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畏四知”告诉我们: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别人面前,显得彬彬有礼、遵守规则、富有教养,而当一个人独处、没有人监督时,却完全是另一副样子。
我有个朋友是个医生,看起来总是一副兢兢业业、廉洁无私的模样。
他挂在嘴里常说的话,就是“病人大于天”,还动不动跟我们嘚瑟:从来不收患者红包。
没想到,前几天,他居然被人举报了。
而举报的原因,是他居然对送红包和不送他红包的患者区别对待,最终导致患者病情延误。
我这才意识到:
看一个人真正的样子,不仅要看镜头前的表现,更要看镜头后能否做到慎独。
慎独,《辞海》解释说,就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小到打扫卫生,大到为人处世,在没有人监督的时候,我们能否做到坚守本心不逾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我们很多人,在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确实很难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甚至会进行剧烈的思想冲突。
明代官员曹鼎的故事,就是如此。
曹鼎早年在地方上担任典史,相当于现在的警察。
有一次,他抓到一个女贼。因为离县衙路还很远,当晚,曹鼎就带着女贼,一起在一个破庙住宿。
那名女贼本来就颇有几分姿色,加上想逃跑,就不断想办法色诱曹鼎。
那天晚上,曹鼎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一方面,他想着荒郊野外,反正做了坏事也不会有人发现,更何况是女贼自己主动“献身”,但另一方面,曹鼎又告诫自己,这不是正人君子该干的事。
几番思想挣扎之下,他写了一个字条,上面写了四个字“曹鼎不可”,贴在墙上,随时警醒自己,要慎独。
那天,字条贴了撕,撕了贴,但最终,曹鼎克服了内心原始的冲动,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诱惑无处不在,要做到慎独,确实很难。
只有始终具有底线意识,随时给自己戴上道德和规则的紧箍咒,才能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
一个人最高级的境界,就体现在能否做到慎独。
古人常讲“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有人说,按照这个标准,中国5000年历史,一共产生了“两个半”圣人。
前面两个是孔子和王阳明,而最后半个则是曾国藩。
曾国藩在逝世前一年,总结了自己一生的处世之道,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在这四条之中,慎独是根本,其他三条是枝叶。由此可见,“慎独”对于曾国藩一生的重大影响。
在曾国藩看来,慎独是修身的根本。
所以,曾国藩在个人修养上最为严格,他给自己制定了修身十二法,每日静坐,早起,写日记,反思己过,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修行。
他在《曾国藩诫子书》上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他告诫儿子,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
曾国藩用一生告诉人们慎独对修身的重要性。
慎独说到底其实就贵在这三个如一。
一、言行如一,为情操
《论语·为政》记述了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老师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
虽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孔子却用它一语道破了成为君子的要诀之所在,而他自己本人其实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最好典范。
儒家以推行仁政为己任,把道德教化作为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渠道,而德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
孔子作为儒家的一代宗师,不仅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完整伦理思想体系,把社会道德规范集于一体,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率先垂范,积极践行。
如果不先行其言,而夸夸其谈,用自己没要验证过的理论来教训、说服别人,往往只会适当其反,正如孔夫子所说的:巧言令色,这样的人,大多数,都是取于利而鲜于仁。
二、心口如一,为良知
心与口是人发语的两端,,心为善生,而口为妄生,唯有心口若一才是可信之人。
东汉名臣杨震风雅清正,为官数载一直以公正廉明著称,一次因公路过昌邑县,恰逢旧交王密在此任县令,当夜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
王密急切之下说道:“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却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这就是历史上传为美谈的“杨震四知”。
这世间口若悬河、信誓旦旦之人太多,然而真如杨震一般,话从口出后即使无人监督,心却一如既往遵从己言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常言道人善之首,即是心口如一。这话正是告诫众人:口中所言皆应出自肺腑,语出之理也当极尽恪守。
三、始终如一,为坦荡
中国人做事贵在一个“恒”字,而“恒”要的就是始终如一与不忘初心。
无论是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还是元代时许衡的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亦或是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对于心中自律的坚守,他们做到了始终如一。
而始终如一可谓是慎独中的最高境界,因为它的背后是一个人处事的坦荡之志。
因为长久的慎独,讲求的是内在的定力,是古人常说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无人时、细微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则是心安。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事无不可对人言,就少有愧疚、猜疑、顾忌等种种阴暗,心中自然绿意盎然,步步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