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酸化之排泥(四)
对于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其后一般设置中沉池,可以直接用排泥泵进行排泥,这里暂不讨论,重点了解下没有污泥回流的升流式水解酸化池(可设置填料)的排泥。
1.泥面高度
一般升流式水解酸化池的有效水深介于4-8m之间,6.5m左右的居多。比较对各种尺寸感兴趣,且又对厌氧(尤其是UASB)这块不太了解,翻了一下资料,从上向下说:
1)清水层。污泥层与水面之间高度应保持在1.0-1.5m,这里很像斜管沉淀池的清水区保护高度(不宜小于1.0m),主要还是为了防止泥随水的升流过程中流失,因为没有污泥回流,流走的话,系统泥就少了。
2)填料层。如果微生物长的太慢,投加填料,可以挂膜,增加微生物的量,延长水与微生物的接触时间。如果设置填料的话,那么填料高度一般比较固定,比如1m,1.5m,2m,2.5m等,暂且居中,按2m考虑吧。
3)悬浮层。上图中可以看出,无填料的悬浮层好像矮一些,悬浮层里主要是些絮状污泥和小质量的颗粒污泥,由于上升水流的作用,在受力平衡的条件下悬浮于水中,如果水力负荷大点,很可能导致其厚度膨胀增加,有随出水流走的风险。悬浮层或悬浮层+填料层暂按2.5m考虑吧。
4)污泥层。进水是从池底部流出的,池底的泥像流化床一样,水在上流过程中与泥床接触,水中的颗粒物被吸附拦截,进而反应实现水解酸化。由于没有大的搅拌作用,泥大都也是积在底部的,靠布水管口水流的扰动作用,使得水与泥尽可能充分接触。一般污泥层高度3m左右,这里应该也参考了其它滤床的高度数据吧。
5)综上:有效水深=1+2.5+3=6.5m,这好像是在凑数。对于污泥层的泥面高度基本在3m附近,悬浮层那点泥暂不考虑。
2. 污泥浓度
升流式水解酸化池建议污泥层平均污泥浓度为15-25g/L,当然了,这个污泥浓度是池底污泥浓度,肯定不是悬浮层或填料层水中的污泥浓度了。之前看了一篇文章介绍每立方填料中泥的浓度2.2g/L(VSS),VSS/SS为0.7附近,也就是说填料中的泥浓度虽低,但活性比较高。至于底泥VSS/SS那就不好说了,肯定是比较低的,至于多低,看进水携带的无机SS含量吧。
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污泥浓度不宜低于4g/L,和后续生化池差不多,不过,这可是全池完全混合,池内各个角落都有泥。升流式的泥相当于只集中在池底那几米高度范围内,如果浓度不高点,离开了这个高度,水中的细小颗粒有机物就没法再水解酸化了。污泥浓度大、污泥分布密一些,增加泥水接触面,这样水解酸化才会彻底一些。
3. 剩余泥量
水解酸化池剩余污泥量可根据下式计算:
ΔX=ΔX1-ΔX3+ΔX2
式中:ΔX为剩余污泥量,kg/d;ΔX1为进出水颗粒有机物减少量,kg/d;ΔX3为水解的有机物量,kg/d;ΔX2为微生物净增殖量,kg/d。考虑到进出水的颗粒性有机物浓度的差值即为悬浮物浓度的去除量,即ΔX1=Q×SS×f,ΔX3=fa×ΔX1,则有:
ΔX= Q×SS×f×(1-fa)+ΔX2
式中:Q为进水量,m3/d;SS:进水固体悬浮物浓度,mg/L;f为进水固体悬浮物去除率,生活污水为70%,工业废水为40-70%;fa为固体悬浮物水解率,取30%。
大多数情况下,水解是整个厌氧消化过程的限速步骤,并不是由于缺乏水解酶活性,而是受限于颗粒物可自由接触的表面积以及固体底物的整体结构。而产酸阶段是厌氧过程中最快速的转化步骤。考虑到微生物的产率及衰减,则可以得出微生物的净增殖量为:
ΔX2=[YQ(S0-Se)-KdVXv]/fb
ΔX= Q×SS×f×(1-fa)+ [YQ(S0-Se)-KdVXv]/fb
式中:Y为水解酸化微生物的产率系数,kgVSS/kgCOD;S0为进水COD浓度,kg/m3;Se为出水COD浓度,kg/m3;Kd为衰减系数,d-1;V为污泥层体积,m3;Xv为污泥层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kgVSS/m3;fb为VSS/SS系数,可取0.70。水解酸化和产甲烷的典型合成产率系数和内源衰减系数分别为0.1VSS/gCOD、0.04gVSS/gCOD和0.04g VSS/g VSS·d和0.02g VSS/g VSS·d,如果将两种微生物看为一个整体,那么对应的合成产率系数和内源衰减系数分别为0.08VSS/gCOD 、0.03g VSS/g VSS·d。
4. 排泥
水解酸化池内保持足够的污泥量,是保证其高效运行的基础。但经过较长时间的运行后,由于微生物自身增殖,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及无机固体的积累,不利于水解酸化的正常运行,同时污泥量过大时,会因污泥沉淀使有效容积缩小而降低处理效率,甚至会因堵塞而影响正常运行,或使出水中夹带大量污泥,影响出水水质,为了保持水解酸化微生物的活性,需要排除剩余污泥,控制泥龄,使微生物浓度维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因此必须定期对水解反应器进行适量的排泥。
一般情况下,升流式水解酸化池排泥大多采用静压穿孔管排泥,排泥基于泥水界面进行控制,比如通过超声波泥位计的泥位信号来控制排泥阀的启闭。靠近池底,污泥浓度高,接近颗粒化形态,污泥吸附能力强,沉降效果好,泥水接触充分,水解酸化效果好。靠近污泥层与悬浮层的界面处,污泥变得松散,吸附、沉降能力均下降,悬浮层的泥很容易随出水排出系统。为了保持污泥浓度及污泥活性,一般可设置两个排泥点:中位排泥管,如距离池底2.5m左右,用于排出活性较差、处理能力较弱的絮状污泥或轻质颗粒污泥;池底排泥管,如距离池底0.5m左右,用于排出底部沉积的进水无机颗粒物,以及厌氧过程产生的无机物。
城市污水存在水力负荷变化,高水力负荷时排泥,易于控制污泥面高度,缺点是高负荷时污泥层膨胀率较大,污泥浓度低,后续污泥浓缩负荷大(污泥脱水机房进泥浓度小);低水力负荷排泥,污泥浓度高,污泥排放量少,缺点是对污泥层的控制不易掌握,排泥量过大会造成系统中污泥总量减少而影响处理效果。新建污水处理厂,最好采用高水力负荷排泥方式,而在运转一个相当时期后,在对水量变化规律有了一定了解后,再采用低水力负荷排泥方式。高、低水力负荷下对应的初始泥面高度不同,泥面高度大,排泥过程不会造成泥面突降,泥面高度小,一不留神就多排了,其实就是个缓冲能力问题。
其它:排泥管管径不小200mm,池底排泥含水率约98.5%,至于穿孔管计算可参考沉淀池设计。总的来说,排泥对于后期运维人员来说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就像上述内容,中位排泥和低位排泥分别排多少,到底到什么泥位开始排,这都是需要不断实践的。
5. 其它
1.5m,6.5m,10-25g/L,2m,3m,这些数据不一定准,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宏亮. 污水处理厂水解酸化池优化运行研究.
2. 刘军等. 厌氧水解生物法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