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小鼠模型构建策略及方法特点
目前有四种常见Cre小鼠模型构建策略及方法,虽然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势与不足,也很难说哪种策略方法,能够适合或满足所有研究目的。所以,最终选择哪种方法,还是要根据研究目的具体情况决定。
1. 质粒表达载体的转基因Cre小鼠模型:认为是Cre小鼠构建的传统方法,因为最初的Cre小鼠模型,多是应用特定启动子加Cre基因cDNA的质粒载体,通过受精卵原核注射法,获得Cre随机插入基因组的转基因小鼠。
由于启动子大小的限制,只选择了一定范围的表达调控元件序列,构建Cre表达载体,加上转基因随机插入基因组的位置效应影响、拷贝数的差异、以及内源基因可能破坏等因素,使每个Cre首建鼠存在个体差异,且需要通过对每个首建鼠特征进行筛选与鉴定,获得特定理想的Cre转基因小鼠模型。因此,通过传统转基因技术构建的Cre小鼠模型,出现所谓Cre作用的“脱靶(off-target)” 活性,也就不奇怪了。
2. 定点敲入Cre小鼠模型:将Cre基因定点敲入相关内源基因位点,借助内源性基因调控序列确定Cre表达特征,已成为传统转基因Cre小鼠构建的替代选择,也增加了Cre基因表达活性的精确性。
应用CRISPR/Cas技术方法,将单拷贝Cre定点敲入相关内源基因位点,按以下几种策略方式敲入:(1)特定内源基因翻译启始位点; (2)借助IRES序列连接,将Cre基因敲入内源基因的3’ UTR区域;(3)借助2A“自切割”肽连接,将Cre基因替换并敲入内源基因的终止密码处。
一般而言,直接将Cre敲入特定内源基因的翻译启始位点的策略,往往会同时破坏了该基因的表达。有研究发现,因Cre敲入到生长发育或疾病通路等至关重要相关基因中,导致相应Cre小鼠,出现影响基因功能的潜在非特异性表型。比如,Foxg1-Cre敲入小鼠模型,杂合Cre小鼠即出现小鼠前脑发育障碍。所以,该策略只适合于哪些杂合缺失无表型的相关基因。而应用IRES和2A敲入策略,避免了由Cre特定位点敲入,可能引起的杂合缺失表型的不足。
关于IRES与2A肽两种连接敲入策略的比较,通常认识是,传统的IRES敲入策略,几乎不会影响内源基因的功能,但也发现,由于传统经典的ES打靶过程中,Neo基因表达成分,或去除其后遗留的相关FRT序列等遗留部分序列,可能会引起内源基因3’ UTR区域结构改变,从而干扰了Cre的表达水平,使其实际表达量会相对低于内源基因本身。而新型2A肽连接敲入方式,Cre表达量与其内源基因表达几乎相似,但由于切割2A肽后,遗留的约17-21氨基酸序列,可以附着于内源基因c-端蛋白,存在潜在影响内源蛋白功能的可能性。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的2A肽序列 (P2A, T2A, E2A, F2A) 具有不同自切割效率。尽管如此,应用敲入3'端策略,已不断赢得其吸引力。
3. BAC转基因Cre小鼠模型:将Cre基因先敲入至BAC克隆的特定基因调控元件序列后,构建BAC克隆载体,并将此BAC载体进行受精卵原核注射法,构建BAC转基因Cre小鼠模型。虽然该转基因技术也是随机整合插入,但其具有降低了质粒DNA随机插入引起的位置效应影响,避免了Cre基因5’ 端敲入可能引起的杂合缺失有表型等方面的优势。另外,相对于短启动子的表达质粒转基因而言,BAC载体包含了更多的基因表达相关的调控元件序列,因而更能反映内源基因的表达特征。但是,BAC转基因的首建鼠,仍会出现因BAC克隆载体插入位点的不同,而引起Cre表达活性不同的现象。因此,该方法并不能解决传统转基因技术的所有不足,比如,插入位点染色质结构的局部影响作用,以及潜在基因插入突变,造成Cre非真实表达等风险。而且,在BAC转基因Cre小鼠构建的同时,也可能增加了附带相应基因的拷贝数,从而干扰了相关基因功能研究的客观分析。尽管如此,相对于传统较小启动子的Cre表达载体而言,BAC转基因技术还是具有其明显的优势。
4. 安全位点敲入Cre小鼠模型:目前最新的Cre小鼠模型构建策略。为了避免基因随机插入可能导致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比如表达位置影响作用及插入突变等),通过将Cre定点敲入到所谓的“安全” 位点,比如 Rosa26、Hprt 和 Hipp 11等位点。其中以Rosa26位点最为常用。
Rosa26位点特点,其本身含有基因转录的广泛启动子,形成mRNA,却无翻译蛋白。所以,该基因无特定功能。借用该基因位点本身的特点与优势,有助于构建全身表达Cre基因单拷贝定点敲入小鼠模型。而Hprt和Hipp11位点则比较适合构建组织特异性敲入Cre小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