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领海出土南宋战船,扒开元朝征日战败真因,台风只是借口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蒙古大军已先后征服金国、吐蕃、大理,除了东面的大海,蒙古军对南宋形成了三面合围之势。
于是,忽必烈在给高丽的诏书中骄傲的宣称“今也,普天之下未臣服者,惟尔国与宋耳(天下就剩你们高丽和宋朝没有臣服了)”。
然而,成长于内陆蒙古草原的忽必烈显然犯了一个地理常识错误,在高丽以东,其实还有一个“不臣之国”—日本。1265年,在与高丽人赵彝聊天中,忽必烈才得知,在大海之中居然还有一个叫做日本的岛国,不仅未向中原王朝朝贡,甚至还时常对高丽实行倭寇抢劫活动。
忽必烈自信的认为,蒙古大军已经横扫欧亚,对于弹丸小国只需一封诏书即可传檄而定。按照忽必烈的设想,日本如果像高丽一样臣服,那么元军将对南宋将形成全面合围,全取天下易如反掌。
然而出于意料的是,这个敢在隋炀帝面前自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的日本国,根本没把元朝当回事,对元朝的通好不仅拒而不纳,甚至还斩杀了杜世忠、何文著等元朝使臣。
花剌子模杀蒙古商队引发成吉思汗西征的事还历历在目,日本的斩使行为,无异于是对忽必烈的公然挑衅。于是,1274年,忽必烈调集战船900艘,兵力39700人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一次东征(日本称为文永之役)。
元军在接连攻下对马岛、一岐岛后,进展十分顺利,然而就在修整当日,征日元军突然遭遇“风雨大作,官军战船触崖石多破坏”,在付出“军不还者无虑万三千五百余人”的惨痛代价后,第一次征日以失败告终。日本朝野上下均欢欣鼓舞的认为这是“神风”的护佑。
1281年,在灭亡南宋之后,忽必烈对日本发起了第二次战役(日本称弘安之役),这次的军队规模更加庞大,总兵力达到14.2万人,战船高达3500艘。然而,诡异的一幕出现了,征日战船再次遇到台风,导致“战船皆破坏终覆没,士卒溺死者大半”。
元朝对日本的两次大规模攻势,均因台风的意外出现而宣告失败,由此也引发了近700年来日本对“神风”的鼓吹。台风是导致元军战败的主因是,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定论。
事实真是如此吗?日本鹰岛海底出土的战船残片为我们扒开了元朝征日战败真因。
在发现的多块残片上均发现了用朱笔所写“殿司修,检视讫官”等字样,这些残片经鉴定,属于元朝征日战船中的武器部分,即弩臂,据日本的《八幡愚童训》记载:“(元军)从大船使用石弓发射,因日本船小,均被打破”。石弓是日本对弩的称呼,可见,靠战船强弩直接击穿日本船只是元军主要战术。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元朝并没有殿司这一官职,反倒是南宋的“殿前都指挥使”简称殿司,南宋的水军即隶属殿前司。同样,据南宋绍兴初年的枢密院书函证实,宋朝设弓弩院,铸造弓弩,同时设有专门官员负责检查修理战船弓弩,并有刻记铭文的制度。
由于宋弩不适合在马上操控,所以,元军并未普遍装备这一武器。这也说明,元军用于征日的战船主要由俘获、接管的南宋战船组成。
那么史书中有没有相关佐证呢?《元史》记载,至元七年、八年,宋蒙襄阳拉锯,宋军共被夺走战船130艘。至元十二年,南宋宰相贾似道带兵亲征大败,直接被元军俘获战船2000艘,临安之战、崖山之战,元军俘虏的战船又有1800艘。粗略统计,仅宋朝被俘获的战船前后近4000余艘。
而第二次征日战争中,14万兵力中有多达10万为江南军,统率为南宋降元将领范文虎。降军编入军队,本是历朝历代通行做法,无可厚非。
但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水军出于对抗元军的考虑,战船均为内河所用,行动快但吃水浅,这种船只是无法用于海战的。忽必烈为什么会派这样一支军队跨海作战呢?
对此,蒙元史专家韩儒林可谓一语道破:“将南宋新附军(江南军)派去打日本,充当炮灰”。可见,用内河船去打海战,失败的主因早在出发前就已注定,这样的船只连普通风浪都无法承受,又如何渡海呢?台风不过是借口罢了。