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风摇短烛到天明
曹辉赏析香港林峰先生《鹧鸪天·对歌》
鹧鸪天·对歌
林 峰
旧曲留痕动客情,风摇短烛到天明。琵琶古调谁人拨?月落江楼水近城。 风断续,夜纵横,银河耿耿露零零。歌长唱到伤心处,隔座犹闻下泣声。
赏析:
心音抒发之情状可为歌为曲,可为诗为词,皆看当事人之喜好。显见,歌与诗词是相通的,不然,为什么中国人习惯说填词作曲呢。虽此处的“词”与格律诗词的“词”小有差别,但捋着历史往前数,诗词曲赋从各自独立到相互关联,都有瓜葛,是一衣带水的关系,不是泾渭分明的。这首小词副题为“对歌”,实为因歌曲起意动念,继而滋生心绪万千。
上片以“旧曲留痕动客情”起,起笔意境低沉,此句亦交待因由,听的歌是老歌,却因老而生怀旧之情,隐隐有英雄迟暮之感。“风摇短烛到天明”,心意隐藏起来,愈是隐藏,愈是暴露无遗。恍若读词见画:音乐声中,烛燃欲尽,从深夜坐到黎明,这是心与曲之高山流水,还是心为情所扰不能平复其驿动,恐怕只有诗人自知。风摇短烛,一个“摇”字,如同被风雨飘摇的岁月卷了进去,动荡不堪,想见其景之凉,其心之惆如潮涌来。如此情境,极易令人情绪消沉,陷入无边的往事回忆中去。上片第三句“琵琶古调谁人拨”,问夜问自己,不过就是想问而已,根本没有要答案的意思,自己幽了自己一默,也说明所听之曲是琵琶古曲。上片结句“月落江楼水近城”,语带双关,一实写和身处环境,一虚写指听的琵琶曲中之意境。这种泛着淡淡愁怀的唯美,也只有心性敏感的诗人才能体味得出。
不逐时尚,意内言外,浅溢诗人旨趣。古调谁拨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伴随着琵琶声声,脑海中某些遗忘的片段竟会自然苏醒,岁月的背影带着刻薄与宠溺,让人一边想记起,一边想忘记,就这么矛盾着。如同长在身上的某处伤疤,愈不想去碰,愈管不住自己的手和心。
下片重复了上片提到的“风”,但与上片之“风”已有差异。上片的风是主动的——风摇短烛,下片的风则是被动的——风断续,似乎吹了太久,它累了,是以断续。而“夜纵横”,此句很有霸气,与前面的“风断续”三字配合得格外精致。如同作者内心千沟万壑一般。待到“银河耿耿露零零”句,又有无限伤情悲绪掩遇于词中句里,叠词耿耿与零零,增添用语的风味。原因何在,不是境由心造,是心被境染。“歌长唱到伤心处,隔座犹闻下泣声”,结句一气呵成,不拖不累,不枝不蔓,以写实结尾,干净利落,分明如见一帧画面,定格得漂亮果断,一点都不拖泥带水,却回味绵长,于有声处渲染了大片忧伤。
怀旧是这首小词的草蛇灰线。上片写听歌的内心感受。歌及人,人及歌,相互触发。下片写听歌人于歌声中个人思绪飞扬的低抑。这首词有趣处在于,像第三人称写成的小说,主角始终是他或她,而不关乎于我。但我却像个看客一般,站在这场面之中,事实呢,真能概莫而外,又岂会为歌动情。概文人之心多曲折纤细耳。其实,不仅歌是老的好,人何尝不是呢?这首小词告诉我们的是: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唯有历经沧海,才会惜此俗缘。
201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