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是稀缺资源
现在看到一些社会新闻有点麻木,这不是个好现象,说明底线一再被刷新,容忍度越来越高:
比如贪腐案,百万千万的根本看不上眼,上亿或者百亿千亿才略微关注,还要案卷离奇失踪并且是崔大腕爆料才能引发重视;
比如疫苗案,死一个两个儿童都不能引起重视,甚至十几年上访都没用,最后是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被解决,上一次看到一篇深度纪事报道是什么时候?据说中国的调查记者已经不足三位数,因为除了辛苦,还有生命危险,谁都有父母家人,何苦来?
比如食品安全,比如保姆纵火案,比如虐童,比如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不堪导师压榨而自杀,各种匪夷所思令人发指的事件层出不穷,不用我列举,新闻随便一搜就是大把,这样的事情多了,一个问题不容回避:
什么样的人在做老师?
什么样的人在做公务员?
先说老师。
台湾作家张大春先生说过一个评判语文老师的标准:看这个语文老师现在是否还在坚持写文章?一个迄今为止笔耕不辍的人教语文,我们大概是比较放心的,反之,一个自己多年不写文章的人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
多年前曾经有人邀请我去给中学教师做培训,我提出需要先见校长,因为如果教师出了问题,先看看一校之长的状态,我以为如果有一个不走后门不徇私情、认真勤勉、每天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上学、不事先打招呼就随时会悄悄来班级旁听的校长,学校的老师是不敢偷懒的。
而当我有机会见到副校长,分享了这个观点后,他们把我推荐给当地教育局长,建议我给当地中学校长培训一下,我跟教育局长见面后同样分享了我的好校长标准,如果能够达成共识,才可以谈培训的事情:一个校长如果担任校长职务后便不再承担任何日常教学任务,而且是基础类的教学课程,这样的校长已经是官,不再是教育人员,这样的学校堪忧。因为我认为校长的第一身份是教育工作人员,是担负了行政管理职能的教育工作人员,是因为他可以更好地服务老师和学生。
那位局长很认同,并积极安排培训事宜,当然,此事未果,因为局长很快被调走了。
当人们抱怨如今一些学校的老师不及从前敬业和专业,只关心开课外培训班捞钱时,我们是不是要思考一个问题:谁在教孩子?
想想看,当年一起读书的同学,成绩最好的在做什么?成绩最好的不会去考师范的,偶有例外,那就是家贫的孩子。是的,因为读师范享受学费优惠,毕业不用担心找工作,是个铁饭碗,有带薪的寒暑假,等等。
我说这个,是想说,许多报读师范的学生,最初并不是因为热爱教育热爱孩子,而是为了谋生,为了饭碗。那么,在这样的动力之下,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爱教育,爱孩子?那么发生从幼儿园开始的虐童,中小学各种巧立名目的培训班捞钱,大学导师被称为老板,压榨学生干活儿,大学校长前赴后继念错字,就不稀奇了。
学校在招人时,要填各种表格,可是没人关心这个人是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
热爱,是一种稀缺资源。
看看身边,有多少人热爱自己的工作?有多少人说起自己的工作两眼放光?有多少人即使钱少一点也愿意干这份工作?
《纽约时报》曾经在头版报道:中国的研究生最担心的事情是找不到工作。如果只是找工作,技校就够了,或大专,最多本科吧,而读研究生,是因为有自己真正想要研究的方向和愿意追随的导师,不是吗?而在现实中,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成为求职的砝码,这里有就业难的现状,也有用人单位的行政僵化思维,大家一起推波助澜,一起骑虎难下,这样从一开始就错位的招生和招工,后面发生什么悲剧,也就不稀奇了。
什么样的人在做公务员?也同理。
记得12年我应邀给一所大学毕业生讲职业规划,200多位毕业生,在我设计的课前问卷里关于“毕业以后最希望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一题,九成以上的学生想做公务员,理由是有灰色收入。
我感谢大学生们的坦诚和信任,但也为他们难过,为这个社会和民族担忧。
大学生们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享用了稀缺的教育资源,他们本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在校园里应该是忧国忧民,可是他们所思所想,跟小市民无异,但我知道,这不能怪他们,他们是苗,是他们生长的土壤出了问题,是气候出了问题,放眼望去皆“霾”,怎能怪孩子们看不清楚人间正道?
这片土壤,曾经有老师教人们“一箪水,一瓢食,回也不改其乐”,教人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曾经有诗人吟诵“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曾经有位状元郎写下《正气歌》,放弃当宰相,“从容就义难”,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里的风气,曾经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公务员,是纳税人用钱雇佣来为人民服务的人,是热心公共事务管理,是希望让这个世界运转得更好的人,是最应该具备服务意识的人,但很遗憾,从古至今,不过是大多数人眼里的铁饭碗,尤其是有油水的部门和岗位,人人艳羡,但却少人尊敬,只是如今的风气,不过是赶紧捞钱,赶紧套现,赶紧转移,这样的招工用人,发生渎职贪腐、玩忽职守、草菅人命,往往是一个部门、一个系统、一个行业断崖式的垮塌,有什么稀奇呢?
