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河畔的学习艰苦而又紧张;老师们或严谨、或细腻、或深厚的讲授给学生以如饮琼浆般的享受和滋润;开学后不久,任京山分院团委宣传委员。
1978年3月上旬的一天,在亲朋好友的送别声中,我从公社车站坐班车到县城,再转县际班车到了设在本省京山县孙桥公社境内的华中师范学院京山分院。入学须知上白纸黑字写着,由于校舍建设,我们必须在那里读完一年级上学期后才能转回位于省城武汉的学院本部继续学习。
“文化大革命”中,各大学都在地方建立了分院,美其名曰“开门办学”,是当年为适应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需要设立的,京山分院也是华中师范学院多个分院中的一个。恢复高考后的华中师范学院第一届——77级文科类政治、中文、历史三个系的数百名学子集中在这里,开始了大学之旅的第一个学期。京山分院位于京山县孙桥公社,离京山县城约10公里,出分院大门就是通往县城的公路,周边自然环境优美,教室和宿舍周围是相当大的一片梨园 。我们 入 校 的 时 候 ,正 是 春 暖 花 开 时 节,满 目 梨 花 胜 雪,遍 地草 木 青 翠 ,一条名为梭罗河的小河从分院旁边蜿蜒流过,河水清清幽幽,让人看着就爱。到校之初,我去看梨花,就听到有不认识的同学对着梨园动情地吟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我给惊得目瞪口呆,真是藏龙卧虎啊,我知道句出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同学中还有多少人能知道,我就说不清了。中文系当时分为6个班,224个学生,我被分在7706班,全班36人,女生7人,年龄最大的三十好几,最小的16岁。班主任老师是刘兴策,班长是熊清元。年级政治辅导员是邹祖健老师,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开朗热情。我们到校后两天的时间,他就能叫出绝大多数学生的姓名,而且还能说出每个人的特长、来自什么地方、家里有些什么人……1978年3月12日,京山分院为我们这批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俗称77级)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77级大学生年龄结构很有特点,既有饱经风霜的“老三届”,也有刚刚走出中学校门的“小年轻”;有的已经结婚生子,有的则连恋爱都没谈过,23岁的我在其中算是中间份子。梭罗河畔的学习是艰苦而又紧张的,由于“文革”的耽误,我们失去了好几年的学习机会。重新回到教室,没有人不是全神贯注,没有人不是争分夺秒,今天显得很俗气的标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学问在乎点滴勤,我辈更要惜秒阴”在当时是时尚口号。我们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写作、毛泽东诗词和古典诗词赏析、文学名著欣赏、文艺理论等,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好多知识都是开天辟地第一次接触,不下苦功不行。每天清早,太阳还没升起,我们就已在树林中或者草地上开始了朝读,不是背英语单词,就是读唐诗宋词;上午下午都在教室里上课;吃完晚饭后,大家都会上图书馆读书或者在教室里晚自习。间或也组织集体劳动,或者插秧、或者割麦子。7706班比起其他5个班,显得有些沉闷,活力不够,大多数同学夫子味较重,不像其他几个班意气风发、充满青春气息。系里组织的文艺活动上很难见到6班同学的身影。但在文史积淀和学有所成上,6班却是独占鳌头。有人能背诵整本《新华字典》;有人能侃侃而谈俄罗斯“三斯基”(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人熟知唐诗宋词的格律;有人通读过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有人能辨析“颜体”和“柳体”的精神内涵;有人早已在中央级报刊上发表过文章。当时的中文系也就只有77级一个年级,有些课以班为单位上小课,有些课则以年级为单位上大课。毛泽东诗词和古典诗词赏析就是上大课,这门课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老师闹的一次笑话。授课的老师系工农兵学员毕业留校任教,一口河南腔。他给我们赏析毛泽东诗词时,常常会用到“珠联璧合、天衣无缝”两个成语,我们背后都管他叫“天衣无缝”。有一次,他给我们讲李清照的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兴许是他讲解得过于投入,也兴许是他本身就没有弄懂,以至于赏析最后两句时,他竟然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吟诵成了“帘卷西风,黄花比人瘦”,还附加评说,“写得何等的好啊!”台下发出了笑声和议论声,他误将笑声和议论声理解成了同学们对他的欣赏,接着又吟诵一次“帘卷西风,黄花比人瘦”,这下好了,满堂哄笑,他才醒过神来,脸红得像什么一样。刘兴策老师的写作、郑远志老师的现代汉语和王先霈老师的文艺理论是我最爱听的三门课。三位老师都是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拔尖人才,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是叫得响的人物,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授课时刘老师的严谨、郑老师的细腻、王老师的深厚给学生们以如饮琼浆般的享受和滋润。正是由于他们渊博的知识和辛勤的引领,我才萌发了此后矢志不移的文学创作之念。开学后不久,分院组建学生会、团委,我被选到分院团委任宣传委员,历史系学生黄高健(已故)任组织委员,政治系一个女生任文艺委员。团委书记是专职的分院干部,我们叫他余老师。团委有一间办公室,课余的时间,我们会在那里集中,要么商量团组织的工作,要么复习所学的功课。我们组织了分院“五四青年节文艺演出”“诗歌书法大赛”等活动,在全体师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4个月很快过去,暑假之后,我们3个系的77级学生将返回学院本部。
大学期间师生合影,第三排左三为作者
作者郭良原 ,天门张港人,诗人,书法家,资深编辑。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系中国楹联学会、湖北省作家协会、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诗词学会会员。先后供职于湖北、深圳新闻出版单位,出版新诗集《男中音》《泅渡者》、诗词书法散文集《三弄斋诗书记》等,有中短篇小说发表于《长江文艺》、《作家》、《海燕》等刊物,现居深圳、长春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