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散文】张开泽《忆老重庆的市声》
文/张开泽
【作者简介】张开泽,重庆市人,早年曾为越剧、相声专业演员。1984年转行进入新闻界,发表新闻报道、报告文学、杂文、调查报告数十万字。重庆老新闻工作协会会员、重庆杂文学会会员、重庆戏剧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京剧爱好者协会副秘书长。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俗话说:货好还得勤吆喝。在旧时代,商业网点不足,广告、信息业、交通、通信业欠发达,人们除购买大商品有时候直接去屈指可数的几家商店以外,日常生活用品,很多都是依靠小商小贩走街串巷上门服务。许多生意人,如卖饮食的、搞修补的、理发的,都看准了这个商机,纷纷把生意做到了胡同里弄。为了吸引顾客,他们走一路,吆喝一路,给街头巷尾的群众送去了方便,也给自己打开了市场
我清楚地记得,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也就是我小的时候,小商小贩、各种手艺人走街串巷销售商品、招揽生意还很盛行
每天一大早,天才麻麻亮,就有卖白糕(一种用米蒸制的早点)的,头顶一个大的冒着热气的竹蒸笼,大声地吆喝:卖......白糕......白......糖糕哦! 紧接着,各种各样的吆喝声不断传来。卖饮食的,卖日用杂品的、卖药的、收破烂的、邮政局送信送电报的、修补各种物品的……
吆喝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即使是在寒冬腊月的夜里十一二点钟,夜深人静了,也还有卖夜宵的小商贩挑着担子,在路灯昏暗的小巷里晃悠,嘴里发出独具特色的吆喝声:“炒米糖开水......藕粉咯面茶,盐茶鸡蛋......”一些“夜猫子”闻声而来,方便地买走自己喜爱的夜宵,悠长的吆喝声又再度在夜空中回荡,透出些许凄凉。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方言的不同,每一个城市的市声各不相同。老重庆的市声自然也特色独具,充满乡土气息。由于卖的物品不同,个人的天赋不同,嗓音条件不同,小商贩的吆喝各有千秋。有的高亢华丽,有的朴实粗放,有的幽默风趣,那么优美,那么温馨,那么富有人情味儿,给人多种美的享受。许多堪称精彩的吆喝声至今记忆犹新,常在耳边萦绕,回味无穷。
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我自小就对重庆的市声充满好奇,只要听到有叫卖声传来,就会竖起耳朵细听,有时候还会冲出家门,去到小商小贩的摊子前当面听他吆喝,对特别好听,有趣的,还会饶有兴趣地去模仿。
我特别引以为自豪的是,在大多数人已经对昔日的吆喝声没有记忆的今天,许多精彩的吆喝段子我还烂熟于心,并且能模仿吆喝出当时的味道。
我清楚地记得,我小时候,每年夏天都有有一个中年人提着一大篮子的青果(橄榄)沿街叫卖:“老青果......三分钱来买一十,老青果,又清热来嘛又清火......”这不过二十来字的吆喝,把品名、价格、功效交代得一清二楚,小贩清亮高亢颇有韵味的吆喝,让闻听者情不自禁地驻足,上前购买。
记忆中另有一个补锅匠的吆喝声也很有味道,至今印象深刻:“锅......拿来补,补锑锅,补盆子;补盆子,补锑锅,烂脸盆......拿来补”。
此人声音洪亮,粗犷,豪放,几声吆喝便吸引很多居民送去破锅烂洗盆让他修补,在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补锅匠很受欢迎,每一次走街窜巷现场补鍋都收获不小,常常是当场接的活做不完,收工时还带回几个破锅、盆回家加班继续补,待下次再来时交还给顾客.。
在各种各样的吆喝声中,也不乏语言幽默,富有情趣者。有一个卖自家腌制的萝卜线的小商贩,经常挑着担子在我家门前大声吆喝:
“萝卜线,脆又香,老人吃了心不慌;萝卜线;甜又脆,穷人吃了变富贵”。
“萝卜线,细又长,爸爸吃了上工厂,妈妈吃了洗衣裳,娃娃吃了上学堂”
小贩轻松俏皮的吆喝词,让围观者受到感染,加之他卖的萝卜线确实又脆又香,风味独特,很多人都心甘情愿地掏钱购买他的萝卜线。
说到吆喝声,还有一种另类,那就是用乐器或者特别制作的响器发出声音来代替嘴巴的吆喝,比如打铜锣、吹小号,剃头匠用铁夹子、卖针头麻线小贩用拨浪鼓,卖梆梆糕的敲竹梆,卖麻糖的敲响U形铁等等。
在另类叫卖者中,曾有一个吹小号卖西药的上海阿拉最让我难忘。此人三十来岁,身材瘦长,梳的飞机头,身穿花格子衬衣,脚穿一双擦得油亮的尖头皮鞋,显得特别精神。他卖的主要是医治凉寒感冒,止痛消炎、开胃健脾的常用药品,两个方形的挑子四面贴满色彩缤纷的药品广告。他用小号熟练地吹奏出明亮欢快的乐曲来招揽顾客。小号声穿透力强,轻易地惊动四邻,吸引来众多顾客。
那时的平民百姓因为信息闭塞,见少识窄,很难见到如此洋派的人和物,更难得零距离地欣赏西洋乐器的演奏,所以他每一次来都特别受欢迎。不仅围观者众,买药的人也不少。
在旧时代重庆城各行各业五花八门的叫卖声中,老重庆人最耳熟,记忆最深刻的当数卖冰糕小贩的叫卖声了。
重庆人所说的冰糕,其实就是一种廉价的冰冻食品,被北方人称之为棒冰或冰棍。在生活消费水平较低,科技欠发达,人们还不知道电冰箱、空调为何物的时代,冰糕可是普通百姓夏季防暑降温的主要食品,是城里男女老少的最爱。每到夏季,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有人在卖冰糕,冰糕从冰厂低价批发而来,小贩用木制的长方形保温箱装着冰糕在路边大声叫卖:
“冰糕凉快……冰糕”
“香蕉冰糕、橘子冰糕、牛奶冰糕、豆沙冰糕凉快……冰糕……”
“冰糕,四分、五分、六分的七分……”
重庆是全国有名的“三大火炉”城市之一,夏季酷暑难熬,像冰糕这样廉价的冰冻小食品在夏季十分行销,所以许多无固定职业者都抓住夏季冰糕热销的机会,临时做起了卖冰糕的生意。他们为了生计,顶烈日,冒酷暑,背着沉重的冰糕箱,不辞辛劳,到处吆喝叫卖,在给大街小巷的人们送去清凉的同时,也把他们响亮悦耳的叫卖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现今六十岁上下的老重庆人至今对“冰糕凉快……冰糕”难以忘怀。
现如今,随着城市现代化,昔日走街窜巷的营销方式被分布在大街小巷的超市、便利店、以及网购、快递所取代,吆喝声随着时光流逝而渐行渐远,只留在年长者的回忆里。虽然偶尔也会有演员在舞台上、电视荧屏中学小贩叫卖吆喝,但表演终归是表演,不能在情感上让我等产生共鸣。旧时代的市声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城市的一种情感,楼房建得再高,商业再兴旺,没有了这种情感就少了鲜活的人的灵性。刻着旧时代印记的市声将永远保留在我辈的记忆中!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