最后,还想说一句,什么样的人在做医生和护士呢?
这两年,亲人和朋友因病住院,在医院里看到的医护人员几乎人人都是过劳状态,有多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从事医护工作?如果不是真心热爱,不能感同身受人间疾苦,有多少人能抵制诱惑?有多少人能超越人性弱点?
我问过几位护士,当初为何报考护校?大多回答家里穷,想早点就业,我几乎没听过一位回答是因为喜欢护理工作,因为想帮助人。
此次江苏疫苗案出来,有人在网上贴出医生和护士的就职宣言,质问防疫站和疾控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何在?我看了苦笑,现在有多少人把誓言当真?有多少誓言是形式?
前几年,一位闺蜜跟我商量说一起去学书法,说有一个书法老师很好,已经退休,愿意免费教,但是有一个条件:学生必须每天练习书法一个小时以上。我俩想了很久,自忖做不到,放弃了,但我内心尊敬这样的人,我知道这是真正热爱和敬畏书法的人。
14年开始听一位老师的电影赏析课,课程地点有时在市区,有时在很远的嘉定,有时爆满,有时少得可怜,我记得有一次大概就四五人,但我细细观察,这位老师的讲课从无不同,状态永远在线,激情处上海话一大串一大串,我相信哪怕下面只有一个人,他也是这样的状态,我喜欢和尊敬这样的人,我知道这是真正热爱电影和教学的人。
老爸手术后,主刀医生把切下来的肿瘤给守候在手术室外的老妈看,我看了那一大串鲜血淋漓的肉团,当晚恶心得不想吃饭,但那医生如获至宝,提着那血团翻来覆去,不厌其烦,津津有味给我们解释肿瘤和病变发黑的肠道和血管,我尊敬这样的人,我知道这是真正热爱医学具有科研精神的人。
最近老友来沪手术,我陪她检查住院时,在肿瘤医院护士台看到一本医生写的乳腺癌科普漫画术,书名叫《若初早安》,寓意“如若当初,早日安康”。我尊敬这样的人,我知道这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嫂子是护士,她拿了我的《金融人札记》去医院,结果被值班的医生护士抢着看,她受此启发,曾跟我说,能不能写一点给病人看的文章,我尊敬她,我知道她是真正关心病人身心的人。
业务员的收入来自佣金,大多数人都想做大单,成交大客户,但也有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周服务三个家庭,坚持专业节奏,比如华人世界的保险业务员女王陈玉婷,已经坚持了一千多周3w,就是连续一千周每周成交三件保单,每周服务三个家庭,从业多年,名满天下,她却不是那个收入最高的人,但我尊敬这样的业务员,我知道他们是真正热爱保险事业,真正懂得保险价值的人。
每一个真正热爱这个国家的人,努力去找到这样的人,去培养这样的人,去成为这样的人。
父亲是电影院美工,母亲是医院财务,都是普通工薪阶层,都在一个岗位做了一辈子,我很幸运,从未听他们抱怨过工作,相反,他们总是高高兴兴去上班,回家在饭桌上聊起上班那些有趣的人和事。
夏夜乘凉时我们会用电影的名字串联起来玩游戏,比如四个字的电影名,比如含数字的电影名,比如有地点或年代的电影名,比如带成语的电影名等等,父母常年两地分居,母亲一个人带着我们兄妹三人,但我很少看到母亲抱怨,她总是欢欢喜喜,回家就手脚不停地做家务,照顾好我们的衣食住行。
她带我去上班,她的办公室是整个医院笑声最多的地方,从小我不知道什么是敬业精神,什么是责任感,但我从父母身上,清楚知道什么是热爱本职工作。
我常常想,许多社会现象,大概都是因为有一群不那么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他们视自己的工作为获利工具,为谋生手段,为权钱交易。
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根治这些现象,也许,要从每个人先热爱自己的工作开始,从每个父母先热爱自己的事业开始。
美国的小学生,小学阶段要安排一天跟随父母去上班,以此培养孩子们将来的择业观,目前社会上招生和招工,除了那些千篇一律的表格资料,可以增加测试,测试这个人是否真的热爱这个专业和这个岗位。
我们在招人的时候不关心这个人是否有职业道德,却在出事以后用他们的入行宣言要求和质问,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只有热爱,才有好奇和钻研,才有坚守和享受,才有职业道德和操守,否则都是空谈,流于形式。就像爱情和婚姻,只有真心相爱,才有欣赏,才有关心,才有付出,才有忠贞,才有责任感,才有白首偕老。君子之交,是因为两人都是君子。
热爱,真的是稀缺资源。
2019.1.15三山于上海柔慈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