勒马而立,面有喜色。他一手持缰,一手用马鞭向后示意,要他的随行人员停止前进,不要打扰了这位老者钓鱼的兴致。

文王的身后一行六、七人,都勒马静立,有文臣、也有武将。这些人服装不同,面部表情也各不一样。有感到惊奇的,有不满意的,有满不在乎地眺望群山的,也有和文王一样显得十分高兴的。

这些人乘坐的马匹,毛色、神态各异,宛如一匹匹活马。整幅画面构图精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是新祠堂中最有价值的一桩艺术珍品。

在祖宗牌位的上方,画文王访贤,其用意是期盼朱姓子孙人才辈出,能够出现姜尚式治国安邦的人才。

正厅与后厅间的镶屋,左右各有一侧门,右边侧门外有间大厢房,这是为写谱准备的,作为编委们的卧室。

左边侧门外,也有一间大厢房,厢房的前面有一个大花园,故人们称之为“花厅”。

花厅朝花园一面,没有砖石砌成的落檐,代替落檐的是一排镂空的花格子。它们是由成百上千的花鸟虫鱼的图案组成,经过彩绘,真是美艳绝伦。

正中由两扇能开合的花格子组成大门,正对着花园。花厅是专为写谱设计的,主编和编委们的工作室就在这里。

花厅前面的花园是用高近一丈的青砖墙围成,呈长方形,面积约有半亩地。园中用青砖围了五个花坛,正中是一圆形花坛,四角是四个梅花形的花坛。

圆形花坛中是一株高大的芙蓉,四角的花坛对称地栽了两丛天竺和两株紫荆。中间的空地都移植了草皮,整个花园是芳草如茵,花木扶疏了。

每年初春时节,花园中的草地春风吹又绿了。正当芙蓉苏醒过来,刚萌发出嫩绿、嫩绿的幼芽时,那丛生的紫荆所有的枝条上,便含苞待放了。翠绿、翠绿的花枝上,一个紧挨着一个缀满了花蕾,宛如绿色的玉树上嵌满了紫色的宝石。

要不了多久,那紫荆花迎着春日的阳光,竟相怒放。两丛紫得诱人的花,一排排,一行行,密密麻麻,紫成一团,真个是花团锦簇,名贵高雅。

比时,新祠堂外己是山花烂熳,姹紫嫣红,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各种不知名的野花,五彩缤纷,组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这花园里的紫荆花与墙外的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给这一年一度的美好季节,增添了一份浓浓的春色。

紫荆花不仅颜色艳丽,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每年一到此时,整个新祠堂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清香四溢,沁人肺腑。这清香经久不绝,直到紫荆的花儿全部开完,且全部凋谢为止。

到了秋天,紫荆已进入生长盛期,枝条更多了,也更长了。淡绿色的枝条,浓绿色的叶片,更显出充满活力的生命之色。

这时的芙蓉,那早己张开巨大的浅绿色叶片,布满了整个植株,在花园中出类拔萃,它完全地成熟了。早己孕育的花蕾,不断地长大,绿色的苞叶严严实实地包着花蕾,像旧时坐绣楼的小姐一样,外人是无法看到她的面容的。

渐渐地,这绿色的花蕾露出点点红色,像是用扇儿遮住面部的小姐在扭怩作态。这花蕾的红色,一点儿、一点儿地增多,终于全部张开了苞叶,伸开了粉红色的花瓣,露出了金黄色花蕊,就像新娘子揭开了盖头,露出了如花似玉的面庞。

这时的芙蓉己是满树繁花了。绿叶丛中,无数朵碗口大的芙蓉花,隐娇藏艳,美不胜收。俗话说,“红配绿,十分足”,可见红与绿相得益彰的匹配,是早有定论的。

两丛天竺,终年叠翠。当紫荆和芙蓉繁花似锦时,它们那清淡素雅的淡绿色,丝毫不惹人注意。可当严冬来临,寒风刺骨,紫荆与芙蓉都光秃秃地在冰雪中颤抖时,天竺那清淡素雅的紫绿色仍不减半分。相比之下,天竺那种不争妍斗艳、与世无争的品质,那种斗风雪、傲严寒的大无畏精神,不更令人肃然起敬么!

童年时代的学生生活,我先后多年在新祠堂读书,课余时,经常漫步在这芳卓萋萋的草地上,欣赏绿得滴翠的紫荆,饱览这一树芙蓉的华贵娇艳,赞叹天竺的风高节傲,顿觉置身于一个诗情画意的仙境中。

新祠堂早己不在了,但它一直留在我的心里。

                            2015、2、14、凌晨于下朱荣

朱升2018、11、24、

蕲春县朱升

2021、10、2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